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内部的治安防范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8
/ 2

浅谈企业内部的治安防范机制

 黄新 

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铁煤集团武保处机关保卫科 辽宁 调兵山 112700

摘要:企业的内部安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周边社会的稳定。随着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企业内部安全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建立现代企业所需的安全机制和制度,已成为企业安全部门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因此,做好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对于企业依法维护企业利益、促进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内部;治安保卫;企业安全;

前言:治安工作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安全生产格局中的重要环节。这同时也是保证企业和谐稳定生产,进而创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关键。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配置安全资源,充分发挥现代防御措施,打造多样化的安全防范行动是十分有必要考虑的问题。

1.企业内部治安防范工作存在的意义

1.1为企业职工队伍创建和谐的氛围

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安全和利益。因此,做好内部安全防范,才能保证企业员工人身安全和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只有在和谐的社会治安氛围中,才能使职工工作更加有序,使员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实际生产建设中去。

1.2为企业发展创建优质的治安环境

切实做好企业内部安全防范工作,可以确保企业资产不受损害,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为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营造良好的内部安全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犯罪,减少或挽回企业的经济损失。借助加强治安防范行动和与公安机关的有效配合,对抢劫、盗窃等犯罪行为将予以严惩,使犯罪分子不会对企业资产产生一些危险的想法。

1.3为企业的生产安全莫定一定的基础

有序的完成企业内部的安全保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犯罪的发生,为企业减少资金投入或减少经济损失。同时,借助加强安保行动,与公安单位进行默契配合、打击犯罪等条件,可以减少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2.企业内部安全防范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内部治安防范意识淡薄

由于劳务外包队伍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社会化进入企业,使得员工队伍层次更高,这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再加上任务艰巨,法制教育和岗位招聘“培训”、“六个结合”上存在差异,使得管理难度再次增加。立体防范网络虽然建立但是不健全,导致打击违法犯罪力度不强,关键还是达不到预防的要求,从而使内部安全工作的防范措施和技术不能适应当前国内形势的变化。

2.2内部治安管理相对薄弱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由于从业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临时工进入企业的职工队伍也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加之员工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法制意识淡薄,特别是低收入人群,更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使得监守自盗的事件时有发生,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隐患。这使得企业内部治安工作在公安工作中失去应有的威慑力,使得“三偷一毁”案件频发。

2.3不确定因素非常多,不能有效应对突发性事件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后出现生活困难的现象。部分企业职工出现了心理失衡的情况,这极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此外,这还会引起不正常的突发事件发生,严重的话会出现打击公共财产的违法行为,这些都为企业的安保工作带来了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具备较强的内部安全保障体系能力,完善内部安全保障队伍建设,以至于在出现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2.4符合性的社会因素代替单一的治安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物质、人员、信息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大规模应用的同时,也逐渐转向企业内部聚集,消除了计划经济下相对单一、封闭、稳定的内保工作氛围。影响企业内部安全防范工作的条件由以往单一的安全因素转变为社会整合因素,导致企业内部安全防范工作越来越困难。

2.5企业内部缺乏对治安防范工作的重视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内勤人员的工作能力不尽相同。有一些在职人员能够很快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有些员工没有工作目标,缺乏经验积累,工作缺乏热情;二是由于机制和体制的调整,一些有业务能力的工作人员被安排到当地公安机关单位工作,内部单位留守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三是不了解企业与所辖单位的关系,工作效率不强,削弱了防御组织能力。四是生产经济效益与治安管理的关系没有得到妥善纠正。行政单位对企业内部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更注重生产经营,对内部安全工作重视还不够。

2.6企业周围环境复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迁移数量的增加,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闲置人员和流动人员越来越多,导致企业周边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增加,对企业资产和员工利益构成潜在威胁。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产品往往成为犯罪分子的攻击目标。周边居民和流动人员也不自觉地破坏企业生产的物资设备,影响企业在市场开发中的正常经营。企业厂房建设往往在郊区,附近居民可能会偷生产设备,很多工厂附近都有回收点,也有分销渠道。所以企业生产环境复杂,也影响了企业内部安全的发展。

