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2
/ 3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疗效研究

1通讯作者付海城 2 郭云龙 3 周建瑞 2 冀丽丽 2 李奕琴 2 倪广宝 2徐远红 2

1.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康复中心 邮编: 442000 2.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儿童康复科 邮编: 161000

【摘要】目的:探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平均分2组,分别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和任务导向性训练,比较两组训练效果。结果:两组FMFM评分相比,观察组评分显著提高(P<0.05)。两组WeeFIM评分差异较大,观察组Wee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痉挛脑瘫患儿;任务导向性训练;精细运动功能;生存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ask-oriented training o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Methods The 60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on average, and the two groups were respectively given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task-oriented training to compare the training effect. Results The FMFM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5). The WeeFIM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Task-oriented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upper limb movement ability and daily living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Key Words: Cerebral palsy; Task-oriented training;Fine motor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运动控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课题。随着对运动控制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环境、个体等因素共同作用才会使机体发生动作,该理论能量化儿童运动能力,进而分化已存在功能,任务导向性训练就是运动控制理论的产物之一。在语言、动作等方面给予患儿指导,引导患儿按照计划完成相应训练。近年来国内外对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报道较多,报道中指出与常规康复训练相比,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快速提升机体粗大运动功能,提升患儿运动能力,恢复患儿日常活动能力[1]。导向性训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比虚拟游戏更容易使患儿接受,鉴于此本研究以痉挛型脑瘫患儿为对象,验证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实施效果,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痉挛脑瘫患儿中,有60例患儿家长自愿参与研究,按照康复训练方式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约1:1,年龄4~12岁,平均(7.25±1.20)岁;观察组男、女比例约1:1,年龄5~13岁,平均(8.15±1.25)岁。患儿资料完整,年龄、性别等资料具有均衡性(P>0.05),可对比。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患儿认知良好,中国比奈智力测验IQ≥70;粗大功能分级至少为II级;患儿能理解训练者简单指令;家长知晓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神经肌肉病变、骨关节病变患儿;患儿家长拒绝配合研究;患儿认知力差,训练人员下达简单指令后患儿无反应。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疗法,训练措施包括:(1)作业疗法:指导患儿每天进行上肢功能锻炼,包括伸手、抓握、屈曲手臂等动作,单次训练时,每个动作重复20次,每日早中晚各完成一组动作;晨起洗漱患儿尽量自己完成,前期可由家长辅助完成,后期由患儿独立穿衣、上厕所。(2)运动疗法:Bobath疗法、Rood疗法相互穿插进行,刺激患儿神经发育,每种疗法每天进行1次,每次半小时左右。

观察组实施任务导向性训练,措施如下:(1)训练计划的制定:①观察组脑瘫患儿日常行为,记录患儿每日活动规律,统计患儿异常表现,确定其缺失成分。②采用一对一形式,按照患儿神经缺损成分,为其确立功能性目标,在目标指引下设置相应训练任务。③训练任务设置必须具有趣味性,针对患儿兴趣爱好设置训练任务,最好让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训练,有助于锻炼其生活技能。④控制训练强度:先测试患儿身体耐受力,耐力较强患儿适当增加训练项目,耐力较差患儿循序渐进的增加训练强度。患儿每天至少进行1次训练,每周训练5天,持续训练3个月。(2)语言提示:所有患儿都必须进行此项训练,训练师充当患儿玩伴,如在堆积木游戏中,适当给患儿指导性建议,帮助患儿完成房子、汽车等搭建,引导患儿在游戏中思考。在患儿遇到困难时,给予患儿言语上的安慰,提升患儿自信心,引导其建立自我支持,教会患儿自我鼓励。(3)调整任务:随训练时间推移,根据患儿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强度。本次给予患儿如下训练:移动,包括坐起、站立、迈步等简单动作,配合室外训练,如上下楼梯、踢球训练等;书写练习,为患儿提供铅笔、油画棒等物品,鼓励患儿涂鸦、写字,或让患儿临摹画册、汉字等;脑力训练,指导患儿阅读故事书,引导其复述故事。在训练初期,着重教导患儿理解训练员话语,后期再训练患儿活动能力。两组患儿康复训练时间相同,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评估患儿上肢运动状况,评价上肢精细运动情况;共评估仰卧位伸手拿摇铃、坐位伸手拿摇铃、打开书本、触碰自己身体部位四项内容,单项分值25分,评分越高患儿上肢精细运动能力越强。

