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山西省太原市 030619 【摘 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想象力、创造力。情景教学法是在具体的情境下进行教学,本文通过从舞蹈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情境创设、主要教学活动和特点、主客体认知、情感体验、创设开放性课堂等几方面来分析,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舞蹈教学完成“知与行”的统一,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引导学生在“民族精神”下体会舞蹈中的内在情感,进而将自己感知到的转化为舞蹈形式。“情感”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核,只有通过情感的启发性教学,学生才能跳出有灵魂的舞蹈。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创设
舞蹈是一门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的艺术,兼具了思想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它并不仅仅是单纯地肢体舞动,更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是一种将艺术性和情感性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所有的舞蹈中都与“情”密切相关,其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民族民间舞蹈更是这样,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代表着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着其精神内涵,民族民间舞蹈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特点的民族、特定的人群、特定的社会生活以及特定的心理状态。因此,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更应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其中。
一、情境教学法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情境,指在特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境况,简单的说就是具体的场景、环境。“情境”可分为三种:真实的、想象的和暗含的情境。情境是知识产生的源头,如:万有引力定律,就是牛顿在苹果园休息时被掉落的苹果砸中而得出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情境也是舞蹈艺术产生的源头。民族民间舞蹈产生和流传于民间,它反映人民生活、劳动、斗争、交际和爱情等方面。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的民间舞蹈受其生活生产方式、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宗教信仰、地理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风格特色的差异性。不同的情境造就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和风格。因此,正是基于对“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的认知,学习“知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
情境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使学生在相应情境中不仅获得对大量生动形象的感知,而且受到其特定气氛的感染,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将认知和情感过程统一在同情境之中,充分利用了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因而获得单纯感知所收不到的效果。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情境教学法的来源及现状
情境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非现在才出现。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当然,那时的“情境教学”从现代科学的意义上来说还不能称为情境教学法。例如:西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中,孟母就是设置“断机”这一情境,达到了说教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在我国,情境教学法最早提出并进行实践探究的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她借鉴国外外语教学中运用情境的方式,并吸收我国古代诗词中关于意境说的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教学理论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但它却为其他学科运用情境教学理论有相当大的借鉴作用。
目前,情境教学法已普遍应用于很多学科的教学之中,而在舞蹈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常见。因此,我们应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舞蹈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升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三)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为:
1、认识的直观原理
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它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的事物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理解起来更为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具体生动的形象,有利于理解、记忆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一方面使学生从形象具体中感知对抽象的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为主动地去学习。
2、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体验可以推动、强化、调节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和促进作用,不健康的、消极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健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事情。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耳目一新,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深入。
3、脑科学原理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脑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左脑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右脑负责展开想象力和创造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讲述,还是学生的练习,以至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左脑的活动。而情境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右脑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左脑兴奋。这样,左右脑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因此,情境教学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形象是情境的主体,情境教学中的模拟要以范文中的形象和教学需要的形象为对象,情境中的形象也应该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情境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也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单元)增加,显潜意识内容丰富,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二、舞蹈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舞蹈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内容
