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微波总站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在微波线路IP化改造过程中采用链路聚合技术连接交换机与微波设备采不仅满足微波线路安全播出的要求,还增加了链路传输带宽,实现了流量负载的均单功能,因端口互为备份还提高了网络连接的可靠性。本文分析了在实际应用中链路聚合模式的选择。
关键词:链路聚合;交换机;微波设备
以太网链路聚合Eth-Trunk 简称链路聚合,它通过将多条以太网物理链路捆绑在一起成为一条逻辑链路,从而实现增加链路带宽的目的。同时,这些捆绑在一起的链路通过相互间的动态备份,可以有效地提高链路的可靠性[1]。
华为交换机的链路聚合模式分为手工模式和 LACP 模式两种。
手工模式[2]:Eth-Trunk的建立、成员接口的加入由手工配置,没有链路聚合控制协议的参与。如果某条活动链路故障,链路聚合组自动在剩余的活动链路中分担流量。
LACP模式[3]:Eth-Trunk的建立是基于LACP协议的,LACP为交换数据的设备提供一种标准的协商方式。如果某条活动链路故障,链路聚合组自动在非活动链路中选择一条链路作为活动链路,参与数据转发的链路数目不变。
NEC 微波设备的聚合模式有主动LACP、被动LACP、静态LACP三种模式。
LACP主动端、被动端的设置是为了由主动端选择活动链路。两端设备选择了一致的活动接口,活动链路组便可以建立起来,从这些活动链路中以负载分担的方式转发数据。
在微波设备与交换机连用的传输方案中采用链路聚合技术一方面将业务下载至本地播出监测,另一方面将业务传输至下一站点,如图2-1所示。在“聚合2”组的微波设备侧链路聚合模式采用主动LACP,而交换机侧采用静态LACP。
2-1 系统总框图
图3-1 实验测试图
本次线路测试路由为:测试信号由JN交换机端口聚合传输至微波设备,经 TS-IDU 设备聚合传输至MS交换机,模拟微波线路直传至下一站微波设备业务。然后经 TS-IDU 设备聚合传输至TS交换机,模拟TS下载信号业务,如图3-1所示。
基带侧测试结果
按照图3-1基带侧图示连接设备。将交换机侧的聚合设置为静态LACP,工作模式为static;微波设备侧的聚合设置为动态LACP,工作模式为lacp-active。 由JN交换机主VLAN100端口接入组播流,TS交换机VLAN100端口输出组播流,MS交换机VLAN100端口输出组播流。查看解码后音视频画面是否播出正常。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基带侧实验测试结果
JN交换机上传组播流 | TS/MS交换机下载组播流 | |||
端口 | 端口 | 画面是否正常 | ||
1-1 | 连接 | T-1-1 | 连接 | 正常 |
1-2 | 连接 | T-1-2 | 连接 | 正常 |
1-3 | 连接 | T-1-3 | 连接 | 正常 |
1-4 | 连接 | T-1-4 | 连接 | 正常 |
2-1 | 连接 | T-2-1 | 连接 | 正常 |
2-2 | 连接 | T-2-2 | 连接 | 正常 |
2-3 | 连接 | M-2-3 | 连接 | 正常 |
2-4 | 连接 | M-2-4 | 连接 | 正常 |
无线侧测试结果
按照图3-1无线侧图示连接设备。在两端IDU分别开启无线侧聚合功能,流量分担模式选择为physical layer。分别开关JN、TS方向IDU上两组ODU模块的电源,监测显示器音像质量。
测试结果:在开关ODU电源时,显示器图像出现1秒左右的闪道,未出现明显的音像停顿、马赛克等现象。
通过上述两组实验验证,在微波设备与交换机之间采用链路聚合方式可正常进行信号传输。
在实际调试过程中,当将MDP的主控盘1和2进行切换时,出现40s的业务中断现象。通过分析及查看错误告警发现,NEC微波设备和华为交换机的以太网聚合设置出现不匹配的情况,进而导致40s的业务中断现象。
MDP的CPU位于主控盘中且控制 LACP 协议在聚合组两端的正常运行。在主控盘切换时,两块主控盘的CPU均会关闭、重启。同时,因微波设备侧链路聚合模式选择主动LACP,则微波设备端LACP 协议会暂时失效,造成与交换机的LACP不匹配,聚合组中所有的端口出现数据中断,进而出现信号中断的现象。当另一主控盘启动完毕后,两者之间的LACP协议重新匹配,建立聚合组,信号恢复。而主控盘重启的时间恰恰也是40s左右,即为40s业务中断的原因。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将微波设备侧聚合方式改为被动LACP,交换机侧聚合方式改为手工模式。经实践验证,未出现业务中断现象。
采用被动LACP-手工模式的链路聚合模式更适合微波线路安全播出的要求。这不仅解决了主控盘切换时业务中断的情况,采用链路聚合技术还增加了链路传输带宽,实现了流量负载的均单功能,因端口互为备份还提高了网络连接的可靠性。
[1] 以太网链路聚合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王小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2
[2] 交换机链路聚合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 刘立. 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0(09)
[3] 链路聚合控制协议(LACP)应用研究[J]. 翟朝旭. 数字通信世界.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