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的风险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8
/ 3

浅谈农村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的风险管理

姚小禹

许昌电气职业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从系统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和谐、宜居的新农村。农村地区“产兴业旺”、农业产业现代化升级、农民脱贫增收和县域稳定治理离不开产业的蓬勃发展。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行业多家产业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产业在自身享赋与外部环境影响下仍面临若干风险因素,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以优化政府公共政策供给方式防范和化解产业所面临诸多风险的具体对策措施应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风险因素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主要包括按照产兴业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从全局角度把握和处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快推进我国农村产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产业的发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产业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活跃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其是否能够健康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具有重大影响。

1.产业面临的风险因素分析

1.1自然灾害与疫病风险

农业生产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属性,会明显受到自然风险破坏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影响。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因为自然灾害造成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71. 1千公顷,绝收13. 4千公顷[C37。纯种、养殖企业由于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劳动成果,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巨大,且与企业所处的区位具有强烈的相关关系。例如,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山地地区容易受到短期高强度的洪涝灾害,而沿海地区农业企业多面临台风天气所带来的生产损失。

疫病对于农业生产同样具有严重威胁,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企业大幅减产,而疫病爆发后农产品流通限制将引发市场价格波动,造成企业严重经济损失。从企业管理角度看,企业对疫情处理的好坏受其内控管理水平影响,在农业产业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产业难以驾驭内控管理能力,企业对潜在风险难以有效预防及应对。同时,贸易全球化环境下交通物流手段的迭代使得局部疫情可以迅速演化为大范围的风险事件。例如,2018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出现的非洲猪瘟,由于跨省调运难以制止,加之部分企业卫生检疫管理水平不足,仅一年多时间猪瘟疫情从局部蔓延到全国各地,造成大批养猪企业经营严重受损。

1.2经营风险

从农产品的直接生产到加工、销售、贸易等更多业态,涉农经营者在新的环境下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嵌入到行业的产业链中,其可能是产业链中的一环,也可能是整个产业链。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产业化发展的前提下,农业产业细分程度不断加强,每个企业的生产既依靠上游原材料的供应,又需要拓展下游的销售市场。其在经营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从产、供、销三个层面去考虑。

产:产品同质化。经营思路代表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业务发展方向和经营战略,现代企业管理明确了企业管理者应该在市场地位、创新、生产力、实物和财力资源、获利能力等多个领域设定绩效和目标。对于产业来说,其多存在经营目标管理被动的问题,对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缺乏科学统计和规划,往往是看到什么畅销就照搬复制而陷入到区域性同质化竞争中。同时,由于部分企业现代化程度较低、缺乏核心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处在产业链“微笑曲线”底部,依靠密集劳动获取收益,则更易受到市场价格变动的冲击。

供:原材料供应不足。大多数被调研者都提到了企业对于原材料的依赖问题,处在产业链中的经营者,原材料采购规模的限制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在订单量较大期间由于需要保证老客户的订单质量则需要放弃一些小额订单,长久形成供销渠道依赖:或由于原材料收购不足造成生产线无法达到设计产能造成空置损失,这都对企业的生产统筹与市场判断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产业采取“企业+农户”生产模式,即企业和作为生产者的农民订立书面或者口头上关于转让农产品等多个生产条件及销售条件的契约,以保证原材料稳定供应。但在模式的实际运行中,企业因和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合同处在被动地位,即如果农产品价格较低,企业将承担溢价收购风险从而推高企业生产成本:若农产品价格走高,则农户会因为扩大自身收入动机而选择违约转卖农产品,造成企业收购原材料不足。

销:产品销售能力弱。由于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销售人才缺乏,物流配送能力不足,传统农业面临难以“走出去”困局,服务半径受到较大限制,从而常常出现丰年农产品在主产区域滞销的局面。同时,产业面临品牌树立困境从而导致销路不畅,由于大多数农产品处在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中,在地区难以出现一个品牌度较高的企业,普通消费者很难在市场中选出质量高且值得信赖的品牌。产业在销售方面面临的另一个风险在于收款账期。处在供应链中的企业,为了支付农户原材料款多以现金进行结算(受制于金融普惠性不足,一些个体农户未开立银行账户或不会使用银行转账),这需要企业在原材料收购季节到来前集中准备大量流动资金保证后续生产:但在与下游经销商、门店、电商平台等进行销售结算时,由于涉农企业议价能力弱,账期往往较长,导致企业日常资金链较为紧张,从而使得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难度较大或者需要较长周期。

