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及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5
/ 2

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及对策分析

郭丽 1 2

1.广东环科院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65; 2.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31

摘要:在土地整治实践中,不恰当的土地平整方式、硬化的道路和沟渠设计方式不科学、随意增加耕地面积、缺少生态景观规划等诸多生态问题。本文在分析土地整治中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行之有效的治理之策。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问题;对策

前言: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耕地数量,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中,由于缺少具体科学的实施方法与一定的技术支持,不仅没有改善原有的乡村生态环境,没有实现预期的生态环境效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探索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及应对措施,让土地整治项目在规划、实施和管理中合理运用,保证当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每个土地工作者的责任。

1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

1.1不恰当的土地平整方式

土地平整是土地整治中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土地平整由于工程量较大,在此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大型机械,如推土机、刮平机等,大型机械的使用和机械化的挖填,可能会引起土壤板结,破坏经过长期耕作、施肥、灌溉而熟化的土壤层;另外,由于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往往处于干旱少雨的季节,此时潜在的生态问题就是土壤的面蚀和风蚀”1。

1.2道路硬化、沟渠设计方式不科学

道路和沟渠设计是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问题出现最多的环节,硬化道路、沟渠将原本完整的生态环境分割为若干块栖息地,甚至造成整治区域内生物迁移,威胁生物繁衍和栖息,影响生物多样化发展;为了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将沟渠设计为渠底平坦、渠身笔直的样式,也是造成涵养生物水流失的样式。

1.3肆意增加耕地面积进行坡地垦殖和梯田建设。

在增加耕地面积的诱使下,许多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大量的坡地垦殖与梯田建设。从短期来看增加了土地面积,可是从长期来看,坡地垦殖和梯田建设增加了水土流失的危险性。而且造成灌溉困难,易发生土壤侵蚀造成流域过程水源受阻、耕地生产条件难以保证甚至沦为荒地,极大的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伴随着土地整理活动的实施,原有的自然植被被破坏,原来地表的各种植被逐渐被单一的农作物所取代,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多样性。进而导致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降低,造成病虫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都增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少。

1.4缺少生态景观规划

土地整治中,农田景观结构被较大程度的改变,多处水域、荒草地、林地、园地等转化为同一利用类型的耕地,降低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异质化程度和景观多样性。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及科学的生态景观规划,黄土高原的土地整治若不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对景观文化的保护,盲目追求“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树成行”的标准化建设,使各

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布局不当,结构单一,极易引起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及适应力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并导致孕育地域文化的乡土风貌受损。

2解决对策和意见

2.1重视土地平整

土地平整工作内容不是简单的开方挖填平整,还需要根据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确定土地平整方案,结合灌排沟渠、道路、林网布局,考虑机耕和田间灌水的要求进行耕作田块建设,在平整过程中还应采取合理的地力保持措施以保证土地开发整理后的耕地质量。土地整治工程不仅要保证项目区耕地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也要保证耕地的质量在工程实施后不降低,即达到提高上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目的。因此,土地平整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需对原有耕地平整时,应采取地力保持工程措施。

2.2道路、沟渠系统的优化建设

在道路沟渠系统的建设上,要防止为了追求美观、便利、快捷而大量使用水泥、混凝土材料建造。农村沟渠和道路是自然生态系统组成部分,是各种能量、养分及物种流动的渠道。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在尽量不改变现有的渠系及道路系统的基础上,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改造、设计新的渠系及道路系统。要尽量少使用可以阻断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的材料。在设计渠系时,边坡设计要有梯度,不能太陡也不能太缓,以防止造成渠系边坡冲刷、流失严重或者是边坡侵蚀现象的发生,排水沟的间距与深度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田块间距来确定,以保证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排水沟间距与土壤的质地、农作物对于地下水位的要求、沟的深度以及机械作业要求有关。一般在非盐碱地区,沟1.0~1.5m,排水沟的间距可采用200m左右,在盐碱地区,沟距可以适当放窄。在设计渠系时,要尽量将由坑塘改造而成的蓄水池联系起来,以形成“长藤结瓜”,发挥系统间整体协调的作用。

2.3科学制定土地整治规划

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点与水土流失规律,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让耕地、道路边坡等径流产生区和林草等径流滞纳区在流域空间上相互平衡,可以有效控制流域的水土流失;同时,通过合理规划耕地、道路、林网、坝系等景观,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可以使生态系统结构多样化,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改善生态系统脆弱的状况,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采用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在使用土地时,应该根据土壤、地形、地质以及水资源等自然条件进行确定土地利用形式,比如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带,不能进行改造水田,或者将土地开开发整理成水田,对地下水位较高的或者有盐碱化危害的地区,应该采取基塘台田的形式。

2.4重视景观设计

为了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土地整治工作在治理的过程中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为整个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做出贡献。在规划的过程中,要重视土地的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根据各种不同的地势地貌来设计规划,在生态上具有适应性和多样性,通过整治,有效的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切实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种植效率,科学的保护原有的生态景观,使土地整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新农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5创立生态技术平台

首先,应用生态技术需要解决具体的土地整治方案,针对不同的区域和层次开展相应的技术应用,同时也需要更多地综合分析与实际土地整治中的生态建设问题,制定可行的工程措施和工业技术,以最大化地降低土地整治对周围河流、湖泊和城市面貌的影响。充分利用缓冲带技术,防护林技术,间作套种技术等生态技术改良土地治理性能,增强生态建设的可行性;其次,在土地整治工作中推广生态建设技术应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土地整治部门要把生态技术的推广与土地整治的总体规划,控制规划和专项规划紧密结合起来。

2.6 丰富生态产业链,增加改善途径

通过丰富生态产业链,拓广生态问题改善途径对于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问题的解决也至关重要,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加入到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的力量。首先,有机地阶级和生态建设与土地产业发展。在城市中提高对重污染工厂的土地管理工作。在农村地区,需要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和绿色农业。同时,要大力依靠目前的工业技术,整合各方面先进的技术力量,获得广泛的支持,从而改善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生态问题.

3结语

土地是一切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其利用类型与生态环境的状况有很大关系,只有重视土地资源内在的生态服务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土地的经济价值,因此,通过法律、经济和政策手段确立一套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制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特约评论员 莫仁忠. 乡村振兴,土地整治先行[N]. 来宾日报,2020-07-20(001).

[2]崔婷婷.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价值工程,2020,39(18):34-35.

[3]孙赵炫.生态整治技术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20,51(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