(2)儿童功能独立检查量表(WeeFIM):评估患儿日常活动功能,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穿衣洗漱、进食、排便、洗澡、社交五项内容,单项总分2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儿日常活动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分析

SPSS19.0分析数据,t检验为计量资料、5f4f7ba0ad485_html_10638d4a1abbd594.gif 检验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明显。

2 结果

2.1患儿FMFM评分对比

两组FMFM评分相比,观察组评分显著提高(P<0.05)。见表1。

表1 患儿FMFM评分对比(5f4f7ba0ad485_html_4b6de43e75c9e3db.gif ±s,分)

分组

例数

仰卧位拿摇铃

坐位拿摇铃

打开书本

触碰身体部位

对照组

30

18.45±3.14

19.36±2.37

20.25±1.47

21.47±2.20

观察组

30

21.34±3.25

22.58±2.54

23.13±1.57

24.23±1.49

t

3.503

5.077

7.334

5.689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患儿WeeFIM评分对比

两组WeeFIM评分差异较大,观察组Wee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患儿WeeFIM评分对比(5f4f7ba0ad485_html_4b6de43e75c9e3db.gif ±s,分)

分组

例数

洗漱

进食

排便

洗澡

社交

对照组

30

15.36±2.34

16.21±1.38

17.20±1.64

15.25±2.31

16.67±1.57

观察组

30

18.25±2.45

19.25±2.58

19.58±1.47

18.46±1.63

19.54±1.20

t

4.672

5.691

5.919

6.219

7.955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大脑发育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发育不全,痉挛型脑瘫是临床上常见类型,患儿脑部功能障碍影响其正常活动,容易并发畸形、疼痛等。确诊为脑瘫后需尽早治疗,康复训练是治疗脑瘫的常用方法,传统康复训练一概而论,无论患儿脑瘫处于哪种程度,都采用同一训练方法,预后较差[2]。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任务导向性训练,此模式强调为患儿制定功能性任务,具有针对性。其核心在于将患儿放到适宜环境中,引导患儿自主完成相应动作,而不是机械性的模拟动作。训练任务设置时注重趣味性,让患儿从心理上接受训练任务,提升患儿康复训练积极性,摒弃传统单一肌肉训练模式

[3]。本次给予患儿书法练习、仰卧伸展等运动训练,重点加强患儿上肢精细运动能力,经过长期训练,观察组患儿上肢精细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任务导向性训练效果显著。

有学者对任务导向性训练进行深入研究,用大鼠作神经生理实验,实验显示:对大鼠反复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助于增强其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长期训练能促进脑功能重组。对大鼠脑部进行核磁共振成像,发现经长期导向性训练后,脑部神经病灶位置会出现迁移,只要训练时间足够长,就会有新的神经网络形成[4]。针对缺失成分设置训练项目,是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显著特征,如指导患儿频繁使用上肢取放物品,此动作需要视觉、触觉共同配合完成,大脑神经系统整合信息,神经元间传递信息,最终完成动作,长此以往能使大脑形成定向神经网络[5]。任务导向性训练过程是反复强化患儿脑部功能的过程,新的神经系统构建,患儿日常生活能力随之提升。本研究显示,经过训练观察组患儿穿衣洗漱、排便等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显著改善患儿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实施任务导向性训练,能短时间提升患儿上肢精细活动功能,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振兴,李烽,郭华云.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9):2800-2801.

[2]邵帅,吴德,唐久来.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系统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中的应用疗效研究[J].安徽医学,2017,38(9):1107-1110.

[3]齐玲,王婧,张红菱.脑瘫患儿生命质量干预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7,38(4):77-79.

[4]段好阳,闫兆红,刘福迁,等.动态平衡训练仪中的视觉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9):674-676.

[5]范桃林,杨艳文,王春华,等.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学龄期脑瘫儿童平衡和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9,30(5):54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