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221000
摘要:基于我国贫困山区发展资源不足,交通运行不畅,经济以及教育等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在国家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积极加入高校志愿支教团队中,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由于团队建设、管理运行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对贫困山区支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进行讨论,从而促进大学生贫困山区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贫困山区;高校志愿服务团队;支教
近年来,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发展迅速。我国大规模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始自1994年开展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中的文化下乡和农村扫盲活动,此后,教育部、团中央、中宣部三部门联合每年组织动员近百万名高校学生志愿者,深入基层和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开展了各级各类的支教服务活动[4]。贫困山区因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较为恶劣,教育资源较为缺乏,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提高教育质量是贫困山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而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12]。目前支教已经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的重要选择之一,面对各种各样的支教团队时,支教地点是大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选择贫困山区的中小学校作为支教地点,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给山区的孩子带去一丝希望,是大学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更能体现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因此,笔者以志愿者和支教负责人为调查对象,针对贫困山区支教现状及支教内容做了一系列调查,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对策。
一、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笔者对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部分高校支教志愿者、支教负责人和受支教学生及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450份,回收426份,有效卷426份,有效率为94.6%。笔者将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志愿者、支教团队和支教服务,通过回收的调查问卷和相关人员的访谈记录,将了解的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大学生实际参与贫困山区支教情况及其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关于支教大学生的学历分布,参与支教活动多为本科生,其中大二与大三学生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3.94%和46.48%。分析此现象可知,大一学生由于刚进入大学校园,对活动了解较少,日常课程学习较多,因此参与支教人数最少,占比为2.82%;大二和大三学生与大一相比课程安排相对减少,也对支教活动有所了解,为了丰富大学生活以及对支教生活的向往,参加的人数较多,因此参与率较高;大四的学生在毕业季忙于求职或者备考升学,因此对于支教活动参与较少,所占比例为12.68%;支教活动中研究生所占比例为14.08%,在课题研究之余他们也积极参与到支教中,为贫困山区的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关于支教学生的性别比例,可以看出女生在支教团队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女大学生是支教团队中的主力。笔者在对中国矿业大学爱心理支教团领队司同学的访谈中得知,在对志愿者报名表进行审核时可以明显看出女生的报名数量高于男生,参与支教活动的志愿者中,女生人数也是占多数。本次问卷调查中,在统计问卷填写人数性别比例时,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比例为61.97%,而男生所占比例为38.03%。
最后,对参加支教服务的大学生专业方向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学、工学、管理学类相关专业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0.99%、26.76%、16.9%。通过对其中部分同学进行访谈,部分同学表示其所在学院具有相关志愿服务团队开展贫困山区支教服务,志愿团队通过在本学院加大宣传,充分调动学院内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相关专业的同学参与比例相对较高。
变量 | 类别代码 | 类别含义 | 样本量 | 比例 |
性别 | 1 | 男 | 162 | 38.03% |
2 | 女 | 264 | 61.97% | |
就读年级 | 1 | 大一 | 12 | 2.82% |
2 | 大二 | 102 | 23.94% | |
3 | 大三 | 198 | 46.48% | |
4 | 大四 | 54 | 12.68% | |
5 | 硕士及以上 | 60 | 14.08% | |
政治面貌 | 1 | 中共党员 | 84 | 19.72% |
2 | 共青团员 | 336 | 78.87% | |
3 | 群众 | 3 | 0.70% | |
4 | 其他 | 3 | 0.70% | |
就读专业 | 1 | 经济学 | 132 | 30.99% |
2 | 管理学 | 72 | 16.90% | |
3 | 法学 | 6 | 1.40% | |
4 | 工学 | 114 | 26.76% | |
5 | 理学 | 66 | 15.49% | |
6 | 文学 | 30 | 7.00% | |
7 | 艺术学 | 6 | 1.40% | |
家乡所在地 | 1 | 城市 | 156 | 36.62% |
2 | 农村 | 114 | 26.76% | |
