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417000
摘要:人类最早的文化就是音乐、舞蹈,除了自己天生的具有辨识度的不同音调的发声,人类还会模仿动物的声音来丰富自己的表达。音乐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而非必需品。尽管如此,音乐本生仍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音乐以其特有的地域性特点,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高校教育的本质,就是用系统、专业的教学形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着重大使命和责任。
关键词:高校音乐;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能够生动地体现当地的民俗。“文化”二字,就是在人参与的活动当中体现出来的能够丰富和建立精神文明的情感、喜好、价值观等。比如陕西甘肃地区比较流行的秦腔《三娘教子》《三滴血》等都是以一些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为蓝本,其唱腔和表演形式还有奏乐用的乐器都体现了特有的西北风俗。粗犷豪放的唱法体现了西北人民的淳朴、豪气,颇有凄美之风的二胡演奏也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其二,民族音乐蕴含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毛诗序》中说过,内心有情感波动的时候,就会用语言表现出来,语言表现不出来就会叹息,叹息还表达不出来就歌唱。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经,在几千年前都是人们在生活中传唱的,表达对王朝和官宦的赞美或嘲讽、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和对爱人的思念或埋怨。而现在看到的词,在古代也是配了一定的曲子进行演唱的。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和不竭的源泉。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有助于民族团结
不论是藏族民歌、蒙族民歌还是维族民歌,都是各个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感情的浓缩。民族文化传承并广泛流行,有助于各民族间互相了解、彼此交流。虽然民族不同,但唱着同样的歌、听着同样的曲子,内心就会产生同频共振。除了少数民族的歌,还有众多民族共同的歌——《民族大合唱》这样让人温暖和自豪的民族歌曲。
(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一个人对自己的民族是否热爱,首先要看其首是否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的前提条件是了解和熟悉。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太认真听过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那他也不会去喜欢和热爱这些音乐,更不会从民族音乐中感受到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民族音乐是音乐形式,对于民众来说是轻松愉悦的,即便这样仍然有很多人对其敬而远之。
书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书籍相比音乐更需要一定的文化涵养,还需要耐心、时间、思想,这些对受众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通过古典书籍了解民族文化对大家来说难度更大。还有一些民间的文化活动,这个局限性较强,有时间和人群甚至经费的限制。相比而言还是用民族音乐来传承并且弘扬民族文化是最简便、有效的方式。
(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助于提升个人素质和修养
民族音乐的选材和演奏,呈现出来的都是比较正统或者崇高的美感。学习民族音乐的人,长期受其熏陶,举手投足间展现出来的优雅和知性。除了这种只可感受无法观看的气质的提升之外,还会将善良、质朴等传达给受众,原理类似于教书育人的寓言故事。
二、高校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
高校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教学中更专业化、系统化。因此,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一)不够重视
专业学生当中,民族音乐教育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重视度不足,另一个就是过于西化。重视度的问题,主要受市场的影响。现在的传媒公司、电视媒体等主要推崇的是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民族音乐占比太少。高校教育是要培养学生,最后学生要走向社会,最具有竞争性的也就是与市场相契合的。所以,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就显得相对弱一些。学校经费投入少,课程设置也比较少。学校不重视,学生也很难重视起来。再加上现在的社会风气对西方音乐、服饰、电影等文化形式的各种推崇,对本民族文化嗤之以鼻甚至对本国人也轻视,其实就是自视过低。对外国文化、外国名人比谁都了解,对本族文化知之甚少。
(二)课堂形式化
而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音乐教育本来就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就算有很多也已经流于形式。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有很多老师将学生的音乐课霸占来讲解习题。高校教育中这种情况比较少,但有音乐课的非专业学生,在选择了音乐赏析这些选修课时对课程并没有用心学习,上课玩手机睡觉,或者做专业课程的作业,甚至根本就不上课。这样的音乐教育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还浪费了很多资源。
(三)样式单一
高校教育的主流形式就是课堂,课堂教育主要以灌输为主,而研究表明,灌输式教育的效果是比较差的,因为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所以吸收的比较少。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检测也主要以卷面考试为主,民族音乐教育也是一样的,所以样式比较单一。
三、高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策略
(一)加强重视
一方面,要从教师方面进行引导。教育中,老师占主导地位,老师不重视的话,学生很难重视。所以高校教育中,学校进行一定的民族音乐教育研讨,定期对学校老师组织培训,让他们加强重视。可以组织一些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组织学校老师经常外出学习交流,将民族音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老师们会对此更加认可和重视。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高校教育中,考试有的时候不是特别受重视,不像中学时那样天大地大,分数最大。学生喜不喜欢,能不能认真听课,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对老师的态度。一个幽默风趣,讲课能够带给学生颇多收获的老师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经过培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在授课过程中多对学生加以引导,会对学生的价值导向产生很大作用。
(二)获得政府和媒体的支持
学校重视还不够,协同政府和媒体,取得他们的资金和行动支持是很有必要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部门为高校教育提供大纲、制定计划,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加入到学校当中,这对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的地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另外,学校作为国家的教育机构,要大力支持学校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经费的调拨是很重要的。目前有关部门还是将大量的经费投入到科技项目中,硬实力上去了,软实力也不能落下。另外,媒体主要起的宣传作用。随着科技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使传媒成了大众化的工具,传统媒体的一大块蛋糕被自媒体分走。
(三)优化课程设置
大一的学生的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音乐文化的课程量,把这个当作一门公众基础课。非专业课的学生在大二之后的课程中增加民族音乐文化的选修课程,可以有技能课和理论课,或者其他形式,比如音频或者视频赏析等。专业课的学生更需要做好民族音乐的课程调整,在课程量增加的同时对其所占的学分也要加以重视。
四、结语
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可以使各民族更团结,让个人爱国、更有情怀。现在因为态度、形式等方面的原因,其传承存在一些问题,经过教育部门和媒体的共同努力,高等学校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将会更多样、更受大家喜欢。
参考文献
[1]包清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及高校音乐教学创新[J].北方音乐,2019(23):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