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都 610000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彝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语法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其在汉语学习中出现的偏误类型,根据彝族学生的特点分析偏误产生的因素并提供相关教学对策,从而为彝族学生学习汉语提供帮助。
关键词:彝族学生;语法;偏误;负迁移
一、引言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种方言,有名词、动词等六类实词和五类虚词,词汇丰富,语法自成体系。彝语和汉语在语法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彝语和汉语一样在句子中都有主语、谓语和宾语充当句子成分。在句子结构中,彝语是典型的主宾谓SOV结构,汉语的语法结构一般为主谓宾SVO结构。正因为汉语和彝语在语法方面的和而不同,导致某些汉语水平较低的彝族学生因为母语的负迁移、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在语法方面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二、词法层面的问题
彝语中也有和汉语一样的主谓宾充当句子的成分,但在彝语语法里和表达习惯上,彝语和汉语在词语搭配和词性、语义各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彝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词法方面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给彝族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困难。
彝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在句子表达中通常会出现搭配不当、词性误用、语义误用、漏词、添词的状况,导致他们不能准确掌握汉语词法方面的相关知识。
搭配不当
(1)*无论怎么样,在那里更不会忘记我的祖国。
以上例句属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都……”是一组固定的关联词,无论不能与更搭配。在彝语中没有固定的关联词语的搭配,无论后没有固定的搭配,所以在学习中彝族学生需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的搭配使用。
2.词性误用
(2)*每当我想起回忆时,很想和你重新做朋友。
以上例句中彝族学生对回忆一词的词性理解不当,造成词性误用,回忆是动词在句中被误用成名词,想起之后要接名词,如想起往事,但不能接动词,因此没有想起回忆的说法。
3.语义误用
(3)*因为我们都是快要小学毕业生了。
例句中的彝族学生想表达的是他们即将小学毕业了,由于彝族学生把句中的小学毕业和小学毕业生的语义混淆了,导致了偏误。
4.漏词、添词
(4)*我发现我们的学校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
以上例句中的“着”字是动态助词,代表事情正在发生的过程,严重的问题已经存在了说明不是现在正在产生的,而是已经存在的,所以“着”字在句中多余属于添词,此句中由于彝族学生对助词的用法不明确导致了偏误的产生。
(5)*我的理想做一名歌手。
以上例句中,成分残缺,缺少谓语,理想后漏了判断词“是”,在汉语中,谓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理想一词在句中不能直接接动词而彝语中理想后可直接接动词使用,所以彝族学生会将其遗漏。
三、句法层面的问题
彝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以及彝语的语法性质和汉语语法间存在的差异,因此在汉语学习中句法层面有,定语、状语、语体、显性偏误、隐性偏误等问题。
1.定语成分残缺
(6)*春天最美是早晨。
以上例句中成分残缺,缺少定语,在汉语中没有定语句子就不完整。彝族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将汉语中的句子补充完整导致写作中定语成分的残缺。
2.状语成分偏误
(7)*我遇到这位好心人是发生在二年级。
以上例句中,发生后应该接地点状语,如:发生在北京,也可以接时间状语,如:发生在去年夏天,但不能接年级。彝族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掌握状语的用法,造成句子中状语成分的偏误。
3.语体成分偏误
(8)*数学成绩没有一次及格过,在测试中,我看语文及格了,我开心死了。
在以上例句中开心死了这样的用法属于口语成分,不能用于书面语中,而彝语中高兴和开心都是用同一个词来表达,没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所以彝族学生将二者混用在一起。
4.显性偏误
(9)*它是一位很漂亮的一个人。
例句中的一位和一个语义相同表达不同,在句中属于重复多余,而彝语中在表达一个和一位等量词时用的都是同一个词且语义和表达都相同,在一个句子中也可以重复出现,所以彝族学生会将它们重复使用。
5.隐性偏误
(10)*在一个人的记忆当中难免会没有一群天真可爱的他们或她们。
以上例句中的彝族学生本来想表达的是会有一群天真可爱的他们或她们。在彝语中难免会没有,指肯定会有,是肯定语气,而句中的难免会没有指没有,因此彝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没有区分开难免会没有和难免会有的意义,从而造成了偏误。
通过分析可知,彝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语法方面出现的偏误给彝族学生理解和学习汉语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阻碍,只有分析造成偏误的因素才能解决问题,帮助彝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偏误产生的原因
1.母语习得,母语负迁移
彝族学生从小用的都是母语,在日常交际和家庭生活中用的也都是彝语。在步入小学阶段接受学校教育以后才开始接受汉语的训练和学习。因此,在汉语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会受母语的影响,将汉语和彝语混用在一起,如:彝语“树种”是N+V结构,而汉语“种树”是N+V动宾结构。就是因为彝语和汉语之间的这种语言差异致使彝族学生在学汉语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套用母语的语法规则来学习汉语。类似的现象不仅存在在字词的运用中还存在句子中,在彝语中量词修饰名词,量词一般在名词之后,如:彝语中会将“一个人,”说成“人一个。”“一顿饭”说成“饭一顿”等,汉语则反之。语言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语言能推动思维向前,思维能促进语言的发展。在彝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汉语及汉语所依附的思维表达方式,相较于彝族学生的母语及母语所依附的语言思维表达方式来说处于劣势地位,彝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在语言转换过程中会因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出现一些矛盾。
