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2
/ 2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滕菲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济南 250132

摘要:目的: 探讨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某院2018年10月~2019男9月收治的280例患儿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表格法分为甲组(n=140)和乙组(n=140),对甲组患儿采用传统头皮针穿刺,对乙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对比2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 :经过对所选患儿调查显示,乙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甲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静脉留置针并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儿临床护理质量,同时对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有积极效果。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应用及体会

引言

新生儿接受治疗的常见方法是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但新生儿与成人不同,其血管纤细,静脉输液行血管穿刺时会有更多困难,且容易损伤新生儿血管,增加新生儿疼痛感。为避免反复穿刺对新生儿血管造成损伤,临床上常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法,静脉留置针能够长时间静脉留置,材质也较为柔软,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反复穿刺给新生儿带来的疼痛感。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某院2018年10月~2019男9月收治的280例患儿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表格法分为甲组(n=140)和乙组(n=140),其中甲组男74例,女66例,年龄1~12岁,平均(3.16±1.22)岁,住院时间2~4周,平均(3.10±0.23)周;乙组男75例,女65例,患儿年龄1~12岁,平均(3.14±1.21)岁,住院时间2~4周,平均(3.11±0.23)周。比较2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甲组患者采用传统头皮针穿刺,对此护理人员应选择血流丰富并且粗直有弹性的静脉血管,采用指切进穿刺法对患儿进行穿刺工作,护理人员需要用左手紧绷其头部皮肤,从而将血管充分暴露,同时用右手捻针对患儿实施穿刺。给予乙组患儿采用留置针,方法为以下几点:(1)以患儿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和静脉留置针型号,在正式穿刺之前,要让患儿保持平卧位的姿势,针对操作的血管实施消毒处理,通过直刺的方式实施静脉置针,将皮肤与针尖之间的角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为15°~30°。见回血后右手退针,左手将软管继续送入血管直至钢针完全退出,通过透气胶布和无菌贴膜对穿刺口部位予以妥善固定,最后要标注置管操作的时间;(2)基础护理,加强对患儿家属进行留置针健康宣教,对此应为患儿家属详细讲解采用留置针的优势,其能够有效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儿局部皮肤,同时每天对患儿进行湿热敷20min,以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增局部组织修复力,还需要按时对留置针进行检查避免患儿乱抓留置针影响静脉输注,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存在红肿、硬结以及渗出等现象,一旦发现渗漏现象则需要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对于出现硬结部位则需要采用热敷或25%硫酸镁进行局部湿热敷,缓解患儿不良症状;(3)输注后护理,在输完后应进行冲管和封管处理,采用0.9%氯化钠溶液以脉冲式手法实施冲管,当管腔内充满氯化钠溶液后在穿刺点轻扣单手夹进行封管。患儿留置针一般不可超过5d,避免患儿出现静脉感染和静脉炎发生,最佳留置时间为3~4d。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100例儿科患者中,观察组有97例穿刺成功的儿科患者,成功率为97%,对照组有78例穿刺成功的儿科患者,成功率为78%。观察组儿科患者的穿刺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科患者的穿刺成功率,两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科患者出现1例静脉炎、2例皮肤过敏,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儿科患者出现9例静脉炎、6例皮肤过敏以及4例堵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9%,观察组儿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n(%)]

组别

n

穿刺成功率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100

97(97)

4(4)

对照组

100

78(78)

19(19)

3讨论

儿科属于医院中最为重要的科室之一,由于儿科患者年龄相对较小其身体和心理尚处于发育阶段,因此在对其进行穿刺给药过程中患儿极易出现哭闹、不配合等现象,从而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同时因为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当孩子一旦因为疼痛而出现哭闹现象,极易引起纠纷事件发生,对此在患儿进行静脉输液中应采用静脉留置针,有效避免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根据对多年留置针护理工作总结,患儿在采用留置针过程中容易因为抓挠而出现脱管、感染等不良现象,对此应要求家属密切观察患儿行为,并及时制止,从而有效降低渗出、静脉炎以及静脉感染等症状发生。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儿科患者就是采用静脉留置针对其进行护理的。在护理时,首先要选适合的留置针和血管,以便针头能够有效的固定住,进行静脉穿刺时,然后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静脉和针座应在15°~30°的角度,观察回血的情况,再将静脉留置针慢慢推进2mm左右,就完成静脉穿刺,然后将静脉留置针针芯拔出,并用透明敷料将静脉留置针固定住。最后,完成封管的工作。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该注意告诉儿科患者及其家属严禁抓挠静脉留置针的位置,避免静脉留置针脱管的现象发生。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儿科患者的穿刺成功率(97%)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科患者的穿刺成功率(78%),且观察组儿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9%),两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的增加穿刺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被推广。

参考文献

[1]鞠华.刍议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2):238-239.

[2]吴琼.分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具体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9):228.

[3]魏洁.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193.

[4]李岩峰.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