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领域教学中的有效对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5
/ 1

语言领域教学中的有效对话

1王瑛 2兰兴荣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集团服务分公司幼教中心,甘肃 金昌 737100

教育意味着什么?“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亚斯贝尔斯语)对话,它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对话模式是“教师质疑----学生讨论----师生交流”。这种模式让学生有了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理性地观察和反思这一模式,我们会发现他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话的有效性。

教师质疑 “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展开的过程,不是知者随意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教师质疑这一环节是整个课堂对话的关键。但不少教师对选题不够重视,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缺乏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很随意,不管问题是否值得探究,教师都交给学生讨论,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却往往草草收场,根本不深入。

教师必须在课前花费大量的精力苦心经营,一定得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准确的估测。教师阅读文本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阅读,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换位思考,把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阅读思路转化为自己的阅读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视为课堂上给学生导读的准备。教师在与文本对话中得就文本设计好几个有新意的,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开掘学生思维的问题。具体点说,首先要针对文本的重点、难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精髓;其次,问题设计要精当,要有启发性;再次,要善于在学生熟视无睹的地方设疑,预见性的设计与学生将会提出的问题相左的问题。

学生讨论 我们发现学生讨论在很多时候呈现“散乱”状态:通常采用分组形式,有的小组是一两个优等生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着边际地闲聊;有的小组干脆无人开口……如此状态,讨论效率之低、意义之小就可想而知了。

学生讨论,它是当学生面对一个人难以完成或完成效率太低的问题时,通过与同学交流与碰撞已获得对问题比较深入的理解,生成新的意义。要使学生讨论获得实效,必须让讨论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个人思维何来与他人的思维碰撞?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注意处理好两个问题:

1.教师要建构合理有效的小组讨论模式。分组的时候要让每组人数恰当合适,一般控制在四到五人左右;人员搭配要考虑互补,譬如说男女生搭配,优等生和弱势生搭配等等;每个小组成员对自己担负的角色应有明确的定位。

2.教师要对活动内容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适时引导。小组讨论时,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和把握小组讨论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和点拨引导。譬如,当小组讨论偏离主体或讨论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制止,及时点拨;当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当学生交流闪现火花时,教师要给予及时地肯定,积极鼓励使学生的交流能够继续,话题得以再次升华等等。

师生交流 新课标中频频出现的“自主”“个性”“主人”等关键词让我们教师自觉地由原来课堂的主宰退让到了配角的地位,在班级集体交流的环节中,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教师只是做个满脸微笑的旁听者、旁观者。对同一个问题出现的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有时是不置可否,更多的时候是一味迎合、迁就,极少对学生说“不”。

实际上,在这时,教师应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彼此都应该敞开各自的精神世界;在这时,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着,要善于捕捉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的思想火花,并予以引燃;在这时,教师还应是引导者,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支架。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是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赞扬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因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不成熟,他们在看待问题、理解问题的时候能力还有限,讨论交流中难免出现片面的、幼稚的、甚至错误的言论,如果教师不及时因势利导,纠正和疏导学生的思维通道,轻言之,就会使学生形成模糊的知识概念,造成知识误区和学科陷阱;重言之,长期让学生沉浸在泛滥的鼓励中,学生就不能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就不能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就有可能使课堂成为虚伪做作和浅薄无知的滋生地。因此,在课堂的讨论活动中,教师的有效对话引领和模式都是应符合课堂活动的主题内容。

总之,新的教育理念指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真正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为此我们提出: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给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权力;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给学生以快乐的课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