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投资项目中的问题及其应对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0
/ 2

“一带一路”投资项目中的问题及其应对探讨

秦武

三峡国际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10

摘要:作为中国的一项国家战略性倡议,“一带一路”初期项目由政府及其控制的国有企业与国有金融机构作为先行者与主力军,在倡议实施的初期阶段是必然的。民间资本及时跟上,多领域完善配套,有利于帮助东道国补齐短板,尽快形式良性的市场环境;走出去企业做好风险研判和投资决策,全面完善国际化企业的治理和风控体系建设,更好地应对投资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境外投资;风险;应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中国企业在境外项目投资所产生的风险问题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投资项目所处的国家政治和社会环境、基础政策、市场和法律、外汇管制、项目运营等方面会有相应的风险存在,所以“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需要努力加强对国际局势的把握和风险的评估,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做好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全面完善自身的体系建设。

一、“一带一路”海外投资项目中的问题

(一)项目结构比较单一,选择市场化考虑不足。“一带一路”项目目前大多数以交通、能源和资源项目为主,包括铁路、公路、港口、各种电厂以及其他能源矿业项目。一些项目虽然名为工业园项目,但实际上仍然是依托于单一的交通或者能源项目,或者是交通项目和能源资源项目结合,如当地资源和港口铁路项目的结合。虽然有地方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项目构想涵盖了其他领域,如市政府发布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行动方案》中覆盖的领域包括精细化工、循环经济、石化产品交易、石材贸易等,很明显政府也希望“一带一路”战略能够带动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但是从所了解的有限资料来看,其它行业的投资仍然停留在初期探索阶段。也不排除一些地区虽然提出了多行业的产业规划,但其侧重点还是借“一带一路”的概念在本地上马基础建设项目。这些与“一带一路”的真正构想还是存在差距的。当然,倡议实施初期,由国资主导的企业充当先行者和主力军,首先在能源、交通和矿产资源等方面打开突破口,建立基础设施平台,这个策略无疑是对的。

(二)各国情况不一,因地制宜仍然不足。在不少“一带一路”国家,有些项目并非当地的传统或者优势产业,由于预期不明确,开发难度也较大。持续推动这些项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方对能源矿业项目的偏好,以及东道国对中方意向的揣摩。在第三世界国家地质资料不全面、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贸然上马大型矿业项目,风险通常是巨大的。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角度看,除构架性的大工程外,某些基建项目需要审慎考虑其经济性。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快速推进,很多项目往往缺乏前瞻性。但是在某些发展中国家,不可能简单复制中国的经济增长曲线,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否会发挥效益,是企业在实施每个项目前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初期项目战略意义大于经济利益,可能导致风险。因为前期项目多是国有企业主导,由编队出海的主力军实施,往往战略意义考虑大于经济利益考量,投资企业可能为了拿到项目而放弃一些经济方面风险的考虑,当然也不乏前期拿到收益特别好的项目。同样,东道国因为也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对国内的项目方对项目的经济性考虑略少以及政策性不足,可能在后期运营阶段产生新问题。过于集中投资能源、矿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并不能真正搞活当地的经济,中国经济也无法从“一带一路”项目中获得持续收益,关键在于后续的配套。过分依赖矿业也导致这些投资受限于行业的波动,缺乏持续性,配套跟不上将很快导致能源过剩,设施闲置。

(四)过重看待大型基建项目,忽视了民生领域的小确幸。有人认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最大的短板是基础设施,其他方面较为缺乏投资机会。但是,一个国家经济欠发达通常是全方面的,其经济的机会正是存在于各个欠发达的行业。根据不同国家的经济特点,深入研究往往能够发掘一些特殊的投资机会。某些“一带一路”国家实际上存在一些优势的产业,如特色经济作物、旅游,甚至文化产业。但是这些行业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有意思的是,有些行业,如建筑业、零售业这些大量使用中国产品的而中国企业天然具备优势的行业,并没有任何中国企业涉足其中,反倒是被一些区域性的商人控制。“一带一路”国家存在不同的需求,有些国家在长期混乱以后,百废待兴,不仅在基础设施,在轻工业产品上也有很大的需求。有些沿线国家包括一些中亚国家,由于受前苏联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民经济中产业不齐全,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严重依赖矿业。还有一些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内状况较好,出现了类似中国在十余年前的情况:内需增长,中产阶级消费需求增长。实际上这些都有可能是中国产业和资本进入的机会。

