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在20世纪的城市更新改造中,西欧国家最早进行探索并付诸于实践,文章以巴黎贝尔西地区和伦敦金丝雀码头城市更新案例为例,对城市更新政策和规划实践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并提出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更新 巴黎贝尔西地区 伦敦金丝雀码头
自城市诞生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然而,始于18世纪后半叶在英国兴起的工业革命,才真正使城市更新问题突出地显示出来。工业革命的巨变,导致了农村和整个城市生活的深远变化,城市的功能与结构开始出现转型,原来影响城市发展的防卫和宗教因素在工业革命后开始减弱,而经济力量逐渐领先,当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与调控,许多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各国各城市中心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城功能衰退现象。城市中心区人口大量流失,工业大量外迁,而且商业区和办公区也开始往外迁移至郊区,此外,包括贫富差异、种族歧视在内的社会问题依然是90年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面对如此复杂的城市问题,已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方法能被用来整体地认识城市、改造城市,新区域主义、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等成为主导新时期城市更新思想的关键词。城市更新实践以“城市功能的提升”和“老工业更新与再开发”为主题。在所有政策层面,城市更新如何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成为西欧城市的重大挑战。文章以巴黎贝尔西地区、伦敦金丝雀码头中心区更新改造案例为基础,分析西欧城市更新的成功经验。
1.伦敦金丝雀码头中心区更新改造
1.1项目概况
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是20世纪后期伦敦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目标是建成伦敦新的金融中心区和城市中心区。它位于伦敦老城市区边缘的道格南区(The Docklands)的中心,也就是狗岛北部废弃工业区,占地71hm2,周围都是伦敦最穷的白人和少数民族社区。1980 年代起,道格南区执行的是没有规划的规划(Non plan),强调以市场为主导的自由发展。
金丝雀码头以城市设计整合城市各要素,不仅保证了开发者的利益和城市的公共利益,还创造了高效、整体、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并转变了伦敦码头区开发公 司对城市设计在城市开发中作用的认识。在码头区复兴运作的早期,由于伦敦内城严格的城市设计控制限制了商业开发,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并不认为城市设计对城市开发具有积极作用,它的运作模式是由其本身拥有对开发的控制权,但不制订法规性的规划。这种不加限制以市场为导向的运作方式虽然吸引了
图1.1 伦敦金丝雀码头鸟瞰图
大量投资,但也产生了负面效果,建筑和新辟的街道或是河道都没有联系,潜在的格林威治空间轴线消失在一群杂乱的、风格冲突的办公楼中。而在金丝雀码头开发后,他们更注重以城市设计实现各要素区域的相互平衡和总体控制,取得了广泛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1.2城市设计
规
图1.2 伦敦金丝雀码头改造后
划方案在整体上沿用了欧洲19 世纪的传统街区式布局,同时加入了明显的轴线、宽阔的绿地,以及轴线上的摩天楼等元素,金丝雀码头更类似于华盛顿的轴线绿地,它的建筑与开放空间的比例也使它与美国的城市形态更为相似。金丝雀码头为英国的城市设计发展带来了一些观念性的变化:它整齐的街道和广场空间体现了欧洲传统的城市形态;而其建筑体量,特别是以超高层建筑作为整个群体的中心和城市象征的做法则渗透了美国城市的精神。欧洲的传统城市空间和曼哈顿式的摩天楼的融合产生是一种属于以当代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所乐于接受的城市文化。在细节上,设计师与业主一同引进了更多的零售、商业服务、居住与娱乐设施,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办公楼区的形式,带来了现代城市的生命力;摩天楼则丰富了城市的天际线,产生了地标效果。(1)整合自然和历史要素,创造特色空间
自
图1.3 伦敦金丝雀码头特色空间
然要素和历史要素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设计中将空间要素与自然、历史要素整合可以使新的建成环境融入城市生长的时空脉络中, 并为建成环境赋予特色和活力。金丝雀码头城市设计所整合的自然、历史要素来源于其独特的资源——泰晤士河水和老码头区的悠久历史,设计通过水系的重新梳理,步行系统的整合组织,以及历史性空间的融入,很好地营造了宜人的滨水空间。(2)空间组织
金丝雀码头长方形规则的用地被方格网道路分为26个地块。城市设计的空间布局以大型的结构性开放空间作为整体形态的构架,并以轴线组织开放空间。结构性的开放空间有两个,即贯穿用地东西向的中轴线开放空间和银禧线地铁站上的公共广场。主要建筑为中高层,形体规整,严谨地限定开放空间的界面,对称的建筑布局形成垂直相交的一条东西向主轴线和南北向两条次轴线。中轴线开放空间也由建筑群由西向东围合出四个几何形广场,形成空间序列;同时,把广场作为连接不同标高基面的立体化节点。最西端的威斯特费里环岛广场是连接金丝雀码头的道路系统和城市道路的立交环岛;林荫大道尽端的卡博特广场和中部的加拿大广场为长方形绿化广场,以小广场联系不同标高的滨水空间;最东端是半圆形的丘吉尔滨水立体化广场,连接三个标高的滨水空间、步行交通和车行交通。三栋超高层呈三角型对称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心和东部的尽端,形成建筑群体的空间视觉焦点。设计除了古典的对称构图、轴线空间的变化和视觉焦点,更重要的是将两条南北向的交通空间轴线和东西向的开放空间中轴线整合,并在交叉点上形成空间序列的高潮。
(3)整合交通要素,创造活力空间
轨
