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
摘要:同一教材内容,往往在不同教师的教学实施下产生绝然不同的效果,这次我聆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教材倍数和因数两节课。两种教学方式虽然结果是相同的,但学生经历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说是同归,但却是“殊途”,途不同,领略的风景自然不同,各自收获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同课异构;殊途同归;倍数和因数
同一教材内容,往往在不同教师的教学实施下产生绝然不同的效果,这次我聆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教材倍数和因数两节课。如下:
【片段一】师1
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几排?
(生动手操作,交流,得出:4×3=12,2×6=12,1×12=12)
得出:倍数因数的概念。根据以上算式分别说说谁是谁的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
我们来以找一找36的因数。
(学生尝试找,发现找不全)
师:我们怎么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36的因数呢 ?投影出示:
( )×( )=36,36÷( )=( );如果(1)×(36)=36,那么,36÷(1)=(36),那么就可以找到36的2个因数1和36,如果(2)×(18)=36,那么,36÷(2)=(18),那么就可以找到36的2个因数2和18,同学们能继续填下去吗 ?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在投影上展示算式:36÷(1)=(36),36÷(2)=(18),36÷(3)=(12),36÷(4)=(9),36÷(6)=(6)。
师:36÷5为什么不写,(5不行的)但这个过程我们要想吗?(要)那36÷(6)=(6)为什么不继续除下去?
生:因为没有了。
师:如果我们继续除下去,36÷7——(不行)36÷8——(不行)36÷9=4(和上面重复了)
师:对,大家发现只要找到什么为止?
生:找到碰头为止,像6和6那样。
师:是的36÷6=6,6和6碰头了,如果继续除下去一定会与刚才的重复了。我们只要写到重复为止就可以了。
师投影介绍一对一对找,一对一对写36的因数。
【片段二】师2
……
同师1一样揭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并通过4×3=12,2×6=12,1×12=12几个算式说说谁是谁的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
师问:从中,我们得知,12的因数有哪些?(4,3,2,6,1,12)
师:你会找找36的因数吗?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想一想:你是怎么找的?可以在纸上写一写。
(学生讨论,交流)
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我找到1,4,36,9。
生2:我找到1,36,2,18,3,12,4,9,6,6。
师:你用什么方法找的?
生2:(投影展示算式)我是用乘法:1×36=36,找到36的2个因数1和36,2×18=36,又找到36的2个因数2和18,3×12=36找到36的2个因数3和12,4×9=36,找到36的2个因数4和9,6×6=36,找到36的2个因数6和6。
师:6×6=36,找到36的2个因数6和6,这2个因数是同一个,就是6,不用写2个。
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
生3:(投影展示算式)我是用除法:36÷1=36,找到36的2个因数1和36,36÷2=18又找到36的2个因数2和18……也找到了9个不同的因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大家发现,这样找有什么好处?
生4:这样可以一个不漏,也不重复。
师:对,这样有序的一对一对地找,可以既不重复,也不遗漏。那怎样写36的因数呢?
比较学生几种不同的写法,(杂乱写的,有序写的)你喜欢哪种?
生:从小到大有序的写。
师:板书指导写法,一对一对写,由两边到中间。
(继续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
……
【思考】
同一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效果是不同的,针对以上教学实况,思考如下:
出手——放手
该出手时就出手
在教学找36的因数后,两位老师都指出了用一对一对找的方法,师2用电脑演示介绍一对一对写36的因数。而师2在通过比较学生两种不同的写法(有序,杂乱)后,让学生体验到有序写比较美观,并具体板书指导一对一对写,师2这样教学由放到扶,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规范,并以板书的形式展现写法,虽然看似方法陈旧,但这样动态的教学,学生印象深刻。因此,一味追求现代教学手段,鼠标点点式的教学固然可行,但有时该出手时就应出手,这样的教学,学生易接受。
该放手时就放手
在教学找36的因数时,师1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得出找因数的方法。而师2却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谈论研究,再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讨论结果,交流自己的方法,得到两种找因数的方法——乘法与除法。不言而喻,师2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学生在交流中既巩固自己的方法,又学到不同的方法,思维碰撞由小组内发展到全班,这样学,学得深刻,学得扎实。因此,教师的放手,放飞了学生的思维,更扎实了知识的掌握。
细节——整合
研透教材,关注细节
在找因数时,学生往往漏找,为什么呢?关键是教师教学时没关注细节,师2的教学就是这样,而师1在教学找36的因数时,问:36÷5为什么不写,(5不行的)但我们要想吗?(要)那36÷6=6为什么不继续除下去?如果我们继续除下去,36÷7——(不行)36÷8——(不行)36÷9=4(和上面重复了)。这样教学,非常细致,学生明白了找一个数的因数是由1开始,由小到大,一个一个地找,而且应该找到因数重复为止。在教学时,我们就应认真研究教材,参透其本质,关注细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基地。
突破教材,注重整合
这两位教师的教学流程有所不同,师1按教材原顺序,先教找一个数的倍数,再教找一个数的因数,而师2改变了教材安排的原有程序,由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得出直接引出找36的因数,再学习找3的倍数。这样重组教材,便于知识的有效整合,学生知道了因数倍数的意义后,问:从4×3=12,2×6=12,1×12=12这些算式中,你能知道,12的因数有哪些吗?(4,3,2,6,1,12)有这一知识储备,学生马上找36的因数就比较方便,因此这样重组教材,将知识进行整合,前后联系更加紧密,不仅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
两种教学方式虽然结果是相同的,但学生经历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说是同归,但却是“殊途”,途不同,领略的风景自然不同,各自收获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张秀娟.殊途同归,互补共振——浅谈同课异构的感悟[J].新课程(教研版),2018,000(002):153.
【2】邵春燕."求同仔异",更应"殊途同归"——同课异构之我见[J].学生之友:下,2013(5):41-4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