2.7企业内部安保工作相关制度不完善

目前,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在制定安全措施方面存在漏洞和缺陷,责任追究问题不能落实到个人。安全问题发生后,都是事后处理,没有事前防范和过程跟踪,安全问题的原因也不清楚。此外,内部安全工作没有明确界定,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设置和人员配备不规范。

3.建立新形势下的企业内部治安防范机制

3.1紧密围绕生产建设,严格治安防范工作

当前,企业振兴发展工程成效显著,民生工程稳步推进。巩固和保护发展成果是公安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个安全部门与基层单位可以建立“联动”机制。生产指挥中心、安全部门发挥领导的作用,积极领导基层发挥队伍优势,构建“六位一体”的公安防范网络。在新形势下,人防工作已达不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迎难而上,密切建设巡逻网络,铲除犯罪分子的“温床”,加强数字监控系统的防范。例如,在工厂的关键部位,如档案室、两所一中心,应安装红外报警视频探头。同时,在重点岗位连续安装监控系统,消除监控“盲区”。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方便地从视频中找到疑点,为公安机关破案提供有力的线索和证据。基层单位“物化”内部力量,坚持打击为主,筛选为辅。基层单位和当地村民中建立特勤机构,发挥当地村民对当地地形的熟悉程度,熟悉当地人员情况特点,为公安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促进员工积极参与群众,构建企业防御体系。

3.2充分发挥内保职能作用,加强内部治安防范工作

构建静态与动态、点与线相结合的立体交叉的防控格局。一是加强重点部位管理,重点对部分偏远井站、输油站、重点油气生产站库段调查、分类、归档。同时,空间布局保证了巡查的广度,时间的划分保证了巡查的密度。二是要从严查油料厂内部各类违章行为的管理入手,加强对员工的内部纪律教育;三是加强对员工的临时性管理警示对行业章程信息进行全面培训,并落实“三个”相关措施,做到不漏管、不失控、不换新。四是与他们签订治安责任书,明确甲乙方的责任,实现目标,防患于未然。

3.3强化规章制度构建,提高企业内部治安防范的管理水平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安全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同时,要促进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不断修订完善社会治安防范管理体系,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3.4创新防范工作系统,构建企业内部作战平台

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要积极适应社会和企业内部规范的内部安全形式,不断探索安全工作的新方法,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工作主动权。借助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更加符合动态管理的需要,调整基层部门工作形势,逐步加强治安防控网络建设,而“打斗防控”的一体化局面是由公安机关的力量形成的。同时,以基层单位党支部为建设中心,将内部治安防范的规模和工作任务下达到各基层部门。此外,要把建立治安防控体系的责任全面落实到各基层单位负责人,建立工作网络,使各单位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内部安全防范工作。

3.5采集治安信息,发挥出治安防范工作的重要价值

企业内部治安防范工作管理人员要落实定期和不定期措施,了解辖区内各单位情况,积极参与本单位内部工作,注意企业内部工作方向,把握企业发展方向,了解其公安发展趋势,明确辖区内违法犯罪的详细情况。将整合公开和秘密力量,建立安全数据网络,并在重要地点部署特殊人员进行防御。同时,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建设。

3.6强化企业周边场所的安全管理

内部安全保卫工作还需要加强对周边环境的安全管理,包括环境、涉及商业机密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控制中心、企业保管危险品、产品的生产开发和使用。还包括供电企业、煤气、水等,油控中心和重要机械设备存放场所,如存放贵重物品的场所、档案馆、贵重物品、企业信息网站等,都需要设置保安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避免这些重点场所出现安全问题。

3.7 加强内部安保制度的实施与监督

按照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和规章制度,加强对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监督和规范,是企业发展的必要保证,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安全稳定运行。此外,内部保卫人员还要认真对企业内部的水、电、料、气等重点保卫工作加强责任落实,做好企业重要物品24小时监管,确保内部物资安全。

4.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单位是由企业组成的。如果社会发展中没有企业,那么经济就不会快速发展,国家就不会有长治久安。因此,做好企业发展中的内部安全,关系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企业安全工作要加强具体的安全防范,实现对犯罪的有效控制,降低攻击成本,努力提高企业效率,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感,开创企业内部安全良好持久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顾伟.浅谈企业治安保卫工作中的“预防为主”[J].金山企业管理,2019(02):37-38.

[2]谢庆江.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J].化工管理,2017(1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