3 | 县城、乡镇 | 156 | 36.62% |
2.支教组织形式及其合理性分析
支教活动的不断开展促使高校支教团队的组织形式进一步优化,从而提高规范化和质量水平,使开展的支教活动能够得到志愿者和受支教学校的认可。当前高校支教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大多为:校团委、社团和学生个人。支教实践按照组织者的不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校团委组织的支教实践属于较为正式的组织,比如研究生支教团,通过在学校选拔优秀的学生到中西部的贫困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活动,志愿者将志愿服务精神投入到为山区教育的贡献中,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当地的扶贫脱贫工作具有一定作用。第二类,高校社团组织的支教实践。比如中国矿业大学的多个品牌支教团队相继成为全国百强实践团、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十佳团队”支教团,学生的足迹也留在了全国多个省市地区,获得了支教地区的一致好评,通过支教期间的良好表现与受支教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受支教学校也成为其支教基地。很多支教团队在发展过程中,支教范围不断扩大,志愿者始终延续着志愿精神与奉献精神,努力为贫困山区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第三类,学生个人发起的支教活动。由具有支教愿望或者有支教经验的在校生个人组织,呼吁号召具有相同经历和愿望的人一起参与,主要依靠个人联系贫困山区学校,但是由于是个人组织,因此规模不大,规范性不强,存在着一定的危险系数,因此这种形式在高校支教活动中较少。
但是在组织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组织架构不合理的问题。表现为科层结构僵化、上层权力膨胀、规划设计不明确等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组织改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导致支教团队依赖于上级管理部门,在项目的运行,经费的支持和人员的调动方面都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想法[78]。为了保护已有的利益和权力,管理部门会管控志愿者组织相关职能以及相关服务活动,志愿者组织会逐渐失去独立地位。同时组织监管不足也是一个原因,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支教团队的监管没有贯穿支教活动的全过程,导致无法及时纠正志愿者和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偏差,使得相关指令不能较好的上传下达,不利于志愿者相互协同合作。最后,组织定位不清会忽视组织目标的设计,导致组织内部责权结构不合理,进而使得团队在实际的管理运行中无法体现良好的组织分工、组织法规与组织纪律,从而无法实现科学、合理的组织纵向各层级、横向各部门以及各职位的分权和分工[82]。
3.支教活动运行结构单一及其原因分析
支教团队主要在每个学期初或者支教项目确定以后招募新成员,方式主要是发放宣传单页、广播站宣传或者支教成员推荐,支教活动一般由团长或者领队负责,在前期准备过程中通过开会或者微信、QQ等形式与成员沟通[73]。通过相关流程和方案可以看出准备工作比较细致,但是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由此会产生招募渠道狭窄、支教前培训不规范、考核内容不全面等问题。
对于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首先是招募门槛较高。通过相关调查数据可知,有46.4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面试时具有非常严格的选拔标准,43.66%的被调查者认为在面试时具有较为严格的选拔标准,。因此,可以看出严格的选拔标准会是团队管理较为规范,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部分具有强烈支教欲望的学生无法参与其中。
是否具有严格的选拔标准 | 样本量 | 百分比 |
具有非常严格的标准,需要多轮面试 | 198 | 46.48% |
具有比较严格的标准,按照既定的选拔程序进行 | 186 | 43.66% |
具有不是很严格的标准,只需要简单的面试 | 42 | 10.00% |
没有标准,只要想参加就行 | 0 | 0% |
其次是专业指导不充分。通过关于培训讲师的调查数据发现,47.89%的被调查者表示培训老师是具有支教经验的学长学姐,22.54%的被调查者表示主要由社团负责人进行培训,只有12.68%和16.9%的同学表示是由团委老师和专业教师来进行培训。学长学姐的讲解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与专业老师相比专业指导不够充分,因此可以说明培训讲师的专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支教培训讲师 | 样本量 | 百分比 | |
培训讲师 | 学长学姐 | 204 | 47.89% |
团委老师 | 54 | 12.68% | |
社团负责人 | 96 | 22.54% | |
专业教师 | 72 | 16.90% |
最后,考评机制不科学。考评主体单一,导致考核结果信度不高。考评依据不充分导致志愿者对支教服务活动缺乏正确的认知,不利于支教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不科学的考评方法不能体现出考评本身的意义。
4.支教实践保障情况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对受支教点的资源缺乏情况进行调研时,73.24%的志愿者认为是教师资源,59.15%的志愿者认为是物资。在调查支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63.38%的志愿者认为最大困难是经费不足,50.70%的志愿者认为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高校支教团队是以学院团委或者社团组织的实践为主,学校除了会在路费上给一部分补贴以外,其他项目的费用补贴较少,社会公益组织没有很好地融入高校支教实践,因此资金问题较为突出。
安保措施不充分体现在对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支教团队经验不足,在安保措施方面主要从团队层面采取一定保障措施,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没有发挥有效作用。安全保障制度不完善,无法根据支教实践落实预防措施和应急机制,同时部分志愿者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资金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高校支教的宣传力度和范围不够大,从而导致社会资助不充分。最重要的一点是激励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影响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志愿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大学生贫困山区支教的对策
