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西充县晋城中心卫生院, 637200
术后疼痛护理中的误区
大多数的护理人员会认为,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都会出现疼痛的状况,即使是给患者打镇痛剂,也是暂时性的将疼痛缓解,彻底的规避疼痛是不能够的。在手术之后,唯有患者难以忍受的状况才可以对患者进行镇痛处理,而且只能够进行一次镇痛处理,若连续的镇痛就会导致患者有依赖性,影响患者正常呼吸。连续的运用止痛剂会导致患者的伤口难以愈合,这是大多数护理人员的理念,导致护理人员在带学生和对待患者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想法。不管患者接受什么样的手术模式,什么年龄段的人,止痛剂量的运用都是标准的剂量。让患者一直忍耐,认为这才是最佳的方案。有些护理人员认为,在手术之前向患者讲述手术带来的痛苦,会无故的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恐惧,在术后家属参与其中,会加剧患者的焦虑状况。大多数的护理人员不会相信患者所说的痛苦,总是运用自己的想法与理解忽视患者的诉说,没有较好的感受到患者的主观状况,只是运用自身的经验来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判断。有些医生和护理人员都认为婴儿与幼儿对疼痛的反应较为迟钝,在对其进行手术的时候,没有必要运用止痛药物。
2、术后疼痛护理难点
需要对疼痛进行评估,需要运用专门的疼痛评估工具。因为现阶段国内还没有统一测量疼痛标准的工具,导致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疼痛程度难以做出正确的评估。护理人员不了解疼痛作为“第五的生命体征”,需要像监测患者发热一样,不断的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必要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护理人员对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后疼痛的程度认识具有差异,护理人员自身的知识与技术会直接的影响到其对患者术后出现疼痛的态度。经过实际调查发现,护理人员对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价经常会低于患者自身的感受。超过一半的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后出现的疼痛感比护理人员想象的要严重。护理人员在接受调查之后,接近九成的护理人员被传统或者常规的处理疼痛的模式限制,四成的护理人员没有深刻的意识到自己想象患者的疼痛与患者自身感受的疼痛是由差别的。因为很多护理人员没有收到过专业的训练,导致其严重缺乏镇痛的相关知识,导致其不能够相信患者所说的疼痛程度。有些手术治疗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手术之后出现的并发症相对较多,不同患者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大,治疗的费用较为昂贵。加之,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后需要被严格的控制要处于卧位,导致患者的痛苦被放大。护理课程的教科书内只有关于患者接受手术后的身体护理与心理护理细节,没有针对性的疼痛教育。医生在处理患者手术之后的疼痛过程中,会有尽量忍耐,不用药物。很多林场主治医师会将药物依赖性、副作用以及成瘾性夸大,实际上患者受到阿片类药物的影响相对较小,成瘾的概率更是非常的低。治疗过程中患者与家属对控制疼痛的理念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患者经常认为忍耐疼痛才是一个好的患者,认为疼痛是不能够被控制的。手术之前的相关教育极度的匮乏,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前,相关的护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导致护理人员不能将详细的手术过程以及疼痛程度向患者阐述。加之,很多的护理人员没有意识到术前知识教育的关键性。因为婴儿与幼儿不能很多的将疼痛的状况讲述出来,患儿在接受手术之后,经常会出现哭闹的状况,护理人员很难判断是由于疼痛的原因还是其他的不适。
3、术后疼痛护理应该怎么办?
第一,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后,对疼痛没有一定的概念,认为疼痛会影响机体的恢复,导致其产生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 疼痛不但是一种主观层面上感觉不适应的感受,更是一种保护性的机制,可以向医生与护理人员提供相应的信息。疼痛作为第五种生命体征,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后的初级阶段,其机体会明显的出现各种的应激发硬。血中的儿茶酚胺会明显的提升,患者会出现心动过快,血压上升、心率失常的状况,严重甚至会出现心脏跳动停止的状况。加之,患者还会出现呕吐、恶心以及出汗等状况。与此同时,因为炎性的介质与疼痛介质释放的异常,不但能够导致原发的病症出现缺血、水肿以及缺氧状况,还可能导致患者体内的酶系统以及激素等出现异常,导致蛋白合成较为缓慢,组织分解代谢的能力提升,对患处的愈合不利。疼痛还会导致人体的免疫球蛋白物质下降,制约手术之后恢复的速度。疼痛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害怕、焦虑、痛苦、气愤等心理,会导致患者的心理、身体、精神以及社会参与等层面上体现,影响患者生活的质量。
第二,手术之前对患者进行教育,护理人员详细的告知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后会出现疼痛的各种状况。例如,体位的变化会导致其出现疼痛感、正常范围的疼痛程度等,一一向患者以及家属阐述,让其能够有较为充足准备,约翰森曾经说:将操作的整个过程以及术后的疼痛告知给患者,患者在手术产生的苦恼会显著的降低。
第三,密切关注患者,患者的家庭给予支持会显著的降低患者在手术之后的疼痛感受,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心理压力有所缓解,能够促使其迅速的恢复健康,摆脱忧虑以及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