舞蹈是以动作姿态来表达审美情感的艺术。它更多的强调内在的精神世界、深刻的思想感情和鲜明的人物性格。目前,传统的舞蹈教学依然是以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学生只是依附于教师,教师要求如何跳,学生就照葫芦画瓢的跟着练习,学习过程十分被动。若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不高,这种“为了学习舞蹈动作而跳舞”的学习过程,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上革故鼎新。首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能力,到达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促使舞蹈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舞蹈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要依据舞蹈教学目标创设以舞蹈的形象为主体,通过肢体语言把富有情感的舞蹈形象传递给学生,并用语言、教具及各种教辅设备与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舞于一体的相对真实的舞蹈场景,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充分感知情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认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加深对舞蹈所表达的内涵的理解,进而完成对舞蹈动作的艺术性把握,达到最佳舞蹈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与特点,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达到学习舞蹈的目的。下面仅从舞蹈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情境创设、主要教学活动和特点、主客体认知、情感体验、创设开放性课堂等几方面分别叙述。
教学目的
舞蹈情境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是希望通过在特定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充分感知情感,理解舞蹈内涵,完成对舞蹈动作的艺术性把握的能力。舞蹈情境教学认为这些技巧是通过情感体验而获得的,而情感体验是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的。
情境创设
舞蹈情境教学法主要在教案设计、课程导入、能力培养侧重点、兴趣激发、化难为易等几方面推陈出新,使得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使得学生在相应情境中获得大量生动形象的具体表象,并且受到特定气氛的感染,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统一在同一情境之中,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维族舞蹈中的赛乃姆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节日场景,让学生穿上维族服装,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节日的氛围,进而体会维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并利用这些情境设计,在教授学生每段动作时,与学生分享故事的情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做,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及表现能力。
主要教学活动和特点
舞蹈情境教学的主要教学活动是: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如:现实场景、视频、语言文字描述、多媒体等创设舞蹈教学环境,提出教学任务,在特定的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师生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人机合作等形式,感知舞蹈的情感,理解舞蹈的内涵。其教学特点是: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情境中学习舞蹈,运用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完成意义构建,实现教学目标。情境的创设为舞蹈学习服务。
主客体认知
在舞蹈情境教学法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指挥者。作为设计者,教师应在教学中时刻观察着教学预期是否达到,从而不断地完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课堂活动的指挥者,组织和控制着课堂活动。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起一个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激发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
情感体验
舞蹈中的“情”主要指两方面:一是舞蹈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二是舞者在学习舞蹈时所获得的愉悦心情。舞蹈情境教学法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将这两个情感融合,使学生带着真情实感去跳舞,而不是单纯地模仿舞蹈动作。首先,教师要示范正确的动作来准确地表达情感,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学生掌握了动作要领,理解了舞蹈的内涵后,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下进行二度的创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肢体动作、表情等非语言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升师生之间的情感认同,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
创设开放性课堂
开放性课堂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考核为重点,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开放性课堂,应在坚持舞蹈教学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课程,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要开放教育空间,使课堂并不只局限在教室中,要延伸到社会、网络、媒体中,开阔学生的眼界,突破行为定式的束缚,使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二)情境教学法对舞蹈教学的重要作用
1、情境教学法帮助舞蹈教学完成“知与行”的统一
在舞蹈教学中引入“情境”,使得学生能够体验舞蹈动作最初产生时的物质情境及暗含的精神情境,使学生获得感性认知,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热情,实现身体动作与文化的对应,完成“知与行”的统一。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也是在情境中产生。不同的情境中,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追求,因此,舞蹈形式也就不同。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寻找到舞蹈动作的“原点”,体验到最初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并产生“内心视象”,最后外化为舞蹈的形象,最终实现身体语言的完整表达。
2、情境教学法在舞蹈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在舞蹈情境教学中,教师将创设的情境与舞蹈动作的教学紧密联系,学生感觉身临其境,融入情境之中。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感觉自己是情境中的主角,使得思想情感和舞蹈肢体语言表达相统一。同时,学生也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动者,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舞蹈教学中引进师生的双边互动,容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独立思考、探索精神,进而提高思维能力。
三、情境教学法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教学法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优势
民族民间舞蹈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后经历代人民群众不断加工创造,形成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不同的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和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不同的身体语言特色,且都代表着各自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着其精神内涵。因此,民族民间舞蹈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民族、人群、社会生活以及特定的心理状态。那么,民族民间舞蹈就应以表现情感为舞蹈的重要表现部分,以情带舞。目前,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些舞蹈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在课堂上,只会要求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自己的动作,特别强调动作的规范性,要求学生的动作整体划一。这种只要求动作的“质量”,而忽略“知识”传输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和肢体动作,另一方面,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逐渐对舞蹈的学习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想象力、创造力。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通过情境教学法来培养和挖掘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内涵的感知和学习的热情。教师通过情境教学的引导,使得学生在掌握了动作的要领和规格后,尽情享受在民族民间舞蹈特有的情感表现中,进而培养出更多用心去跳舞的舞者。