1.优化组织架构
(1)组织去“行政化”
去除高校志愿组织的“行政化”,按照学生组织原来的自主管理方式来运行。志愿组织结构变革目的就是减少组织的复杂化程度,需要根据团队管理层次和控制幅度的变化,合理分配团队层级之间、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84]。上级管理部门需要激励支教团队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并且要给予其原有的自主管理权,同时要简化规则,不断转变职能,创新监管方式。
(2)加强组织监管
完善志愿团队权利监督体系,比如实现监管部门的垂直领导,扩大监管部门的职权,强化监管手段和完善相关监督制度。加强支教服务活动监管,实行“时间+地点”形式的评价方式,使用手机APP等多媒体形式加强对支教服务活动的行程与时长管理。运用360 度考评法,全方位的对支教项目的成效进行评定。
(3)构建工作体系
明确团队目标设计,根据贫困山区的实际制定团队工作目标,不断完善团队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支教服务水平和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加强协同推进,推进支教团队的人财物共享,鼓励优秀支教成员在团队间的流动,动员学校各个单位参与支教服务体系和各项活动,为贫困山区的支教提供必要的支持[85]。
2.规范管理运行
(1)拓宽招募渠道
实行内部招募和外部招募相结合。志愿团队可以通过内部招募在组织内部的固定成员中,或者通过其他志愿团队推荐优秀的志愿者,挑选合适的人员进行补缺,能够激励志愿者的士气,有助于志愿者形成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和支持,同时也可以更快的适应组织氛围和组织文化。高校志愿团队要对各门学科进行综合考虑,制订出相对灵活的选拔方式。选拔形式可以是面试,可以是心理测试,也可以是学科知识与面试相结合等。
(2)加强支教前培训
首先,要提高支教活动培训内容的质量,全面规范的培训内容应该具备学校介绍、规章制度介绍、专业知识培训、安全意识培训、实用经验介绍等,同时也要关注受支教点学生的心理状况。其次,要安排合适的培训人员、方式和过程,培训课程的主力应该是专业教师,从学校团委以及院系下发通知到最终的培训结束,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课程。最后,要对志愿者的培训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其培训结果,从而提高支教的实效性。
(3)完善考评机制
首先,建立多元化考评体系。一方面是支教团队的管理者对支教成员进行考评,另一方面是贫困山区学校对志愿者的支教服务进行考评。其次,细化教学考评标准。考评标准可以包括志愿者的前期教案的准备、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针对性、课堂纪律的把控、与其他志愿者的配合、沟通能力等内容。最后,总结传递优秀支教经验。通过建立学生档案、形成统一的和规范的教学内容以及与贫困山区学校保持长期的合作和交流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发展。
3.强化组织保障
(1)健全安全机制
通过集中开展高校志愿团队安全培训,讲解安全问题以及防范措施,提高团队以及志愿者的安全意识。结合支教实际完善安全保障制度,支教前中后期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制定预防措施,建立健全应急机制。
(2)拓宽经费投入渠道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各界知晓度。通过邀请相关官方媒体进行采访以及部分专业社会爱心人员参与其中,在官网更新支教活动信息,利用“两微一端”的力量进行宣传,推送相关信息。设立支教专项基金,与社会公益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将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捐赠的物品和资金统一作为支教专项资金,支出和纳入明细要记录清晰,根据支教地的实际需求和支教项目的难易程度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使贫困山区的支教活动能够更加规范化,有效保障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
(3)完善激励机制
根据志愿者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既能够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增强志愿者的归属感,又可以真正体现激励的作用[86]。其次,贫困山区学校需要加强对支教志愿者的激励,学校可以经常召开志愿者支教座谈会,采纳合理的意见。最后,支教过程中要为志愿者营造维护其自尊的环境,以提升志愿者的自我认可程度。
参考文献
[1] 张针铭,胡亚琳.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活动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7):104-107.
[2] 吴俊蓉,曾狄.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特点——基于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文本的对比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7-12.
[3] 陈国权,张洁珺.转变中的公共行政范式——从官僚制行政走向后官僚制行政[J].浙江社会科学,2018(4):9-12+8.
[4] 史晓白. 学习型组织与人力资本开发[D].江苏:苏州大学,2016.
[5] 陆仁静,甘婷婷,李逸然,张宇,金淑文.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性支教服务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2):169-170.
[6] 张杰.我国志愿服务组织的行政化倾向及校正路径[J].理论月刊,2018(9):154-156.
[7] 李春亭,王娟艳.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行现状、发展瓶颈与提升路径——基于云南M大学的实证分析[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2):104-111.
[8] 王瑞.大学生支教的问题与对策——以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