母语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第一语言反应系统,是在没有任何别的语言系统的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是彝族学生在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语言思维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第二种语言,所以彝族学生习惯性的在学习汉语时将彝语中的惯用表达方式体现在汉语言语法中,他们通常也会不自觉的将头脑中原有的语言思维通过分析,加工,比较,总结,用原来母语学习的相关经验和知识技巧来指导自己学习汉语。
2.文化背景因素负迁移
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由于彝族学生受到所生活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标准等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独有的文化,因此在学习汉文化中总是带着自己的观念文化去理解和学习汉语,造成文化背景的负迁移。
3.学生心理因素
彝族学生由于对目的语知识的不了解,缺乏自信心,没有强大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大部分学生为了升学或者就业而学习汉语,没有深入对汉语知识的研究,因此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时会带入个人情绪,不能对汉语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另外,还有的彝族学生认为目的语知识的难度较高,很难掌握,在学习中常会表现出焦虑、紧张、退缩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了对汉语知识的学习。
4.学习环境因素
彝族学生学习二语的环境十分有限,除了在校学习汉语外,接触汉语的机会较少,特别是在家庭的人际交往中尤其突出,大多数彝族学生用母语与家人朋友进行交流,对于汉语技能的学习没有充足的时间、空间和条件,然而母语又时常在执行着它作为交际工具的这一职能,所以语言环境对彝族学生理解和学习汉语有一定的影响。在教学中对于教材方面,学校没有根据彝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编写,初级阶段的教材中也没有涉及汉语语法相关的内容,又因在汉语的学习中语法又贯穿了始终,所以对彝族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5.语义透明度
汉语中有些词汇语义透明度低,不易理解,这对于彝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对语法的学习和理解形成了阻碍。由于汉语词汇是个庞大而又丰富的系统,汉语中的某些词汇随时间的推移透明度逐渐降低,不能简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作为学习第二语言的彝族学生来说,没有去深入挖掘词汇的意识导致其在语法方面出现因语义透明度低而无法正确理解句子含义的问题。尤其是对汉语复合词理解不够透彻,因为汉语中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相对较低,很多复合词不能单从其语素义的解释来穷尽它的意义, 所以语义透明度对彝族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教学对策
教材方面:在彝族地区可适当分年级增加语法教学,汉语学习中语法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尤为重要。
教师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涉及语法的内容需着重讲解,根据彝族学生的特点来分析,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学生方面:学生应克服自身的因素,调整学习心态,改变学习方式,树立自信心,找到汉语与彝语之间的共同特征,对比差异,转变思维,达到真正实现对汉语语法的理解。
六、结 语
综上,彝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知识、学生心理等主观因素和文化背景、语义透明度、学习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在学习汉语时语法方面出现了较多的偏误。通过分析,彝族学生只有克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利用好彝语和汉语之间的共同点,将汉语的表达形式与彝族学生自己的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放在同一频道上,才能克服语言与思维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并且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点,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出发,找到针对偏误的相关对策,才能将学习中的负迁移转向正向的迁移,规避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达到真正有效的学习汉语,提高彝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海燕.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母语思维与迁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01):51-54.
[2]王凝萱(Mary Safy Adeeb Hana). 针对埃及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偏误及教学方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3]MOHAMED ALI(何大力). 阿拉伯学生汉语学习偏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吴文.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二语习得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1):25-31.
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西南民族大学2020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彝族学生汉语语法偏误研究。项目编号:CX2020SP32
个人简介:且沙莫力勒(1994.8-),女,彝族,四川省布拖人,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