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召首初中 722200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设计探究性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我们的课堂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教材的教学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对与错
1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氛围沉闷
课堂氛围对数学教学的效率有直接影响。在缺乏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且初中生课业繁忙,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在课上交流、讨论的机会,学生的许多问题都得不到解决。但由于课余时间较少,学生往往很难在课下找到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时间,这便导致许多学生的数学问题越积越多。同时,沉闷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没有任何反应,这也会打击教师的教学信心,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
1.2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强
发散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具体指的是一题多解的能力。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往往只给学生提供一种解题思路,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遇到新题型时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究其根本,还是学生缺乏探究经验所致。如果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极探究同一题型的解题途径,学生会对这一知识点的解题套路十分熟悉,遇到新颖的题目时也能灵活应对。
2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研究
2.1创设情境,深化理解
不同于小学,初中数学难度增加,知识点多,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免觉得枯燥、抽象。对此,教师就要加强引导,借助问题情境激发,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由此提升认知能力,并在分析思考中解决问题,实现思维的发展。在设计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立足实际生活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并在合作交流中提升能力。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在探究性学习中自主发现数学知识,从中了解到学科奥秘,感受到数学语言的魅力,从而形成知识体系,无形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将教学落实到位.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的“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时,考虑到这部分重难点较多,教师就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思考中自主探究,不断收获新知,完成学习任务.首先,借两个概念问题引导:
(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线?
(2)什么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这两个问题难度较小,学生马上就解决了,随后就可进一步启发:三角形的中线与角平分线有什么区别?对此,可先让学生自主思考,随后合作交流,以小组形式展开探究,共同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在汇报环节,就可让小组代表发言,引发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在交流中发散思维。
2.2注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心理认知往往左右着人的行为习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事物有怎么样的认识,对待该事物就可能有着相对应的行为习惯,对初中生而言,更是这样。如果一个学生对数学课堂有反感心理,那么他的行为往往也就是拒绝上课,即使不得已人在教室,但在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等方面的行为有些迟缓;有时候,一个人的行为和行动也可以转化或者促进他的心理产生积极变化,假如我们的课堂氛围浓厚、气氛热烈,本来有排斥心理的学生也就慢慢接受这样的课堂并积极参与其中,长期下来,学生的行为习惯就改变了心理认知。从这一方面来说,行为习惯和心理认知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基于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把呆板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白学生的课堂需求,千万不能整堂课都以讲授知识为主,针对学生的个性及发展需要,要适时、适当、适量地以故事或者科幻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泰勒斯用自己的身高测量金字塔的故事穿插之中,这样既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直观教学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对具体的直观性有很强的依赖性,或者说初中生抽象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巴甫洛夫关于人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大到了少年期,脑联络神经纤维大量增加,脑神经细胞的分化机能达到了成人水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主要属于经验型,思维的理论性还不发达,教师选择与抽象概念有关的正确的直观形象作为支柱,就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这些概念。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进行直观教学。要充分运用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图形直观、言语直观,以形成学生鲜明的表象,为他们掌握基础理论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这样可以使较为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直观的几何图形将其性质反映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关系得以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分析、发现和理解它们。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手段改革,运用幻灯、投影仪、电视、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教学设备,加强直观教学。关于这一点,我在下文还要作较为详细的论述。
2.4多种方式展示探究成果
展示探究成果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展示的形式应当尽量多样化,体现创新性、思辨性。如在展示数据分析成果时,有的学生习惯全面分析,即列出各种重要指标: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等。有的学生则倾向于寻找某一个或两个指标进行局部分析,如分析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差距,以此体现数据的特点。这两种方法并没有严格的优劣之分,但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展示成果时谈一谈自己选择这种分析方式的原因,然后鼓励其他学生与展示者辩论,提出与展示者相反的数据分析观点并阐明理由,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思维的思辨性。再如,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多媒体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将探究成果制成动态图,体现不同数据的增减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尤其是数据中存在一些严重偏离平均数、中位数的数据时,这种展示方法的作用最为突出。或是引导学生用条形图、扇形图、柱状图等图形,将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形式,以此作为展示的依据。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意识和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引导、激发学生去探究。然而,学生的探究受到了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课堂设计应该紧密结合教材,贴近学生实际,应该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
参考文献:
[1]刘玫.基于"互联网+"的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000(060):90.
[2]祁世林.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9,017(007):138,140.
[3]祁世林.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现状及其改进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9(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