图1.4 伦敦金丝雀码头轨道交通
道交通对金丝雀码头开发至关重要,其所涉及的交通要素也极为多样,包含大型城市轨道交通DLR轻轨、银禧地铁线,还有大面积办公及配套商业空间带来的汽车交通、公共交通、服务交通、步行交通和大型停车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穿越用地的DLR轻轨、银禧地铁线和城市更新设计的实施存在着时序的差别,增加了城市设计的复杂性。SOM 的城市设计方案通过交通要素与空间的整合做到了各类交通的协同、高效,尤其针对具有催化作用的大型轨道交通要素,三维的整合不仅避免了城市形态的割裂,更充分发挥了其整体效率,创造出具有活力的三维空间。(4)创造富有效率的地下空间体系
金丝雀码头的城市更新设计针对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开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节约了地面用地,创造了舒适宜人的公共开放空间。设计对地下空间的利用有两个重要的原则,一个是使地下空间形成体系,另一个是将地下空间体系和地上空间进行三维整合,使二者共同形成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金丝雀码头是伦敦城市复兴的一个标志性项目,从最初的蓝图变为现实,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过程,并有多家建筑设计事务所、景观设计事务所等参与了各单体建筑工程的设计,其从规划到建筑的过程都由城市设计参与了控制,并且表现出超强的整体控制力,实现了金丝雀码头的综合空间价值。
2.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1)对城市关键地区应以大片区统筹规划的方式更新改造
针对中国当前的城市更新遍地开花的现象,对城市关键地区以大片区统筹规划的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很有必要。对于城市关键地段的大片区更新改造应参考伦敦城市码头区开发区的做法,成立跨行政区的改造主导机构进行统筹安排,要对整个片区的建设进行整体控制。
(2)鼓励国内外金融资本对更新改造项目进行长期投资
金丝雀码头项目20余年的改造表明,其开发主体都是长期投资者。金丝雀码头项目发起者奥林匹亚约克公司从运作项目开始就是一种长期投资的做法。从中投公司成为金丝雀码头项目的大股东来看,城市更新项目一旦成为优质的商业地产项目就可以成为一种长期投资产品。这是一个城市吸引国际金融资本投资、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新路径。这种国际金融资本的进入将带给项目和城市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催生地区全新的商业文化,拓宽城市新的发展竞争空间。
(3)加强城市更新设计整体的控制力
金丝雀码头城市设计从最初的蓝图变为现实,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城市设计表现出超强的整体控制力。我们国家在城市更新中要借鉴金丝雀码头城市更新在对片区整体控制力方面的经验:一是城市设计方案及时转化为“城市设计导则”,并作为所有单个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审查和许可的法律依据;二是SOM在进行金丝雀码头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各类空间要素及相互间的关系,并在设计方案中进行了“预先整合”。预先整合主要为一个技术整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保证城市设计方案在较长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具有稳定性和抗变能力的关键,反之,缺少预先整合或预先整合不充分的城市设计方案,其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城市设计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4))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新改造地区的产业聚集
金丝雀码头的经验表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更新改造项目的产业聚集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政府在规划轨道交通、海港、空港和高速公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时候,应高度重视这些城市基础设施对片区更新改造引入产业的影响。我国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投资建设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将基础设施投资与政府鼓励的城市更新片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对于关键地区的更新改造,政府更应当优先建设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对于以大片区统筹规划改造的城市更新地区,应主动以政府投资基础设施配套的方式降低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的改造成本,从而为开发商达到改造项目的产业发展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时匡,加里·赫克,林中杰.金球化时代的城市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刘志尧.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的一则实例——伦敦道克兰地区改造复兴工程评述.时代建筑,1999,3.
[3]崔宁.伦敦新金融区金丝雀码头项目对上海后世博开发机制的启示.建筑施工,2012,2.
[4]杨滔 .城市空间网络与大规模城市更新后的社会整合——伦敦金丝雀码头的启示.世界建筑,2005,11.
[5]刘立硕.法国巴黎贝尔西地区城市设计的特点分析及对我们的启示.江苏城市规划,2005,2
[6]王建国.城市设计(第三版)[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