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航天医院 眼 · 耳鼻喉 · 口腔科 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通过鼻内镜下两种不同径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2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比较两组术后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完全治愈率96.67%显著较高与参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通过随访1年发现,实验组患者中术后出现鼻腔粘连占10.00%,参照组占18.33%,两组对比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使用单纯中鼻道径路手术,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鼻内镜中、下鼻道双径路治疗方式,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复发率低,是临床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最佳治疗方式。
关键词:真菌性上颌窦炎;联合径路;鼻内镜外科手术;
临床耳鼻喉科中,真菌性鼻窦炎(fungal rhino-sinusitis,FRS)属于较为常见的特异性感染疾病。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以及影像学技术的提升,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发病种类较为多样,其中真菌性上颌窦炎较为多发[1]。临床中常采用鼻内镜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而真菌性鼻窦炎也逐渐从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方式慢慢发展为鼻内镜手术,临床研究发现,单一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本文主要探讨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2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通过单一鼻道径路手术和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双径路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2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其中参照组患者中男性占38例,女性占22例,年龄为19~69岁,平均年龄为(42.76±16.88)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占36例,女性占24例,年龄为20~70岁,平均年龄为(43.01±16.54),其中,120例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中,单侧发病占110例,双侧发病占1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鼻窦CT扫描结果显示,其中下鼻甲肥大患者占33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占35例,中鼻甲反向弯曲患者占8例,中鼻道息肉样变9例,中鼻道脓性分泌物32例,中鼻甲肥大或泡状中鼻甲3例;通过鼻窦CT检查发现,鼻窦内点、片状钙化灶明显可见,少许云雾状稍高密度增高影,上颌窦及筛窦部分粘膜增厚,骨质结构完整。两组患者及家属全部自愿在知情同意书签字,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给予实验组患者实施鼻内镜中联合下鼻道径路方式,经过病变侧中鼻道将钩突进行切除,使用上颌窦开方法,开设1cm×1.5cm窗口;若患者具有筛泡肥大,并在施手术过程中对上颌窦引流造成影响,应将其进行切除;行下鼻甲骨折内移术,通过移动下鼻甲暴露出足够的操作空间,经过下鼻道常规穿刺点穿入上颌窦,并以穿刺口为中心,向四周扩大开窗范围至1.5cm×1.5cm,扩窗时注意操作方式以免造成鼻泪管发生损伤;若患者上颌窦内侧壁骨质较为坚硬,可利用工具进行辅助开窗;将上颌窦的开窗,结合0°、70°内镜使用弯头吸引器清理上颌窦内的分泌物及菌团,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应尽量的保留窦腔黏膜。
对照组患者行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清除窦腔中泥沙形状的分泌物以及少许的息肉样变黏膜。清除完毕后需采用碳酸氢钠(5%)联合弯头吸引器冲洗窦腔,冲洗次数不低于3次,术后通过海绵对中、下鼻道进行填塞,前提在于所有患者在术前未曾用过任何真菌抗生素药物,手术完成后第3d可将膨胀海绵取出,嘱咐患者需定期来院清理鼻腔和窦腔。
1.3疗效评定
所有患者手术后1年,经随访结果,评定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效果,并依据《鼻窦炎诊断的治疗指南(2012年)昆明版》。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结合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数据利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和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 ±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比
通过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其中实验组患者的完全治愈率96.67%显著较高与参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通过随访1年发现,实验组患者中发生术后鼻腔粘连占10.00%,参照组占18.33%,两组对比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显著较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 n | 完全治愈 | 无效复发 | 术后鼻腔粘连 |
参照组 | 60 | 58(96.67) | 2(3.33) | 6(10.00) |
实验组 | 60 | 48(80.00) | 12(20.00) | 11(18.33) |
x2 | 8.086 | 8.086 | 6.521 | |
P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真菌是属于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其中耳鼻喉科中较为多发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疾病则是真菌性鼻窦炎,其发病率较高,而致病原因常跟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放化疗肿瘤患者等有关,进而导致患者的身体各机能免疫机制下降。临床中真菌性鼻窦炎常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两种,而非侵袭性最为多发,其单侧上颌窦发病率较高,每年的发病率不断升高[3-4]。真菌性鼻窦炎通常依据临床症状、鼻窦CT、鼻内镜观察病灶组织,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鼻塞、流涕带血、回吸性血涕、鼻腔异味、疼痛、面部肿胀、嗅觉逐渐消失,而鼻窦CT检查能高效检测出病变窦腔位置,对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密度影、钙化灶检查发现,鼻窦内点、片状钙化灶明显可见,少许云雾状稍高密度增高影,上颌窦及筛窦部分粘膜增厚,骨质结构部分被侵犯,因此常出现误诊现象,如乳头状瘤、恶性肿瘤等[5]。
临床对于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措施常采用清除真菌及病变黏膜组织及骨质、并清除鼻窦黏液让患者达到通气功能,不同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病变程度而定,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包括传统手术和鼻内镜微创手术,而鼻内镜主要包含两种不同路径治疗,单纯鼻内镜中鼻道开放上颌窦口、鼻内镜中、下联合鼻道双径路开放上颌窦口。将上颌窦的开窗,结合0°、70°内镜使用弯头吸引器清理上颌窦中的分泌物及菌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中发生术后鼻腔粘连占10.00%,参照组占18.33%,其术后鼻腔粘连原因主要跟病变组织未清除干净、真菌块未能从窦口引流出去,加上下鼻道径路受创以及黏液重复循环导致,因此则需要手术操作者在治疗时要熟练手术内容,对鼻腔鼻窦黏膜做好保护[6]。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使用单纯中鼻道径路手术,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鼻内镜中、下鼻道双径路治疗方式,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病变黏膜清除彻底、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复发率低,是临床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最佳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文军. 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33(12):1980-1982.
[2] 黄瑞娟. 鼻内镜下中下双鼻道联合入路对真菌性上颌窦炎预后的影响[J]. 华夏医学, 2020,33(01):122-126.
[3] 张华贵,等. 两种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J]. 临床研究, 2019,27(11):34-36.
[4] 翟建光. 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效果观察[J]. 中国疗养医学, 2018,27(02):162-163.
[5] 刘鹤,等. 鼻内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9,27(05):356-359.
[6] 张利群,等. 70度鼻内镜手术结合术后氟康唑局部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13(10):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