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省金华市 321000
[摘要]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在奥斯卡金像奖、柏林电影节等中斩获多项奖项,该影片讲述了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对社会的折射、人性的思考。本文主要根据电影情节,剖析并思考了影片中所折射出的社会、阶层、家庭、宗教等问题。
[关键词] 一次别离,社会,阶层,家庭,宗教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讲述了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对社会的折射、人性的思考。这部影片斩获了多项大奖。
1 电影元素
1.1 人物概述
电影开头以极具特色的复印证件的形式展现了故事中的人物。
图1 部分人物截图
1.2 正反打镜头
电影中较多地运用了正反打镜头[1]。
1.2.1 西敏和纳德
图2 正反打镜头1
图3 正反打镜头2
西敏和纳德的多次争吵均以正反打镜头展现,且镜头的切换较快,营造着他们之间紧张的氛围,展示着纳德与西敏之间的隔阂已越来越大,这也暗示着他们最终走向离婚的结局。
1.2.2 西敏和特梅
图4 正反打镜头3
特梅认为是妈妈的离开导致了爸爸坐牢,母女处于同一空间但始终没有出现在同一画面中,表明在这时,特梅的内心已经对母亲起了戒备、怨恨之心;而西敏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错,她坚定但又无奈。母女之间因此也便有了隔阂。
1.2.3 纳德和特梅
图5 正反打镜头4
关于纳德有没有说谎是一个特梅不太敢触碰的话题;纳德对所有人都可以说谎,唯独对女儿不行。镜头切换得很慢,似乎是特梅的小心翼翼,也是纳德的犹豫。镜头中特梅始终仰视着父亲,父女两的姿势向观众传达着:在特梅心中,不论父亲有没有说谎,她始终尊敬、深爱着他。
1.3 真实感
电影采用手持摄影,多以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呈现剧情的发展,使影片内容日常、贴近生活、真实[2]。
整部电影并无背景音乐,只有故事中的声音,比如复印机运作的声音、车流声、关门声等等。不添加任何多余的声音,原原本本地呈现了整个故事。
1.4 悬疑与铺垫
1.4.1 钱到底是谁拿的?
引起纳德将瑞茨逐出家门的原因有两条:柜子里的钱丢了以及瑞茨将父亲绑在家中便离开。当纳德发现钱丢了时,便毫不犹豫地怀疑瑞茨。而导演似乎也在引导着观众去怀疑、去相信钱就是瑞茨偷的。因为在这之前,影片告诉了我们哈德特被债主送进了监狱,为了救出哈德特,瑞茨需要这笔钱。同时,观众对于瑞茨工作期间出门所办的事情是空白的,尽管瑞茨被怀疑后拿着包告诉纳德自己没有偷,但我们依然会产生她利用出门的时间已经把钱处理掉了的推测。直到电影结束,导演都没有明确交代钱到底去了哪里。但其实在电影开始的时候,答案或许就已经揭晓了。西敏离开家之前数着一沓钞票,那大概是支付给搬家工人的费用,而那或许就是柜子里不见了的钱。
1.4.2 瑞茨流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剧情的发展一直在给这个问题放烟雾弹,但也一直在给这个问题铺垫答案。从一开始的“纳德推下楼所致”,又被纳德的模拟演示推翻,却仍然令人怀疑。再到“哈德特家暴所致”,但索马耶说爸爸妈妈没打过架了,以及电影最后才有哈德特打瑞茨的场景,都使这一原因不能令人信服。最后再是揭示了“车祸所致”,而这一原因,早已埋下了许多佐证材料。
在老人独自走去报亭,瑞茨前去寻找的场景中,画面中川流不息的车流突然就被纳德、老人、特梅和索马耶玩桌式足球的欢乐场景所取代,而与这一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瑞茨在厨房中用水冲洗着脸,面色发白。看到这一场景,我不禁认为瑞茨是仍处于老人走丢、被车撞的后怕之中。但将其与后来瑞茨在公交车上晕倒,第二天上班迟到相联系,“车祸所致”这一原因有理有据。
但我认为,瑞茨的流产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车祸,瑞茨也并非不能接受纳德最后的赔偿。瑞茨流产的直接原因是车祸,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没有老人的擅自外出,没有瑞茨担心老人被车撞并前去救他,便不会有瑞茨被车撞这件事情的发生。但反过来想,如果瑞茨不去救老人,那她与纳德的矛盾纠纷或许便会是另一条导火线了。纳德应该给那笔钱,不是以赔偿的方式,是以感激瑞茨救了自己的父亲的形式。
瑞茨流产,似乎谁都有错。老人错在随意出门;西敏错在离家出走;纳德错在没及时给父亲买报纸;索马耶错在把垃圾散落在楼楼梯上;瑞茨错在没照顾好自己;哈德特错在失业后欠债……
1.4.3 特梅最后选择了跟谁生活?
