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 710069 摘 要 :民国建立后,随着全国范围内女学的推广,陕西女学也迎来了春天,一批批学成归来的学子,推动陕西女性解放运动。吴云芳作为陕西女学代表,从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的毕业后,在 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院 担任教师; 1927 年吴云芳协同女师好友王君毅等,成立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 1928 年又创办培华女职并担任校长; 1929 年,受陕西省教育厅指派担任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1931 年,吴元芳为了专注培华的发展,辞去省立女师校长一职,在之后 17 年里,不断发展壮大培华女子职校,推动女子职业培训前进,助力陕西女性解放运动。
关键词:吴云芳 吴砚青 省立女师 培华女职
满载而归 学成回陕助力女学
吴云芳(1896~1978年),字砚青,女,祖籍浙江崇德,出生于陕西南郑,吴云芳年幼丧父,从小跟着哥哥相依为命,大哥是名教书先生,收入微薄,但仍供给妹妹读书。吴云芳15岁时考入陕西高等学府——陕西女子师范学堂(省立女子师范)学习,1918年毕业后,又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机织系,吴云芳在校期间广结良友,这为她创办学校打下了坚实基础。1922年吴到上海印染厂实习,1923年毕业。毕业后,吴云芳与同学共同创办北京女子平民工厂,帮助女性就业,但工厂建立时间不长,就因经费问题合并到香山慈幼院[1]。1924年吴云芳返陕,在省立女师任教,自此吴云芳开始在陕西的女学工作。
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全国掀起废除旧制度的浪潮,男女同校成为共识,鼓励创办女学。与北京上海相比,陕西女学发展较为缓慢,1920年前,陕西地方陆续创办了一批女子小学,但在中高等女子教育上,仅有两所教会女中和一所高等学府。陕西女学发展缓慢,一为交通不便,1934年陇海铁路建成前,对外只能通过陆路进出,交通运输不发达,不利于新技术新思想的传播;二为生产力低下,陕西“生货多而熟货少”[2],以基础原料生产为主,劳动力需求更倾向男性,家政、助产、护士、教育、家庭化工等行业仍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女性就业环境;三是关中地区传统性别观念深入人心,女子教育和就业的价值得不到认可,不愿将女儿送入学校。
在此情况下,急需创办女子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女子的职业技术能力,体现女子的社会价值。20世纪20年代,一批拥有先进经验的知识女青年从北京、上海等地学成归来,在陕西创办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妇女杂志等,帮助女子学习与就业,而吴云芳就是这些女青年中的一员。
1924年,吴云芳进入省立女师,担任过教员、职业部主任、小学部主任、师范训育主任[3]等职位。在此期间,吴云芳同北京女师的同学,为省立女师带来新风气、新事物、新思想,实行课程改革,比如国文课改为白话文教学,体育课改为柔术、打球[4]等体育项目,增加家事课,教授做汤圆、做菜等烹饪技术,这样的转变使学校氛围轻松许多。1929年,受省教育厅厅长黄统委托,吴云芳担任省立女师校长,吴校长在任期间“办学热情,爱护学生”[5],注重学科专业性,为学生请来王藩臣、张瑶青、侯佩苍、何寓础、姬在沣、张静渊等[6]具有学科特长的老师,不断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学习。在女师任职期间,吴云芳更注重学生经济独立的能力,她在同学录中写道,“当此妇女解放,社会公开,经济独立参政当权,皆诸生所应有事要”[7],以学习为目的而进入学校的学生是极少数的,对于普通女学生来说,进入学校学习理论科学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学习技术实现自立谋生,才能说服家长支持女生进入学校学习,她在采访中谈到,“就算教育局让女师校长位置悬了四个月,硬叫我打消辞意,都不能动摇我自己的主张”[8],可见吴云芳对于自办女职的坚持。
