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西宁街道第四小学 655400
摘要: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喜欢活跃、快乐的环境。因此,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课堂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数学教学,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教师一定要使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快乐的课堂。基于此,本文从游戏教学法的角度,针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游戏教学法;学习热情
前言:抽象性非常强是数学知识最明显的特点,虽然低年级小学数学大部分内容都是基础,但在抽象性方面仍然有所体现。低年级小学生思维能力尚在起步阶段,学习数学知识难免会觉得比较困难,而且小学生都更喜欢有趣的事物和欢乐的环境,因此开展数学教学就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更有趣的教学手段,并以此完成和谐、欢乐课堂氛围的构建,而游戏教学法正符合这一要求,所以非常有必要将游戏教学法应用到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一、利用游戏创建欢乐的学习环境
开展数学教学可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良好培养。这不仅对数学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在学习其他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时也会更加轻松。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较枯燥,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只是通过讲课堂讲解、学生记忆、课下练习的方式开展教学,那么将会让数学课堂变得特别无聊和沉闷,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无法提高对数学的兴趣[1]。因此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应用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更快乐、更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也会非常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就会完成欢乐学习环境的创建。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分类整理”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所有学生共同玩一个整理图书的游戏,让学生将所有书拿出来放在一起,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并将教室模拟成图书馆,将讲台分成不同区域,比如数学、语文等,然后让学生加图书摆放到相应的区域,在学生整理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计时,看哪位学生的整理速度最快,这样学生就会在紧张刺激的游戏中掌握分类整理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二、利用数学游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关键开端,更是学习各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在小学帮助学生打下良好基础对其今后的影响非常大,甚至会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因此老师一定要重视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有力帮助。尤其是对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都还在发展初始阶段,此时打好数学基础非常重要。但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枯燥,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都不是特别高,这就要求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来开展数学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应用游戏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并不会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但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游戏必须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要将游戏的教学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也要注意,应用游戏开展教学并不只是为了带领学生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游戏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使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学生的兴趣都得到有效激发。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数字乐园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写有相应数字的纸片,然后让学生站成一排,当教师念到相应数字的纸片时,学生要下蹲或者跳起,或者也可以将11—20数字排列在一起,然后拿掉其中几个,然后带领学生玩一个帮助数字找家的游戏,让学生在教师拿走数字的位置填空,通过这两个游戏都可以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让学生自行设计游戏
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2]。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行设计游戏,这种方式还将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当学生的游戏设计完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台前讲述设计思路,以及游戏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这样可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由于学生在设计游戏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这样其思维能力就得到了良好锻炼,小学生本来就有很多奇思妙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生设计游戏时就会得到提升。
结束语:综上所述,对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其正处在最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学习知识、了解事物都是从个人兴趣出发,而且低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和谐愉快的环境,因此针对低年级小学生开展数学教学可以使用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来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这样对提升数学教学效果也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孙红.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方法的案例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32(10):97-99.
[2]王维.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方法的案例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9):22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