整部电影中,纳德的父亲是历史遗留,是残破的国家;而女儿特梅是未来,是希望。
电影的一开始,便是纳德和西敏的离婚场景,两个人之间的联系便是女儿特梅。纳德不愿移民是放不下父亲,而西敏坚持移民是不满社会。两个人不同的选择象征着女儿不同的发展方向,纳德代表着守旧,西敏则是突破。电影的最后,特梅反复回答法官自己已经决定好了跟谁生活,而特梅独自面对法官,纳德和西敏在走廊上踌躇、焦虑的时间却十分漫长。
电影中的痴呆老人,会反复呢喃“西敏”,他从未说出过“纳德”这两个字。或许在残破的国家本身看来,自己需要走出禁锢。在法官问话的时候,特梅的目光飘向父亲所站的方向,而眼泪溢满整个眼眶,这仿佛是在痛苦地挥别。尽管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没有人知道特梅的选择是什么,但我更愿相信的是,特梅选择了与母亲一起移民,这个国家选择了突破,打破现在破败的残局。
1.4.4 错的是谁?
特梅认为是母亲的离家出走造成了父亲的坐牢;纳德认为是西敏的离家出走才有了瑞茨的到来,才导致了后面的纠纷;西敏认为纳德所卷入的纠纷源于他自己推了瑞茨。在这个故事里,关于对错,我们不能下定论。每个人似乎都有错,但都又没有错。西敏离家出走,没有错,她是为了给女儿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纳德推了瑞茨,不能算错,他是担心自己的父亲而焦急上火;纳德面对法官说谎,也不能算错,他是为了不让父亲和女儿没有依靠。瑞茨隐瞒自己被车撞的事情,没有错,她深陷失去孩子的痛苦之中,又被家中的负债困扰,她需要赔偿需要解释。
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做了“错事”,但他们做的每一件“错事”,都只是努力地想让自己的家庭过得更好。
2 电影主题寓意
2.1 亲子关系
所有的纠缠开始于纳德和瑞茨,牵连着两个家庭。纳德的亲子关系是他与自己的父亲,他与自己的女儿。纳德重视亲情,不愿抛弃父亲,也为了保护女儿和父亲想尽办法不进入监狱。纳德不仅爱自己的孩子,他也呵护着瑞茨的孩子。即使再愤恨,他也会因为索马耶的存在而遏制自己的怒火,也会温柔地让索马耶离开。纳德说“宝贝,别让父辈的争斗伤害到你”,他在保护着孩子,不愿意他们卷入上一辈的纠纷之中,不愿意他们的内心受到伤害。所以尽管双方父母吵得再凶,特梅和索马耶都能自在、毫无顾虑、快乐地在一起玩耍。但在这样的处境之下,孩子的身心终究收到了影响。在瑞茨家里,特梅和索马耶的亲密一下子就被眼神之中的憎恨、敌视所打破。
而瑞茨和哈德特的亲子关系,是他们和索马耶,和死去的四个月大的男胎。纠缠着纳德不放是他们舍不得、不甘自己四个月大的男胎。而瑞茨最后不愿意接受纳德的赔偿,不仅出于信仰,还是害怕那笔不属于她的钱会给索马耶带去灾难。
2.2 男女关系
电影所呈现的男女关系显然就是伊朗社会中的男女关系,是不平等的男女关系。
电影一开始的离婚场景,西敏哪怕再振振有词,面对法官“难道这个国家的其他孩子都没有前途了吗?”“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在哪种环境?”的质问,便选择沉默,因为她知道这个社会的不公,在这方面她并没有话语权,而这也正是她选择移民的原因。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的是,法官认为西敏没有权利带走特梅,只因为纳德不同意。但法官不会赞同的是:纳德不能强留下特梅,只因为西敏想要带她移民。
瑞茨和哈德特之间的不平等并非明显,仅仅表现在哈德特不愿意妻子出门工作。或许这是因为瑞茨并没有这种观念,她爱丈夫,信宗教,并不在意自己的权力。
在那个社会中,想要打破这种不公平的只有西敏这样见过更广阔世界的女性,她渴望独立。而她的力量太过单薄,无法与绝大多数抵抗。
2.3 阶层关系
故事的纠纷发生在两个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之间。纳德一家有着体面的工作,固定的收入,是中产阶级的代表。瑞茨一家,哈德特被修鞋店解雇,家中负债累累,代表着底层社会。阶层的不同造成了冲突在一开始,这两个家庭就处于不同的高度。
