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双语学校 邮政编码 262200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它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应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我觉得这正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培养了语感,真正做到了能让学生轻松走入文本,再快乐地走出文本。
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读”、“疑”、“研”、“演”、“延”。
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四个学段中都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回归文本,回归语言,咀嚼文字,这样才能体味语文的味道。教学中老师应重在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语段读进去,读出来。如在教学《孔子游春》时,我引导学生用轻快、愉悦的感情反复读描写泗水河畔的段落,让学生体会到孔子为什么要带他们来游春。然后在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读孔子论水那一段,可以让学生反复读,通过读来体会孔子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
二、疑。《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二学段中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对于一篇课文,教师不要急于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而是先让学生提问题。这其实就是学生在对话中与文本交流,在对话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如在学习《一夜的工作》时,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作者只和总理一起审阅了最后一份文件,其他时间都在睡觉,凭什么说看到了总理一夜的工作,甚至是每夜的工作情况?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在作者睡觉这段时间周总理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平时每天的夜里总理又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得出结论后出示周总理一天的日程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自豪的由来。通过质疑之后,学生得出的结论才会让他印象很深,同时学生的质疑能力、解疑能力和想象能力再次得到了训练。
三、研:《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理想的风筝》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自己能解决后我没有过多的讲解。其次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让他们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读一读,并说一说从中读出了什么?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是我再带领学生对于文中的重难点进行集体探究。通过这几步之后,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逐步加强,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会自己解决了。
四、演:《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于学生怎样更好地跟文本近距离接触,我觉得把文本里的故事演一演更能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同样在教学《理想的风筝》这一课时,对于刘老师“转写板书”这一片段,我就让每个同学单脚站立,然后旋转一圈,体会一下刘老师转写板书的困难,通过表演,学生体会到了作为残疾人的刘老师上课的不容易,同时刘老师的品质自然就彰显出来。
五、延:《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老师授课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更重要的是开启学生的思想闸门,走出文本。我采用了想象拓展法。如在教授《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就提出让学生展开想象,将40年后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相见的场景描述一下。很多同学把小姑娘对聂将军的那种感激之情表达得特别感人。另外,我还设计了阅读拓展法,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我借此让学生看了很多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春节和外国许多国家的传统节日,这就让学生不是局限于一点,而是涉猎到很多。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带领孩子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才能真正让学生品味、感悟到文本内在的神韵。同时我们也要能在走进文本之中时能适时地将学生带出文本,引导他们在生活这一语文大世界中迎刃有余的运用从文本之中汲取来的知识养料和精神养料,从而成为一个有着极强的语文素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