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昌吉分院 831100
摘要:目的:研究急诊呼吸机阶段性疗法在急诊室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和作用,提高科室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月我院的急诊科危重症患者150人,然后将其随机分为阶段组与普通组,每组成员各75人,普通组实施常规的呼吸支持方式,阶段组实施个性化的急诊呼吸机阶段疗法,分析患者在不同方式下形成的医疗成果。结果:从阶段组和普通组在整体治疗成果和稳定呼吸周期数据计算上,可以得出阶段组的总体评分明显较高,且创新呼吸医疗方式下的患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稳定呼吸,以上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是危重症患者管理中行之有效的医疗方式,有利于提高整个科室的工作质量。
关键词: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诊室;应用效果
引言:在我国近年来的疾病类型统计中,急危重症患者的人数在逐渐攀升,同时它也是急诊中常见的类型。这类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呼吸障碍、血压不正常、血氧饱和度下降,需要医护人员采取快速的方式给予救治和氧气支持[1]。在临床治疗中主要通过机器通气来辅助给氧,保障患者呼吸通畅,为后续治疗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基础,但是对于特殊群体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手段。比如:有的肥胖症患者因为局部脂肪堆积插管会比较困难;有的患者伴有肿瘤或心血管疾病,插管时需要格外注意。所以本文提出急诊呼吸机阶段性疗法这一创新方式,将其应用于急诊室患者治疗和管理中,以优化科室的工作流程和方式,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月我院急诊科危重症患者150人,然后将其随机分为阶段组与普通组,每组成员各75人,两组的男女比例分别为36:39和37:38,年龄范围在20岁70岁之间。选择范围是该患者因病情危急或症状严重被送入急诊室,患者及家属已经了解清楚此次研究内容并同意。
1.2方法
普通组实施常规的呼吸支持方式,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实施最合适的医疗方案。阶段组实施呼吸机创新治疗,具体的流程和方式如下:(1)体位复苏:对于一般患者,首先医护人员引导患者自然地仰卧于病床上,保证头部、颈部和躯干主体在同一水平上,两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但是特殊患者要采取特殊体位,如有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哮喘、支气管炎等病症的患者,需要采取侧卧位。接着开放患者气道,帮助患者去除掉口中的异物和产生的呕吐物,辅助按压胸背,使呼吸道保持顺畅。对于呈仰卧姿势的患者,帮助患者顺气时可进行胸廓运动。(2)面罩支持:有的患者在第一阶段呼吸疗法后仍有通气不足的现象,或有的患者存在弥散功能障碍,医护人员需要给患者插上鼻导管或面罩辅助吸氧。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注意,给予面罩呼吸支持时,调整面罩与患者鼻嘴部位的贴合度,进而能够给患者提供充足的氧气[2]。(三)机器辅助:如果第二阶段的治疗效果不佳,则给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支持方式。如有的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症状,可以进行气管插管支持,通过提高氧浓度,辅助患者顺畅换气;有的患者出现气管、主支气管等部位呕吐物堵塞的情况,医护人员需要先进行气管穿刺,然后给予气管给氧。;有的患者出现严重换气障碍、意识不清等症状,则通过呼吸机替代自主通气功能,延长有效的治疗时间。
1.3观察指标
一是根据相关标准对患者的恢复效果进行3个维度评述:呼吸支持后患者能够正常地顺畅呼吸则为良好;患者的呼吸障碍明显得到改善并且病情得到控制则为一般;患者的自主呼吸的情况没有缓解,甚至更加困难,病情也有恶化趋势则为差。二是记录和统计两组患者从呼吸功能恢复转为稳定状态所消耗的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算样本数据,算出“`x±s”,计数资料采用n(%)来表示,进行x²检验,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进行对比。
结果
2.1
在整体治疗成果比较上,阶段组的治疗成效为98.7%,普通组的治疗成效为88.0%,阶段组表现明显较高,P<0.05,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后的成果对比[n(%)]
组别 | 例数 | 良好 | 一般 | 差 | 整体成效 |
阶段组 | 75 | 53(70.7) | 21(28.0) | 1(1.3) | 74(98.7) |
普通组 | 75 | 48(64.0) | 18(24.0) | 9(12.0) | 66(88.0) |
x² | 10.429 | ||||
P | <0.05 |
2.2
在患者呼吸稳定所用时长方面,阶段治疗方式下的患者从呼吸功能恢复到保持稳定状态所用时间更短,P<0.05,差距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后的呼吸稳定周期对比
组别 | 例数 | 呼吸稳定周期(min) |
阶段组 | 75 | 39.87±4.98 |
普通组 | 75 | 55.37±4.69 |
x² | 12.097 | |
P | <0.05 |
3.讨论
在急诊治疗中发现这些患者的呼吸功能、脑功能、肝脏功能出现严重障碍,需要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救治,首先对患者进行供氧操作,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有效的时间[3]。这类患者通常还伴随有其他疾病,致死率较高,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导致死亡,所以医护人员要提高对该类患者的关注度,首次根据病情判断是否需要呼吸支持,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解决病患呼吸困难问题,为患者的生命质量提供第一层保护。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有常规疗法和呼吸机阶段治疗两种方式。常规疗法对主治医生的经验要求较高,一般是依据医生具体诊断来选择适合患者病情的呼吸疗法,因为主观性较强可能会延误有效的治疗时间,让患者承受更大的痛苦,也会占用医疗资源,影响其他患者的救治[4]。而呼吸机阶段疗法的优势在于以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为主要依据,病症较轻采用第一二阶段疗法,如果在治疗中出现其他严重症状则进阶到第三阶段,当然,如果患者情况本身情况较为特殊看,可以直接采用最有效的方式。这一创新方式不仅有利于患者下一治疗阶段工作的开展,而且能够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科室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接受传统和创新呼吸支持的患者治疗成效分别为98.7%和88.0%,另一方面,阶段治疗方式下的患者从呼吸功能恢复到保持稳定状态所用时间更短,表明呼吸阶段疗法效果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急危重患者治疗中,呼吸机阶段性方式起到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梅.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v.18(07):67+70.
[2]龚建.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 健康大视野, 2018, 000(008):209.
[3]杨晓玥,陈伟伟.急诊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行性及效果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8年13卷21期, 2018, 13(21):25-26.
[4]谢晓梅,孔悦,杨大金.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护理管理杂志, 2010, 010(005):36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