1.3内控管理风险

我国虽然是重农国家,但县域地区的“职业农民”却随着经济转型越来越少。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乡村人口从1978年的82. 1%下降至40. 42 % ,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设置不完善导致很多地区出现“空巢”现象,而资金、技术和人才难以进入乡村、留在乡村,进一步形成发展的恶性循环。部分从养殖大户、扶贫致富带头人扩大生产规模成立的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管理团队和技术,其内控制度与企业业务发展速度不匹配形成经营隐患:一是安全生产的管控力度不足。部分非大型产业没有独立的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与相关的应急机制,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难以第一时间有效止损。二是财务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且流动性较大,造成企业难以拥有长期和稳定的财务计划。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多家企业存在疏于还款造成逾期的记录:部分企业仍使用手工账本的形式记录企业经营活动:部分企业存在公、私账不分情况。粗放的财务管理方式对企业对外融资造成不良影响,易诱发融资风险。三是缺乏对核心技术进行升级的动力。乡村振兴实现路径中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但对于普遍存在对外借贷、盈亏自负的产业来说,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和绿色产品研发需要投入高昂的费用和大量时间,而农产品的利润率普遍较低,加之新科技成果从问世到市场认可需要一定的培养周期(例如转基因食品、人造肉面临的争议),这些因素严重抑制了企业想要去开发新产品或进行技术优化的动机。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风险应对策略

2.1以平衡保险供需抵御自然风险。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已经被市场充分认可,通过保险可以有效将个体企业所面临的自然灾害及疫病风险向外分散,在风险事故发生后获得经济补偿用于恢复正常生产经营。自2013年国务院《农业保险条例》出台后,“农业保险”作为关键词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反复提及,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保险密度和深度还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需求乏力,在“政府全能”的影响下,农业经营者习惯于政府在自然灾害、疫情发生后展开全面救助,导致其自身风险管理能力难以提升,主动投保保险的意识较低。另一方面在于供给不足,市场上除了粮食、能繁母猪等传统政策性保险外,对于水果、蔬菜、水产等经济作物的保险产品还较为缺乏:同时,农业保险公司出于经营成本考虑,在承保时对生产规模下限进行限制也将大量小经营者排除在保障之外。要破解保险供需矛盾,从政府角度来看,一是应该提升对政策性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特别是对农村特殊人群的照顾,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二是联合保险公司开发更多品类的农业保险产品,持续研究“保险+期货”、气象指数保险、农业巨灾保险等,使保险覆盖农业经营全流程:三是加强保险宣传,将投保保险与申请融资、补贴政策结合起来。对于农业经营者而言,应该不断提升对于保险的认识水平,丰富自身抗风险能力。

2.2以协调城乡发展降低经营风险

城乡发展失衡理论认为,大城市的急速扩张挤压周边区域,对小城市和乡村的人口、资源产生虹吸效应,压制了城市周边地区产业的发展空间。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可以有效破解城乡功能相同、彼此争抢资源的问题。具体而言,地方政府通过明确产业规划,将县域地区与城区功能区分开来,引导产业走差异化路线,从而避免同质化竞争:通过推行农业综合体建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城与乡彼此伴生的依存关系。在调研中发现,部分经营者将企业定位为城市居民食品提供商和短途度假服务提供商,根据城市居民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经营方向,借助“绿色有机’“慢生活”潮流,利用自媒体平台打破销售物理界限,树立企业品牌,有效减少了企业在经营方面和产销方面的风险。

2.3以优质人才引进破解内控风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打破人才瓶颈制约,上文分析产业面临安全生产管控力度不足、人员流动性大、科技研发能力弱等问题,本质上都源于专业人才的缺乏。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式管理在企业发展初期虽然可以保证股东稳定,但进入规模扩张期后则往往暴露出组织结构不清晰、决策过于集中等问题。同时,笔者发现,多数企业经营者子女并不愿意继续从事农业行业,一些企业面临无人继承的局面。在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普遍的低收入使得青年农民向城市流动追求物质基础,摆脱土地束缚、摆脱贫穷生活是其“逃离农村’,的心理动因;相对应地,农村产业活力的缺乏使城市人才也不愿意进入乡村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产业变革下,以产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县域地区经济价值凸显,农村干事创业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这奠定了人才向县域流入的心理基础。

结语

乡村衰则国家衰,农村兴则国家兴,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产业作为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有活力,才能有助于更好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产业由于其自身产业特性,单独以企业管理理论去研究其风险是不全面的。本文通过对产业实地调研,挖掘与分析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自然灾害、疫病、经营、融资和政策风险。为应对风险,在提升企业自身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修炼内功的同时,公共部门通过持续完善对产业的保险、产业和人才政策,对企业经营外部环境不断进行优化,则可以有效降低其战略性风险,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率,助力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长云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政策和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33

[2]肖宏尤努斯乡村银行模式探析—对穷人经济学的考察[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 (2): 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