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县英才中学
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之能够在具体背景下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且能够在具体问题中构建数学模型、估计、求解及验证解的恰当性与准确性。学习知识的本质在于“应用”,学生只有在应用中才会更加全面地体会知识的价值,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理解知识。然而,大多数初中生因欠缺建模意识,使之在具体情景无法对数学知识进行准确应用,这就不利于其数学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初中数学课堂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借助数学建模训练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能够确保数学建模方法能够有效融入到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思想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积极实现这一教学方法。对于数学建模方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具体内容为:
一是,培养初中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由于初中数学知识不再是基础的计算和基础数学,更多是对量与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探究,这些数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生在理解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基于此,教师应借助数学建模方法对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建模,把复杂的知识体系简单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的数学知识;如:《解一元一次方程》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建立一个学生熟悉的数学模型,向学生举例“2x+6=10 ”,这个方程式可先带入加减法的解题思路,即移项,得到“2x=10-6”,然后带入乘除法的解题思路,即2乘以x等于4,求x,则x=4÷2,最终得出x=2。通过这一方式,可让学生快速掌握方程的运算形式,清楚认识移项的定义,进而提升其知识理解能力。
二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在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借助数学建模方式让学生学会借助问题建模,进而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课堂上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某大型超市需要招聘售货员和收银员共15人,售货员的月工资为3000元,收银员的月工资为3500元,要求售货员的人数不少于收银员的2倍,那么招聘售货员多少人时,可使每月所付的工资最少?”,这是一道不等式问题,学生看到这道题,往往无法理清题干中的数量关系,这就需要借助数学建模方法来建立一个不等式模型,将售货员招聘人数设为15-x,收银员招聘人数设为x,结合题干可得15-x≥2x,解得x≤5,而要想使每月所付的工资最少,那么x应最小,收银员的招聘人数为1人。借助这一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题干,提高其解题的效率。
三是,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并对建模思路进行拓展,使之具有更加灵活和深刻的思维,如:在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如图1所示,A、B两点分别位于池塘两端,现在需对两点之间的具体进行测定,不可使用尺,那么要怎么要测定两点之间的距离呢?”这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从多个维度来探究问题,有的学生提出“对一个正三角形进行构建,即可解题”,有的学生提出“对一个三角形和其中位线进行构建,借助中位线的特殊性质即可解题”等,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有效提升初中生的数学建模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为能够促使初中生更好的学习初中数学知识,能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情景之中。基于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学校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数学建模方法在课堂中的融入,并积极将这一方法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