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气氛“平铺直叙”为什么?——兼谈多媒体课件素材的搜集、加工、整理和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5
/ 2

课堂气氛“平铺直叙”为什么?——兼谈多媒体课件素材的搜集、加工、整理和运用

姚怀仁

定西市安定区沙滩小学, 定西, 743017

摘 要:一堂公开课总体上多方面相当成功,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是授课老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但美中不足的是课堂气氛过于平实而没有波澜,表现为“平铺直叙”,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拟从多媒体教学中课堂气氛“平铺直叙”的原因,即课件素材的搜集、加工、整理和运用不够严密等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与探究,从而在上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求对同类课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课堂 气氛 课件 制作

甘肃省教育培训中心省级送教下乡(安定区)活动安排我区交通路中学的三节示范课,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算陇南市礼县石桥镇中心小学蒙启老师所教的作文启蒙课——写话:《一双手》的教学,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堂课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

无论怎么说,作为省级教学能手、全国优秀实验教师,凭着自己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在学生基础比较高的交通路中学上这样一堂课,课堂教学气氛本应当是异彩纷呈、高潮迭起,课堂教学效果肯定是毋庸置疑,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在下午进行的评课过程中,听课老师大多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那就是课堂教学无波澜、“平铺直叙”,蒙启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出现这么大的反差,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课堂气氛“平铺直叙”为什么?

平心而论,我认为这堂课在很多方面还是相当成功的,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也是蒙启老师教学能力的体现,而之所以出现这种“平铺直叙”的情况,是多媒体课件素材的搜集、加工、整理和运用过程出了问题,其中的主要原因,试作如下分析,如果有道理,但愿能对蒙启老师有所帮助。

首先,在多媒体课件的准备上尽管花费的大量的精力,但课件素材难免因整理、加工不够而略显粗糙。

如,当蒙启老师出示许多关于“手”图片,让同学们读图,思考,发言时,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们对其中一幅关于“科学家在做科学研究”的图片不能做出正确的观察和理解,蒙启老师幽默地举例说,在另一所学校讲课时,对这幅图有同学说是“老爷爷在玩玻璃球”,引的同学们哄堂大笑。听课的老师们也忍不住笑了起来。笑归笑,但笑过之后,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会有“老爷爷在玩玻璃球”这样近乎“奇特”的答案呢?我以为课件(图片)素材的搜集、加工、整理不够的根本原因所在。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课件素材往往是自认为相当的丰富详实,其实多而不精,甚至杂乱无章,再加上提炼,加工不够,画面内容正确性不高,不够清晰和流畅,缺乏简洁与生动,整个课件显得臃肿庞杂,缺少了公开课和教学高手所拥有的“短小精炼”,直接影响课件整体的呈现效果,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进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毋庸置疑,这就无形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们完成这堂课的任务量和难度,甚至为整堂课的成功或多或少地增添了负面因素。如果我们将所收集的图片,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于我们不需要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剪切、修改和加工,并配上相应的文字,亦或音频、视频材料,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样的图片,有一两张足以解决问题。因为就本堂课而言,图片的实际效用无非是让同学们了解各行各业人们“手”的“勤劳”。从而认识劳动创造财富,创造价值,进而从小树立用自己的双手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观念。

其实从某种角度上讲,好课件的标准并不是内容越多越好,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容量过大的多媒体教学,无异于我们所深恶痛绝的“满堂灌”。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我们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在当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高效课堂的背景下,在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说的“越少越好”,“尽量少说甚至不说”的前提下,课件内容的“少而精”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样,多媒体教学也就毫不例外地要把重点落在引导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如果仅仅是图谋“花哨”和好看,也就难免流于“作秀”,这无疑是不可取的。

所以,我们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讲一点“拿来主义”,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根本的一条就是“为我所用”,不管素材内容如何的华美,甚至令人爱不释手,但如果与我们讲解的主题关系不大,联系不紧,都应毫不可惜的放进“回收站”,而对于我们有用的东西,要进行必要的整理、归类,使之条理化,如关于“手”的图片,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农民、工人、解放军、警察、教师、科学家……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就可能更好理解,从而不至于因图片杂乱产生“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感觉,进而有“学的内容很多,不知道学了个啥”的现象。

一句话,要想做出好课件,加工、整理是关键。

其次,好课件一定讲求科学、艺术与实用。

课件的科学、艺术与实用,应当是评定一堂好课(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是做一堂好课的重要依据。一堂好的多媒体教学课或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应当是在内容上紧扣课标,适应教学对象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入浅出,易于接受;在方法上注意启发,善于引导,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在结构上应当是逻辑严谨,层次清楚;在表现手法上模拟仿真形象,举例合情合理、准确真实,素材选取、场景设置、操作示范符合有关规定,图像、动画、声音、文字设计合理,画面清晰简洁,动画连续,色彩逼真;在媒体应用上应当是交互设计合理,媒体多样,智能性好,设置恰当,创意新颖,构思巧妙,节奏合理,声音悦耳,界面友好,容错能力强。做到这些,如果没有其他偏差,这堂课无疑就是一堂高质量的好课,否则,难免因留有瑕痣而造成遗憾,甚至一失败宣告结束。

为什么“科学家”成了“老爷爷”?为什么科研仪器成了“玻璃球”?就其根本仍然脱不了画面模糊、不简洁、表现力不强的干系。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和开放的今天,图文的搜集、选取、整理与运用已不再是写文章、办公、生产和生活的障碍,同样也不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障碍,所以,出现如上问题,说到底还是没有很好地按照一堂好课的要求认真细致的完成课件的准备工作导致的。因此,从这个层次上说,做一节好课并不是十分容易。

其实,制作课件这个过程无异于我们写一篇文章,在主旨立意已经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我们所搜集的所有素材必将全部围绕这个主旨立意去整理、加工,否则我们的文章如果不是松散、无骨架的软体,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简单的材料堆积,而不是真正意义上所说的文章,表现为“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制作课件因其在环节之间确实文本材料所没有的起承转合,即衔接过度,这些功能往往需要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通过引导、启发来完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较文章写作,或者说备写教案,课件的制作对逻辑的要求更强,推理更严密。高质量的公开课尤其是这样。

为此,我们在制作课件的过程,应当是,其实也就是一种创造过程,创造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快乐,而制作课件的过程比简单重复地“抄教案”要有乐趣得多。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是喜欢这种创造性的劳动的。“对于我们教师来讲,我们的每一节课很可能是重复,甚至是不止一次的重复,而我们重复的每一节课,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很可能就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区教研室纪学武主任这么说。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完全有必要,其实也必须把每一个课件做好,把每一节课上好,在上好每一节课的过程中实现我们的“名师”梦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