哈德特在电影中反复说“我有什么错”,是的,他没有错,错的是这个社会,是他的身份。因为身份“低贱”,所以尽管任劳任怨,他仍然被修鞋店老板像狗一样踢掉,并且官司不了了之。哈德特迫于社会对自己所处阶层的蔑视,他不满、愤恨,他会怒吼“你们以为我们就是整天打老婆的禽兽?我以古兰经起誓,我和你一样有人性”,他想要与其他阶层平等,他需要别人的尊重。就像他对西敏说的“你认为我打官司就是为了钱。你认为我是混蛋一个无所事事……我们就什么都不懂”那样,这一次官司,他不为钱,只为法律还他一个解释。然而,没有人懂他,连他身边那些与他同样阶层的人也嘲笑他,告诉他拿了这笔钱就好好利用。
纳德面对法官的审问,一口咬定自己不知道瑞茨怀孕的事,因为他明白,一旦自己说出实情,变回坐牢。为了父亲和女儿,他不能也不会允许自己坐牢。在法官调查的过程中,不论是家教老师还是楼上邻居,都是不由自主地帮助着他。家教老师会说即使自己知道瑞茨怀孕那关纳德什么事,会想要在瑞茨的女儿索马耶口中询问出是否瑞茨流产是哈德特家暴所致。楼上邻居是客观地阐述的,但所阐述的种种也无形之中替纳德洗脱着罪名。
就连法律,尽管公平公正地审判着每一件案件,但似乎依然站在社会地位更高一等的纳德这一边。由于纳德与瑞茨相互起诉对方,但纳德却可以依靠西敏娘家的房产证被保释,而要公务员或资产所有人作保的条件击溃了瑞茨。
2.4 宗教信仰
电影所刻画的瑞茨一家深信宗教,瑞茨在被纳德误会后反复向殉道者、侯赛因阿訇发誓,会对着《古兰经》发誓,哈德特也会要求家教老师等人对着《古兰经》发誓。在他们心中,宗教是信仰,是对自我行为监督的准则。
纳德告诉哈德特自己不信主,他说主就是为哈德特这样的人存在的。然而在电影的尾声,我们却可以发现,他要求瑞茨以《古兰经》发誓她流产是纳德造成的。与纳德同样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面对哈德特的要求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对着《古兰经》发誓。或许这并不能说明纳德这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内心是深信主的,但这起码向我们传递了,他们知道主在瑞茨这些人心中意味着什么,他们是相信宗教信仰的力量的。因此,处于对宗教极其敬重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无法否认纳德这群人完全不相信宗教。他们的内心,多多少少受着宗教的影响。
2.5 选择
在这部电影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些选择都是他们心中所珍贵的东西。
纳德不愿意抛弃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即使妻子提出离婚也不愿移民;他因为瑞茨将父亲绑在家中便擅自离开而恼火生气,将其逐出家门。面对众人关于他是否知道瑞兹怀孕的疑问,他都选择了否认,唯独面对女儿,他说出了实情;不论妻子怎么劝、怎么吵,他都不愿意给瑞茨一家赔偿,但会因为女儿的哭泣而心软,最终同意赔偿。在纳德的心中,最重要的是父亲和女儿。
西敏选择移民,选择回娘家,选择替纳德解决被起诉后的许多事情,在哈德特去过特梅学校后选择不断劝说纳德结束这一切……西敏的所有选择,都是为了女儿,她不愿意女儿生活在这样的国家之中,也害怕女儿受到半点委屈和伤害。纳德说西敏懦夫,别人一恐吓就害怕的要死,每次碰到困难不是积极解决而是逃避和投降,甚至觉得西敏坚持移民的理由是因为害怕留下。但事实上,西敏去找哈德特,去找瑞茨,就是为了结束这一切纠纷,让女儿在一个宁静的环境中成长,不再痛苦。
瑞茨选择的是信仰、人道和诚信。在纳德父亲尿裤子后,出于信仰,她不能给他洗澡换裤子;而出于人道,她不能放任她不管,便打电话征求家政中心的同意。在流产后,瑞茨一家便于纳德一家纠缠不清,她需要纳德对她四个月的孩子的解释与赔偿,他们家的负债也需要纳德的赔款。但信仰告诉她,她不能接受纳德的赔款,因为心存疑虑,也因为害怕接受纳德的赔款给自己的女儿带去灾难。金钱与信仰面前,瑞茨选择了信仰,选择了诚实。瑞茨说,比起失去自己的孩子,纳德咬定她偷了钱更让她心寒。在瑞茨心中,她诚信,即使贫穷也不做苟且之事。瑞茨坦诚,不愿被污蔑。
[参考文献]
[1] 胡晓晴, 王中伟. 《一次别离》镜头语言分析[J]. 视听, 2018(06): 69-70.
[2] 廉艺璇. 浅析《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的视听语言[J]. 声屏世界, 2019(09):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