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富源县委党校 云南省曲靖市 655500
摘要 中小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补充,是国民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是国家重要的税源。因此,加快非公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富源县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但也遇到了种种问题,其中人才开发及利用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如何有效地解决人才开发及利用的问题成为了每个中小企业所必须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人才开发利用 问题 对策
中小企业在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提供就业机会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
一、富源县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富源县中小企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据统计,2019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户数21406户,同比增长2%,从业人员109174人,同比增长2.5%。全县非公经济增加值达88.9亿元,增长7.2%,占区域GDP比重达52.7%。都较上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中小企业的贡献达90%以上,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全县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方面,为扩大就业、消除贫困、缩小收入差距、支持城镇化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企业效率提升,提高整体经济实力等注入新的活力。
二、富源县中小企业人才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落后。非公企业大多为夫妻店、兄弟厂、父子公司,其管理模式主要是实行家长式、经验型管理,企业经营者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机制,少数企业经营者凭经验、凭感觉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简单粗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科学。在执行安全生产、劳动用工管理、职工技能鉴定、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等行业法律法规方面随意性较强、情况较差。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的信誉度较低,给自身开展融资、信贷、人才引进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造成了影响,制约着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专业人才短缺。中小企业人才,主要是专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富源县始终坚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但对中小企业的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两多两少”的现象,即:传统行业多、新型行业少,低职称人才多,高职称人才少,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知识老化,结构单一,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人才奇缺,没有专家学者和技术带头人,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工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电子技术急需的高级外向型人才严重短缺。经营管理人才综合能力不高,多数企业管理机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较弱,因而导致很多企业发展缓慢。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全县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人员中,能有效地运用人、才、物、信息等要素,运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达到最佳发挥而获得最大收益的管理者比较缺乏。
三、影响富源县中小企业人才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
(一)人才培养机制因素。一是受中小企业自身条件和投入资金的影响,中小企业人才知识的更新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难以享受继续教育和培训。二是培养人才的服务功能不强,培养中小企业人才服务的机构、培训的内容等难以适应现代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硬件设施等跟不上发展的要求。三是企业担心对员工进行培养后,员工“跳槽”,因此舍不得投入资金和时间。
(二)人才引进渠道因素。一是受地域影响。我县地处边远贫困地区,中小企业活动范围不广,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引进难。二是信息网络不健全,中小企业人才的供求信息相对闭塞,用人单位和人才之间难以实现“对接”。三是缺少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不利于企业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三)人才稳定措施因素。一是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太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理念的错位。二是中小企业普遍规模不大,难以提供优惠的政策和优越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三是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诚信体系,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广,配套措施不全,企业人才不安心,有后顾之忧。
(四)人才使用机制因素。一是缺乏正确的人才观,存在人才就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偏见,忽视了对其他人才的使用。二是人才配置不合理,难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乏危机感和创新意识,不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
四、做好富源县中小企业人才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强化思想教育。按照中央、省、市委统战部、工商联的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坚定非公经济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进对政府的信任、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提升企业社会信誉。
(二)强化素质培训。采取专题培训、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积极组织非公经济实体代表人士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科技知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教育,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培训活动,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相互交流、广交朋友、了解外界、提升素质的平台,促使非公经济业主的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经营策略更加科学、发展规划更加可行。造就一批善于经营管理,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实体企业家队伍,提升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近几年,先后组织500余人(次)到浙江、上海、山西等地考察学习煤炭高新技术应用、企业管理等经验,组织300余人(次)企业家参加中小企业发展高峰论谈。煤矿机械化开采、平安班组创评等经验在我县煤矿企业逐步推广。以东恒集团、雄达集团、金田原公司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正逐步建立完善。
(三)强化表彰激励。积极推荐非公经济人士参加各级各类评选表彰活动。近几年,一批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先后荣获省、市两级“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云南省光彩之星”、“省长创业奖”、云南省“敬老助老”先进个人等等,这些荣誉向社会展现了富源民营企业家的风彩。统战部、工商联组织拍摄“致富思源·惠泽乡里”电视专题片,在市县两级电视台播出,宣传富源民营企业家捐资公益事业、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光彩事迹,扩大了富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强化社会责任。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致富思源、回报社会,为全县经济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据统计,2007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累计捐资公益事业11亿多元,以矿村共建等形式参与新农村、公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以及扶危济困、捐资助学等,极大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关爱企业员工,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富源县积极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企业产权关系,突破单一的产权组合,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本运作社会化路子。引导有条件的非公企业进行重组,向现代公司制度转型,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引导企业科学管理,建立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管理机制,进而消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后顾之忧,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人才发展的互利共赢,同时也提升企业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富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2019年
《政府工作报告》富源县人民政府2020年
《非公人才队伍建设的五大对策》2013年11月21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4、张卫平、张欣《陕西中小企业与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载《经济界》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