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高等职业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鲁雄飞

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河南鹤壁 458030

摘要:专业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的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高职院校开设比较多的专业,它是将微电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技术相互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新的技术,在专业布局中有着重要引领或者支撑作用。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必须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重视实验实训基础建设、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特色专业

1、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以及特色内涵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含义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二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指的是将微电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技术相互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新的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产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行业中不断扩大应用的结果。机电一体化的概念目前也在随着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的进一步渗透不断地扩大内涵,机电一体化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渗透也在随之进一步深入。

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学科是综合性的学科,其特色建设涉及到专业目标、课程体系、基础条件建设,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特性、职业性、区域性。

2、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关系到学生在学校能学到的知识、掌握的职业技能、毕业时能尽快地适应岗位的问题,相当于企业产品的性能用途,必须具体明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一个技术工种的职业技能,而高职培养的学生应是能解决职业岗位上较为综合的、复杂问题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从机电专业来看,由于机电行业范围很大,产品种类多,因此必须在能力结构培养上要有所侧重,有自己的特色。笔者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技术理论和方法,熟悉机电一体化典型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能,具备机电设备自动控制技术的初步设计和实现能力,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2、优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模块化课程体系由来已久,优点是变化快、适应性强,且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系统性增加。因此,针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特色,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及就业的快速适应性入手,建立相应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建设,打好各模块的基础。同时,以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主线,以企业技术标准、职业素质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通过分析各职业岗位(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提炼出各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整合知识和技能,转换为相关课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课程和确定课程标准,设计各模块化课程,形成融合知识、技能、态度、素养的培养体系。

具体实施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分析职业岗位人才要求,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模块。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对应行业的岗位要求,分析岗位上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各岗位职业技能,确定所修课程及实训项目。对应职业岗位要求,每种职业作为一个模块,形成相对独立、系统的课程体系。(2)引入行业企业技术,建设各模块的优质特色专业课程。按照行业企业岗位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通过具体专业课程来培养学生专项能力,这些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均应由校企合作开发,与市场需求联系密切,使学生更迅速地适应工作状态。同时,此类课程通常具有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更易形成专业的办学特色,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使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增强。(3)各模块建设分别实训基地,切实提高学生操作能力。职业教育要实现其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从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学校内实训室建设投入大、先进性不够,且设备数量有限,学生不能保证全部进行独立操作训练,因此,加强校企融合,建设实训基地极为重要。但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能力有限,所以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有方向地分流,不给企业造成过多的负担。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的一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主要目的在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进一步完善国内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与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相辅相成,给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2.3、重视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

院校在进行改革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实验室和实训室的建设完善,尤其是数控仿真实验室、电气控制实验室和公差配合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建设的有效性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总体能力的提升有着必要的联系。在建设实训室的时候,院校可以采取校企结合的形式。如此,不仅可以解决一些机械生产问题,而且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实习机会。此外,教师在带领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作为高职机电专业院校,必须要有足够的实训设备来满足实验、实训需求。主渠道是学校必要的投入和升级,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出现资金紧张的问题。以寻求企业支持,共建实验室是较为有效的途径。共建的实验室成了国内先进的工业化实训基地,同时引进了先进的国外职业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了世界先进培训系统资源的思想,培养了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推进了国际品牌技术快速融入我校的教学、科研、实验、实践和机电专业建设之中,使得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适合现代工业的需求。

2.4、提升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为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作为教师除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和应用能力,亦即需要具备“双师型”的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根据“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来进行,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定期深入生产一线进行调研,以了解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手段的运用和效果;二是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并把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最新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三是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四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联系,建立起稳定的产学研结合关系,在组织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学习、实践的同时,邀请对方单位人员来本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结束语

在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的建设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课程内容如何与知识更新和企业发展相结合还有待进一步整合和完善,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教材也需要加紧建设;专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途径有待拓展;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先进技术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宋杰,李海庆,刘新玲.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内燃机与配件,2020(07):277-278.

[2]谈洁.就业视角下中高职机电专业衔接课程设计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68.

[3]王瑞.机电教育技术应用探索与研究[J].农家参谋,2018(04):209.

[4]崔红霞.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课程有效衔接之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4):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