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网带电杆式自锁绝缘夹钳的研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4
/ 2

一种配网带电杆式自锁绝缘夹钳的研制

黄笑辉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惠州供电局 516000

摘要:随着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停电作业逐渐被淘汰,带电作业越来越频繁,而在带电作业中拿钳各种物件(含除移线路漂移物)目前主流的作业方式仍为手套法,需近距离对带电体接触,作业安全风险较大,安全系数较低。

鉴于上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在配电工作的多年经验,对带电杆式自锁绝缘夹钳的研制进行一些分享。

关键词:绝缘杆;带电作业;自锁夹钳

为解决上述带电作业手套法带来的安全风险问题,带电杆式自锁绝缘夹钳可采用的技术方案基本原则是:作业人员根据需要触碰带电体的电压等级,在不直接触碰导线的基础上确保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含带电杆式自锁绝缘夹钳本体非绝缘本的长度),能牢牢钳住被钳物(如移线路漂移物或带电作业工具器等);作业人员需要对被钳物进行弃钳,只有通过自带解锁装置才能进行解锁,这样才能主动确保不会出现误解锁,而导致高空坠物,砸伤地面作业或组织管理人员,造成事故的发生。带电杆式自锁绝缘夹钳一般由握柄、把手、紧压装置和解锁装置、绝缘杆(其中:35kV带导体有效绝缘长度不小于100cm,10kV及以下带导体有效绝缘长度不宜小于70cm)、绝缘拉力杆和钳口构成。      

5f5f1d9d83022_html_c2ec6ced2e04b844.png

图1

握柄与把手主要是为作业人员提供作业手接接触的用处,根据上图的设计,带电杆式自锁绝缘夹钳视作业人员的体质,可提供单人进行作业操作(监护人员不计入其中)。

本装置的把手通过绝缘杆内的紧压装置,实现钳口紧压,牢固钳住被钳物,被钳物只有通过后端的自锁装置,才能实现紧压钳口的解锁,而紧压及解锁装置最好进行集成设计成一体化功能模块,在其中加装一个开合旋转开关,当旋转开关旋至“合”时,则装置钳口处在夹紧状态,当旋转开关旋至“开”时,则装置的钳口处于解锁张开状态,带电杆式自锁绝缘夹钳就是通个这功能装置实现后端力的传动和解锁功能。

绝缘杆和绝缘拉力杆一般都由环氧树脂杆构成,主要从其经济性、机械强度、单位重量和绝缘性能方面进行考虑的,其效绝缘长度视所测对象的电压等级而定,在中国南方配网带电体主要由35kV和10kV及以下两个电压等级组成:一般35kV带电导体使用绝缘杆的长度不小于100cm,10kV及以下带电导体使用绝缘杆的长度不宜小于70cm,这样环氧树脂绝缘杆不仅启到隔绝带电体,而且根据其机械强度可以启到后端力度支撑作用,加上其在电力行业用途相对广泛存在,质底较轻而且价格便宜,一般都能满足带电杆式自锁绝缘夹钳性能要求。

钳口一般采用两半弧形夹片组成,通过中间的轴占,一端连接绝缘杆,一端连接绝缘拉力杆,钳开的开口长度达5cm宽以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夹住被夹物,钳口面保持有足够接触面的同时还有一层软胶面覆着在上面,这样才能更好保护好被告夹工具,不致于损伤被夹物。

技术关键与创新点分析:

1)通过后端联动把手,能锁定被钳带电物体,被钳物只有通过后端的自锁装置,才能实现紧压钳口的解锁;

2)非直接接触型设计,通过绝缘杆,实现了人电分离,有效绝缘长度不小于0.7米,能从物理上确保工作人员的作业安全;

3)绝缘拉杆能实现后端力的传动和解锁功能;

4)钳开的开口长度达5cm宽以上,带电可钳范围广;

5)材料轻便,操作简单,能适合单人操作;    

6)实用性强,作业安全性高,元件商业化程度较高,全机械化设计,无外接电源,使用周期内是免维护,减轻工作人员的维护成本。

由于使用了是电力普便材料环氧树脂,材质获取简单方便,加上操作简单,且能适合单人操作,钳开的开口长度达5cm宽以上,适合夹取绝大部分物件,所以此带电杆式自锁绝缘夹钳应用前景广阔,适合任何场景的配网钳物作业。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职创项目资助(项目编号:031300KK52190176)

参考文献

[1]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指南.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2]赵晓,刘璐 10kV带电作业绝缘杆作业法配套工具应用开发 科学与信息化.2018.11

[3]韩明华,李志刚,周伟良.一种10kV线路带电作业用的绝缘杆.Cprs.patentstar.com.cn.

[4] 牛捷,隆晨海,龚政雄,刘人畅,章健军,刘拓晟. 环网柜带电检修新方法研究及工器具研制[C].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带电作业专业委员会, 全国输配电技术协作网,2015:86-94.

[5] 朱翔,严建强,赵志修. 绝缘剥皮器在绝缘杆作业法中的应用改良[C].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带电作业专业委员会, 全国输配电技术协作网,2015:243-246. [6] 解统彪,靳继勇. 高压电气试验中使用绝缘杆防触电事故的安全措施[J]. 三角洲,2014,(7).doi:10.3969/j.issn.1003-9643.2014.07.01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