情境教学法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运用,具体优势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或仿真的情境,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鲜明的舞蹈形象,培养了学生对舞蹈形象的感知和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对舞蹈形象捕捉的准确性。二,情境教学法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逐渐脱离单纯地模仿动作,开始进入深层次理解,抓住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点“情感”,以情感带动肢体舞动,将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高度统一起来,将舞蹈的生命力表现出来。三,情境教学法应用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带给学生的是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舞蹈动作的学习可能在学完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忘却、生疏,但这种情感性、精神性的却是永远扎根在学生的脑海里的。将民族民间舞蹈的“情感”吃透,学生才是真正学会了民族民间舞蹈,不然也只是一个没有内核的空架子。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能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能否主动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精妙的情境可以启发性的开启思想的大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教师传授知识,打好基础。本文在前人对舞蹈情境教学法研究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其它学科情境教学法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总结出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的几方面,下面将逐一叙述。
语言文字
通过舞蹈教师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使学生首先对所学舞蹈的相关背景知识做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寻找到产生舞蹈动作的“原点”,有助于学生对内在情感的理解。如在藏族舞蹈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从藏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向学生一一介绍,构建一个藏族人民审美和民族精神的文化环境,有助于学生对情感的把握与理解。另外,教授学生学习某民族当地的一些简短的语言和相应语气词,帮助学生体会一个民族的情感特色。如在学习藏族舞蹈时,可边“献哈达”边说“扎西德勒”,以帮助学生感受藏族人民的谦逊、真诚。
音乐
通过与所教授的舞蹈相关的音乐的渲染,首先让学生感受到氛围感,感受到音乐的情绪,进而联想到画面感,找到音乐与舞蹈中情感的共鸣,更加丰富学生们的内心。如在学习民族舞蹈时,民族音乐的节奏感以及附点的处理等,都是情感的外在体现,为内心情感的外化创造情境。
画面
通过一些相应的图片及视频,直观地感受民族文化,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直观可视的情境,为学生的知觉、表象库做“情境”的素材积累,以便学生感知情感,创设出相应的“内心画面”,以情带动身体语言的表达。
情感
“教师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述、示范与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其接受授课主题并建立正面、积极的认知体验,从情感上建立对授课主题的情绪上的偏好,为学生者的内部情绪起到推动作用。情感的激发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的轻重缓急、面部表情的收放自如、动作姿势的规范性与表现力等方面。”[1]教师主要以画面、声音、情感三方面的引导对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刺激,再加上肢体训练,使学生对所学舞蹈产生综合立体的情境感,进而反映到肢体动作上,使之与其风格相符合,进而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并提高教学效果。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备课,设计好教学情境
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情境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置每节课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被生动形象的情境深深吸引,从而引起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学习舞蹈,达到教学目标。
2、注重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确立民主、平等、合作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舞蹈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间的差异性,尽量保证情境中“角色”分配的公平,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在情境教学法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到学生身上,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合作互助的关系,加强彼此的沟通、理解。
3、创设教学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注重情境教学法的科学实施
在舞蹈情境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创设。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利于教学实际,而不能是形式大于内容,要真正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真正掌握学习舞蹈的基本技能和学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避免知识的断裂。最后,还要注意情境的创设应受到所教舞蹈的文化氛围的制约,必须是真正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身体语言形式,不能随意编造,更不能将课堂变为娱乐活动。
4、及时地检验教学效果,不断反思总结
在舞蹈课情境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并通过课堂展示等形式,来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给出的反馈,来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教学方法,创设更为有效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效果更佳。
结束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想象力、创造力。情境教学法可以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找到这样一个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引导学生在“民族精神”下体会舞蹈中的内在情感,进而将自己感知到的转化为舞蹈形式。“情感”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核,只有通过情感的启发性教学,学生才能跳出有灵魂的舞蹈。因此,情境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引起重视,并积极地推广。总的来看,目前情境教学法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实践并没有达到普及,面临着一个需要丰富和发展的问题。那么,就需要广泛地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我相信情境教学法应用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会对教学工作的进行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陈铭.舞蹈教学方法[J].湖南教育:教育综合,2007(11).
5.黄霞.舞蹈的意境创造[J].舞蹈,1996(3).
6.米俊魁.情境教学法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03).
7.金宁.浅谈情境教学方法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
8.杨梓. 浅析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情感教学[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4(03).
9.向冰. 从身体语言的角度试谈舞蹈教学中的“情境”[J]. 理论观察, 2017(06).
1] 向冰. 从身体语言的角度试谈舞蹈教学中的“情境”[J]. 理论观察,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