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9
/ 2

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纪长伟 赵研 孟祥宇

辽宁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6

摘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工匠精神”的融入势在必行。随着知识经济到来,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高校作为铸魂育才核心阵地,迫切需要得到工匠精神的助力。文章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参照国内外相应做法,从三个维度探析了大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可行路径和战略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路径

一、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纵观中西。“工匠精神”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自“匠士学位”创始人聂圣哲教授首次提出工匠精神以来,众多学者纷纷对此展开研析,结合古代“艺徒制度”,对工匠精神的新时代科学内涵解读并概括如下:爱国敬业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专注极致的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严谨创新的精神。

、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

高校作为造才育人的前沿阵地,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的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伴随时代发展,当代大学生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1.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带来的挑战

古往今来,教育备受关注。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的情况尤为突出,纸上谈兵现象屡见不鲜,严重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绊脚石”,甚至成为制约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瓶颈。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当下毕业生存在着适应缓慢、动手能力差、自主创新意识弱、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不足等问题,这与工匠精神所倡导的是背道而驰的,此刻,工匠精神的融入是可行的,新时代大学生培养工匠精神迫在眉睫。

  1. 急于求成的消极价值取向带来的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到来,多元文化冲击着我国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诸如“利欲熏心、盲目追捧、唯利是图、金钱至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消极价值取向频出,这与爱国主义的厚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是相悖的,此刻,工匠精神的彰显是必要的,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匠才涵养势在必行。

  1. 科技快速发展而盲目崇拜带来的挑战

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既是机遇亦是挑战。海内外高科技的蓬勃与发展更是为人类带来了多彩缤纷的生活,导致滋生“外国月亮圆”的意念。先进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人工,甚至超越人类做出颠覆思维的事,这无疑是对手工手艺的一种否定,更是对工匠精神的一种质疑。此刻,工匠精神的弘扬是必然的,如何将工匠精神厚植于新时代学生的“脑和心”中亟待解决。

三、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1.知晓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入脑

课堂育匠才,充分借助理论教学课堂这一主抓手,将工匠文化引入、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之中,让“工匠细胞”在青年大学生的脑子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与此同时,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发挥哲学社会科学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大脑,用最新理论成果滋养大学生,用丰富的经验培育大学生,用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感染大学生,让工匠文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的作用,让工匠精神同信仰信念一般植根于大学生的内心,彰显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利用网上思政教育新平台,充分发挥“两微一端”的媒体互动作用,弘扬和唱响“工匠红色文化”主旋律,将线上匠心育人主题教育宣传活动做稳、做精、做强、做大,构建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思政教育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生动多彩的品牌特色活动,促进匠心育人、匠心筑梦工程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的提升。

2.认同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入心

传道先信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能工巧匠,承担着神圣的使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身为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道者,既要“明道”又要“信道”更要“精道”。在我看来,“明道”就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做到对匠心育人文化理念真明、真懂、真精,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引导大学生、感染大学生、熏陶大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力争做到以理服人。“信道”则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信思政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坚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完全可以达到教化人心的目的,坚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理想信念教育渠道和方法,其巨大感染力和独特魅力是可以达到真情暖人、爱心育人的良好效果的。“精道”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化、精通化、卓越化,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精益求精、极致完美。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知行合一,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学生的引路楷模。

3.践行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入手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工匠精神的新思路、新方法,创建新的实践平台,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实践作用,将理论学习拓展并延伸到“活泼泼”的社会大课堂之中,引发新时代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反思和思考,鼓励他(她)们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匠才”。同时,学校应积极搭建“家-校-企”交流平台,形成三级联动机制,让学生走进企业,接触企业,感受并体味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熏陶,让社会实践活动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逐步形成校内外导师齐抓共管,互补互助,共同发力的良好态势,以此来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融入工匠文化之中,自觉践行工匠精神。此外,课余之时,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科学研究、竞技比赛、发明创造等,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科学有效机制,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出去,学进来,自觉融入到社会中去慢慢感悟,在实践中细细体会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巩固,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进一步补充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郝士艳,纪长伟.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第9期:156-158

[3]李楠楠等.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9月第9期(90-92) 基金项目:教育部暨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辽宁大学)2019年度辅导员专项科研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究”(项目编号:5191100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纪长伟(1991-),男,汉族,中级,研究生,辽宁大学,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