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物联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是绕不开的一道重要关口,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咬紧牙关闯关夺隘。本文主要针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科学内涵以及国内外的现状来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体系的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制定出更为科学评价体系。
引言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快速扩张,人口膨胀、交通堵塞、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大众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并且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水平作为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之后,各级政府部门开始越来越关注城市的环境问题,怎样全面客观地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目前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关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这一概念,学者们普遍认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通过确定合适的方法和标准,选择和城市生态环境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指标,测度和量化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的量化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水平,量化指数越高,表示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越好。
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涵
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就是对城市建设影响范围内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功能进行了解,明确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性质和影响程度,从而确定相应的措施,对区域内部的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的可用程度进行保证。通过对生态环境的评价,对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进行明确,同时也能为区域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对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
2 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
2.1 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综合性和普遍性
现有的各类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一般都与从属部门和相关的专业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但是这指标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一部分特征进行反映,无法全面且客观的对先天环境的本质和代表性特征进行反映,因此缺乏综合性和普遍性。
2.2 评价指标的选择上有所欠缺
虽然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中会包含着自然、生物和社会等方面的要素,但是想要对不同区域的评价结果进行很好的对比,就需要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进行重视,要体现出一定层次性。整体来说,评价指标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因为生态系统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另外,评价指标也缺乏目标性。
2.3 评价结果过于宽泛
目前的评价结果一般分为五个等级优、良、一般、较差、差。但是这种结果比较宽泛,大众的感受与评价结果容易出现不一致的问题。
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
3.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原则
3.1.1 科学性和代表性的原则
科学性是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性内容,主要指的是要对指标因子进行明确,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要能够客观的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进行表现。另外,也需要对指标的概念进行明确,要让其能够保持各自独立的内涵,这样才能对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表现。
3.1.2 表征性和可度量性原则
建设生态环境质量评级体系要使用一种便于理解和应用的方式来进行表现,同时还要对有些程度的可度量性进行重视,这样可以更好的体现出地区之间评价的比较性。
3.1.3 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地形地貌、土壤、气候和植被以及人类活动这些内容,都会对其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对指标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同时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注意要涵盖到林业、农业、气象以及水文等多个部门的内容。在对指标进行设置时候,也要对现有技术支持进行重视,要尽可能地体现出当地的监测力量和水平。
3.1.4 简明性和可感受性原则
对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来说,指标要保持简明扼要的特征,不能过于复杂,尽量不要选择敏感度比较高的指标,让人们也可以获得更为舒适的感受。
3.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在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确定的时候,需要选取成熟的并且比较规范的体系,要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将这种类型的评价指标作为参考依据,同时还要根据应用的情况来对评价指标的建立进行有效的探讨。从全国范围来看,比较常用的原国家环保部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和《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方法》,这两个的应用比较广泛,并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对其中的一些指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之后,选取有用的指标,做好更新和优化就能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评价体系一般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其中自然因素比较不容易受到人为的干预和影响,比如说地貌和土地的类型,而社会因素是最容易受到人为影响的因素,比如说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等等。一般来说,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存在。
3.3 生态环境评价的主要方法
目前来说,生态环境评价的主要方法有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以及投影寻踪法,根据各自的优势和具体的评价目标以及对象的具体特征可以对评价的方法进行针对性地选择。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遥感资料在生态环境评价中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具有很多优势性的特点,不仅速度快并且非常方便,能够为生态环境信息的掌握提供实时性的数据,对监测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的生态环境评价主要采用的是综合评价法与指数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
4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对策
生态环境质量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类不当的经济活动所导致,因此需要树立起长远规划的目标,要对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的开发,同时还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方针,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缓解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生态环境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要加大对城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同时还要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重视,做好合理的利用,进而对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进行重视,对人口控制进行合理优化。通过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站对区域内的动植物以及其他生态资源进行监测和研究,增强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对气象、水文和环境变化等多项内容的变化规律进行监测。
5 结语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借助评价体系来为国家战略实现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建设,能够为区域生态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也能对不同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公平性进行保证,同时也能引导公众更好地加入到其中,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国强,陈立文,穆佳,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探讨[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8(01):1-11.
[2]黄志红.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6.
[3] 史纪安.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数据库研建[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