(五)中国私有资本参与态度问题。前期国有企业所有体制的客观条件,往往态度较为谨慎,私有资本多处于观望阶段。实际上,在一些政局较为稳定、经济逐渐发展的国家,文化产业、信息技术甚至私募投资等领域都逐渐发展起来。最近几年,国外媒体纷纷在报道一些南亚和非洲国家的风险投资甚至私募投资的机会。少数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或类似第三世界国家其他行业投资确已积累了良好经验。如了解一家建筑企业因为向中国矿业企业提供工地简易房建设的机会,发现西非某国当地的商业地产严重缺乏,导致租金回报率极高;借助中国的便宜建筑材料和熟练工人的优势,该企业在当地建设商业广场并向当地商人出租,有较之国内更大的利润。中国一些民营企业在东南亚某些后发国家如越南和柬埔寨,利用当地的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建立出口加工企业,也形成一定的规模。另外,根据媒体报道,中国企业四达时代已经在非洲23个国家注册成立公司,在12个国家开展数字电视运营,形成一定的用户群,已经成为一个在非洲立足的中国背景数字电视运营商。广受非洲人民喜爱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正是通过四达的平台向坦桑尼亚及泛非地区播出。希望今后通过政策鼓励和双向交流的加深能够出现更多这样的范例。“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带来当地基础设施的提升,本身也会带来当地投资基础条件的提升。国际上有很多机构和经济体关注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他们认识到这些项目对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影响。一些消费品行业的跨国企业很认真地跟进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提高在相关国家的战略比重,筹划根据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在当地加大投入和商品输入以受益。私有资本能够早做打算,审时度势,还是大有可为,如果不能尽早认识到这一点是相当可惜的。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境外投资风险的应对策略

为应对“一带一路”投资可能出现的问题,走出去企业应加强对国际局势的把握和风险的评估,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做好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全面完善自身的企业治理和风控体系建设。

(一)加强对国际局势的把握和风险评估。“一带一路”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和长期影响的战略,在应对国际环境风险时,我国首先要积极动员相关国家的实质性参与,使战略得到顺利推进,并从中加强话语权,确保参与国能够深刻理解“一带一路”的建设原则与框架思路,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削弱宏观环境风险的影响。在投资项目实施前充分做好风险评估,做好应对策略,把工夫多花在前期战略制定上,而不是前期战略懒惰后期战术勤奋,疲于应对。

(二)科学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既增强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会产生新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所以风险化解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不同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企业在东道国开展项目投资过程中,要秉承先进的经营理念,与东道国政府进行深入切磋,形成具有高度认同的合作合同。尤其是沿线大国间的合作,更要保持稳定前行的方向,以此增强经济依存。而对于沿线外的发达国家,则应理性选择合作方向,力求减轻摩擦与矛盾。考虑东道国配套政策方向和适应性,做好双向融合,打好项目运营后长期收益的基础,不做前期的开拓者后期的冤大头。

(三)完善企业自身企业和风控体系建设。企业是参与境外投资的主体,其自身的综合实力直接关系到投资的成败。企业要从自身出发,通过增强风险意识,提高经营管理和风控水平,将风险降至受控范围。企业要广泛搜集境外投资的背景资料,加强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尤其是要开展深入的实地考察,做好财务规划,进而制定合理的投资战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综合考虑收益和风险的关系。“一带一路”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无论是对我国还是对沿线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境外投资蕴含的风险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因而需要从多方面加强防范管理,才能促进项目投资的顺利实施,实现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民生的互惠互通。

总之,目前,正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阶段,对外投资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我国虽然作为倡议发起国,但在政策和经验方面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发路资本发挥特长,更加充分地参与到倡议中来,共同把盘子做大做好。当然,沿线国家国情不同,差异较大,形势复杂,风险无处不在,直接影响项目的成败和投资效益,只有提前做好充分研判,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才能够保证企业的收益和“一带一路”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王名.浅谈“一带一路”海外投资项目中的问题及其应对.2019.

[2]刘俊敏.论“一带一路”战略下海外港口投资风险及法律应对机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