“互联网+教研”下校本教研主体互动的路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2

“互联网 +教研”下校本教研主体互动的路径分析

王晓玲 韦锦华 庞运凤

北海市第一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课程不断地改进,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新的形势下,要求教师们尽快创建互联网教研环境,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推动校本教研主体间的互动,本文通过分析校本教研主体互动的困境,在互联网教研环境下,对校本教研主体互动的路径做出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校本教研;“互联网+”;主体互动;路径

引言:

近年来,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应用到互联网,“互联网+教研”把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校本教研进行创造性融合,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更是提升了全新的线上空间。互联网和教研的有效结合,为促进教研主体互动更好的发展,更是为促进了合作教研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平台。如何更好的利用互联网开展校本教研,并进行更好的教研主体互动是比较关注的问题。

一、校本教研主体互动的现状

(一)校本教研主体互动间结构失衡

校本教研是一个以教师为主体的互动过程,校本教研主体间互动合作教研的开展是以教研主体间能否建立直接的交流互动作为前提的。但是传统的校本教研活动因为活动互动相对较少、行政主导多、过程数据欠佳等,教研形式也存在着封闭性、单一性等特点。传统校本教研通常采用以课程为载体的“教育局领导或校长发出指令”,自上而下传输信息的管理模式[1]。归根究底,原因在于科层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导致各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链条断裂,主体间的结构失衡。

(二)生态环境缺失

校本教研是一项以教研主体在行动中互动协作为基本存在形式的研究活动。为了保障教研行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需要特定文化生态环境来滋养。当前初中阶段的教师绝大多数并未对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的研究形成持续性的兴趣和热情,所谓开展校本教研也仅仅是任务驱使下的身体参与。不过,也有对教育满怀热情的教师,不断通过校本教研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家长不配合,同事不理解,而不能深入开展互动教研活动。学校也尚未形成能促进教研主体在交往互动中互相学习和发展的生态文化氛围。假如学校缺失这种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将导致校本教研主体互动行为的推动力不足。要知道校本教研是一种以群体性教研活动为载体的的文化。

(三)主体意识失落

校本教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教师们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反思和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专业成长。教师是校本教研中的核心主体,但是其作为校本教研核心主体的身份并没有得到认可[2]。究其原因是,首先,过度追求校本教研外在效率,不注重教师在互动中的主体性。很多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过程中将侧重倾向于校内个别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忽视了最贴近实际问题的一线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其次,教师的自身教研能力有限。在现实中,教师往往疏于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培训,过于依赖校外专家,因而导致主体意识的失落。

二、“互联网+”与校本教研主体互动间的契合点

(一)学习型组织为载体的教研主体网络互动文化

互动和交流是达成合作的前提,教研主体间的合作是校本教研的灵魂,因此建立一种有助于主体间互动的文化极为重要。教研主体借助于互联网展开的网上对话与交流和现实面对面的互动相比较具有无组织性、自发性等特征,更需要相应的文化力量才能使互动行为得以规范。因而,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教研主体互动与合作的问题转向如何创设有助于教研主体互动的网络文化,学习型组织就包含着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维途径。第一,可以创设教研主体合作文化。校本教研是一项群体性的教研活动,所牵涉的人员之广,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情景。所以,要形成教研主体间的合作文化,必须具有与团队保持一致的同心,积极参与团队学习,在朝着共同奋斗目标前行的过程中形成团队精神与合作文化;必须具有洞察自我与团队关系的思维,意识到自我与整个网络教育系统内各自主体的深层次联系。第二,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成员是教研主体,更重要的是其还要具有创造性。故要求教师在教研知识和信息化素养等方面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还要敢于突破传统的封闭教研模式,在行动中修炼与信息时代相符合的开放、合作、创新的心智模式,从而提升教研主体的自我能力。不管怎么样,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的教研主体网络互动文化,可以为校本教研主体利用互联网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3]

(二)培养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教研主体互动能力

利用互联网进行互动交流、开展合作教研的基础是教研主体所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就是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所具备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为信息素养具有特殊性,所以,基于教研主体互动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就要本着以教研活动为中心主体,从信息技能、信息意识、信息理论等方面来进行系统培训。具体而言就是,培养信息意识,同时提升教研主体对信息的认可度和敏感度,能在网上教研互动中准确定位所需要的信息源;培养信息技能,侧重对教研主体有效获取信息资源的培养,适当加工、处理信息以及正确地创造信息的能力培训;加强学习信息理论知识,并将道德准则转化为教研主体从事网络教研的信息理论。采用信息技能、信息理论、信息意识为核心内容的信息素养培训方式,再结合教研主体自身的特殊性,最后以自主学习和集体培训的形式让教研主体形成和先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配套的信息意识、技术和思想相结合,为开展网上教研互动打下了基础

[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每位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网络的发展,开展网络教研,通过网络技术转变教研方式,更好的促进校本教研主体的互动与交流。网络环境下,进行校本教研,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学校的资源也可以充分利用。然而,作为学校的教师,怎么样利用网络的优势,构建活力的学习型组织,在校本教研中真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水平,适应教育学新形势的需求,还是有待于做更多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雷开琴.强化"互联网+"意识,探索校本教研新路[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35):200-201.

[2]余云坚."互联网+校本教研"激活教师主体地位[J].福建教育,2018,000(019):16-17.

[3]邱守艳.互联网+校本教研使课堂教学"活"起来[J].现代农业,2018,No.504(06):112.

[4]王朝晖,李彦芳."互联网+教研":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9(5):172-174.

课题: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广西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验研究专项课题“互联网+学校文化——基于学科专家团队工作室的中学校本教研文化建设”(课题编号:2016JD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