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性格塑造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5
/ 3

浅析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性格塑造的影响

马景谣

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性格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态度和工作方式,而且影响着大学生以后对生存手段的选择。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正向性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应用社会实践对于性格的优化作用,发挥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意义,可以引导青年学生在了解民情、深入社会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了解国策国情,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并培养优良的性格品质。

关键词:社会实践;性格塑造;大学生教育;

性格也可称为个性或人格,著名心理专家郝滨先生认为:“性格可界定为个体思想、情绪、价值观、信念、感知、行为与态度之总称,它确定了我们如何审视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它是不断进化和改变的,是人从降生开始,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总和。”简而言之,性格就是个体独有的,并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的整体特性,不同个体之间所体现出的不同特性,可以称之为性格差异。

性格同时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经历的影响,其中,后天经历是主要影响因素。也就是说,性格可塑性有时可以超出人的想象。青少年阶段尤其是大学时期是性格修正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更是大学生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大学生正确性格塑造的关键。但是,怎样才能尽可能体现出社会实践活动启发人、培养人、鼓励人、塑造人的作用,并且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帮助大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社会、适应社会的目的。针对以上问题,在此展开初步的探讨。

  1. 新时代大学生性格特点(以江苏大学为例)

当代大学生由于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展成型的特殊时期,个体与个体之间性格具有显著差异性,却又存在相对共性。有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剩,而又欠缺自控力;有积极的表现自己的愿望,却很少付出实践;乐于评判他人,却讨厌被人评价;渴望被集体肯定,又缺乏相应的奉献意识、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强但耐挫能力相对较差。当然,他们身上也不乏优点,譬如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与新奇思想;喜欢思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勇于改变自己,有更强的个人魅力和独特的个性;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重精神多于物质等。但是也有些学生表现出个人主义、自私、冷漠等性格特征。此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最终回收问卷163份,无效问卷去除后,实收问卷152份,有效率93.2%。通过对收集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了当今大学生存在的性格缺陷,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志力较薄弱

提到意志力,很多人会感觉很抽象,在这里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一旦我们的心中有了目标或计划,可以想象是我们为自己的房子设计了一种装修方案,而意志力就像是承包我们方案的工程队。但这个工程队却总有偷懒甚至是旷工的时候,就相当于我们的意志力总有懈怠摸鱼的时候。房子的装修何时完工,要问问我们的工程队。而计划何时完成,就要问问我们的意志力。有些大学生意志力较差,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不断拖延以至于最后敷衍了事。面对问题总是不知所措,不能冷静思考并积极应对。个别大学生甚至丧失学习目标和斗志,奉行“60分万岁”的说法,最后只能接受留级或无法毕业的后果。以上这些不能有效率的完成学业任务或者个人提升计划的情况,都是意志力薄弱的体现。

(二)自信心被动摇

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学生对自我的评价通常会受到学习成绩和素质倾向改变的影响。进入同一学校,尤其是同一专业的学生们成绩一般相差不大,学习成绩方面的改变会促成了大学生自我评价的改变,尤其在中学时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上大学后可能就变得不那么突出,也就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而相较于中学只注重学习成绩来说,大学虽然也看重学习,却同样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交际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等。当发现自己在学习外的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与别人有较大的差距时,就容易使学生原本建立在学习成绩上的自信受到双重的打击,对自己的在大学中的重新评估也会落入尴尬的境地。同时,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的不够认同,比如普通大学的学生面对名牌大学的学生时羞于启齿,冷门专业的学生在面对热门专业的学生时缺乏底气,也是致使大学生缺乏自信的重要因素。 

(三)个人诚信缺失

“诚信”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但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某些大学生失信的案例屡见不鲜,大致发生在学习、生活、就业三个方面。诸如考试作弊、论文造假、透支信用卡、恶意骗取补助、篡改简历、成绩作假、伪造荣誉等行为,这些失信行为都引起了社会广泛热议。总之,这类不诚信的行为对大学生优良个性的塑造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群体的评价。

  1.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性格的影响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进行性格和人格的优化。“大学生人格优化是指引导大学生在理性认知健全人格属性和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培育而使大学生具有良好人格,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

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性格检验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性格塑造与性格检验的紧要方法,大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展现自己,在此过程中,过去生活与现实社会的差异性就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要求。因此,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生活和学习习惯与社会标准之间的差距,既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充分体会到自己的长处,也就能对自己有较为客观的认知与评价,对自身成长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刻的思考,也为今后如何提升道德素养、完善性格品质提供了方向。此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与修正,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主动吸收积极健康、有利于自身性格发展的观念。同时,也需要判断并剔除消极的、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思想。如此,在实践中检验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保证大学生能培养积极正确的三观。

  1. 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性格塑造

在社会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面前,大学生会更容易克服在过去生活中养成的“娇、骄”二气。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大学生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坎坷,这就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因此,当大学生参加过一定数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积极投入其中,出工出力,就能自然而然地增强意志力,提升自信心,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意志品质,促进自身抗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并逐渐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和生活态度。

三、基于多样化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性格品质

(一)以爱国主义实践为抓手,提升责任意识

爱国主义是指公民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公民道德之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食粮,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奋进的力量,也是中国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的最基本的要求。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参加爱国主义实践,例如参观国家历史博物馆、传统工艺制作、烈士陵园、军营阵地等,可以促使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引导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对祖国高度的责任感,建立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并在将来的某一天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爱国行动。

与此同时,在组织开展爱国实践时,大学生可以亲身了解中国古今风流人物,汲取他们身上的性格品质,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直、守义、坚韧的性格特征,增强大学生对人民、对社会乃至于国家的责任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以科学技术实践为重点,增强创造能力

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科技创新。江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思考教育问题就不能离开这个重大的课题。要想实施创新教育,就要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入手,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关键还要看后天的培养与教育。而科学技术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在有特定材料、实验用品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通过科学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如果实验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指导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到影响因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重新进行实验,直到取得预计的结果为止。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且还磨炼了学生顽强的毅力、意志,培养了学生能经受失败、挫折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

不能经受实践检验的创新是无价值且无意义的,所以创新思维的发展与归宿一定是科学实践。某些研究研究也表明,富有创新能力的人往往参加过一定数量的科学实践活动,经历过实践问题的磨炼。因此,呼吁大学生投入到各色各样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养成欣然接受新奇知识、乐于创造新鲜事物的良好心态,是增强大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技能,养成大学生持之以恒、坚韧顽强性格特征的最好手段。

  1. 以志愿服务实践为着力点,强化奉献精神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不求回报,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是奉献精神,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加强了自身的工作本领,同时为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了贡献。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志愿服务活动也在我国兴起。如今,中国的志愿服务活动日渐繁荣,公民对志愿服务的认可程度和参与程度也逐渐加深。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参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志愿者就超过了506万名,更有170多万志愿者直接服务于北京奥运会。

如今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大学生在志愿者中占有很大比例,在很多志愿服务实践中,都可以看到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形,譬如,希望乡村教师计划、“西部计划”等支教活动,关爱孤儿院与敬老院、救援灾区等一系列爱心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适应与服务社会的意识和才能,历练交际能力和工作能力,还可以让大学生更加了解国情民情,增强使命感。此外,志愿服务活动与

志愿者精神与当今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相贴合,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在志愿服务中获得社会的肯定与其他积极评价,从而得到自我满足。

因此,虽然志愿服务不计酬劳,却可以提升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评价,也会使大学生加深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培养他们热情乐观,仁爱纯善的个性品质,意义深远。

作者简介:

马景谣(2000-),女,汉族,河北沧州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环境工程专业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18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8C357

参考文献:

[1]庞跃辉.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