1928年1月4日,在黄天行、吴云芳、王君毅等人的努力下,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在女师成立,该会以推动陕西职业女子教育为宗旨,开展相关活动。1933年,吴云芳同促进会的同事,在长安妇孺收容所创办一个灾区妇女习艺所,妇孺收容所都是因灾荒被抛弃的妇女,为了更好的帮助到她们,习艺所针对她们的特点,为他们教授染织、针织、编草帽等手工艺,帮助她们自主谋生。
负芒披苇 创立培华女职
为落实促进会章程,1928年2月21日,促进会创办了西安第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吴云芳担任董事长兼校长,学校初办时,吴云芳手头只有85元钱[9],其好友西安女子中学校长李翥仪评价她有一股“傻劲”,但在她的努力下,通过筹款、拉拢投资、向政府申请等方式最终创立了西安第一平民女子职业学校,位于陕西西安梁府街(今青年路)。1931年,吴云芳辞去月薪180元的女师校长一职,担任月薪30元的培华校长。同年学校登记为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初级染织科职业学校,简称培华女职。
培华女职主要设有染织、织袜、缝纫、商科四个科系。其中染织、织袜、缝纫三科免收学费,半天工厂实习,半天学习文化课,文化课按照学生水平分为甲乙丙丁四级教学。商科教授商业经营、高级会计等,需缴纳学杂费。教育学家庄泽宣在游记中写道,“培华女校亦私人设立,但办理认真,而所设班次,注重实际,年期程度不一,深合社会需求”
[10],可见办学之用心。
染织科教授学生络丝、织布、漂染工艺。具体授课有印花学、印染学、机织法、织物分解、织物意匠等,同时可在学校工厂实习,工厂主要生产时下流行的毛巾,品质优良、美观实用,颇受大众好评。优秀毕业生还可以在学校设立的毕业生服务部工作,每月按工作量发放奖金10~30元。
缝纫科教授服装制作。缝纫课主要教授机器缝纫,从器械清洗、机器使用,到操作机器简单产出,一个月后教授量体裁衣,包括熨斗使用、浆糊、各式衣服剪裁,毕业学员必须学会中西式便服及正装的制作,否则不予以毕业。学生除在学校工厂实习外,还可承接外单,工资按件付费,一个月可得6~15元不等。
织袜科教授毛袜、手套、护膝等毛织品制作。受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委托,吴云芳和学校老师前往东南沿海学习,据考察织毛袜适合女子就业,于是开设该课。织袜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学如何使用机器,还要学习修理机器。初期学生的织袜作品较为粗糙,经过新任老师的指导,学生的作品不断成长,成果有棉袜、手套、加厚棉袜和花腰运动袜等。
随着陇海铁路西延到陕西,往来经贸迅速发展,为了时应当时的社会发展,学校决定开设商科,推广职业会计。1933年,学校开始设商科的学生,第一年招生40名[11],商科主要教授簿记、商业概论、商业史地、统计、商算、珠算、英汉打字等科目,同时还伴有英语、国文、算学等通识课。碍于商科强调实操性,因此理论课仅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学校成品销售处实习。
随着学生日益增多,1934年吴开始筹备新校区。为了筹集这笔资金,学校向省内省外的热心人士发布募款公告,同年宋美龄来陕时,参观学校并捐款一千元,在其带领下,最终筹款12000余元。次年,新校址开始动工,先修建工厂和教室,之后吴校长一边筹集经费,一边修建宿舍、办公室、食堂、图书馆,该校“由校长亲自选料督工,价廉屋坚。校前建有市屋数椽,将来房租收入,不无小补”[12]。
三、颠沛流离 培华在西乡避难
1938年日寇来袭,培华女职前往汉中西乡县避难。师生坐火车到达宝鸡后,没有交通工具前往西乡,只能徒步前往西乡。当时为培华女职安排的宿舍在弥陀寺,距离县城一公里远,寺内大殿有众多大石佛像,寺外有野狼嚎叫,每到夜晚许多女孩子就害怕的睡不着觉,吴校长一边和学生同住大殿,一边多方奔走,到了次年1月20日,全体师生搬到县城住宿学习。饮食上,吴校长安排老师买肉买蔬菜,为孩子们做肉汤吃,缓解他们的不适。由于南迁的老师是自愿加入的,所以老师严重不足,吴校长为了不耽搁学生学习,专门去汉阳邀请了两位职业课老师,在省立女中邀请了文化课老师,以保障学生们学习。对此,吴云芳不觉得苦,只是感慨“自己责任重大,才力不济,所做的事情太少了,时常感到惭愧不安”[13]。
避难期间,众多学校都在西乡,社会资源匮乏,经常发生争执,作为一个女校,经常受到挑衅。刚到西乡不久,西安师范校长借女职来晚为由,想抢夺距离县城近的培华校址,当时的县政府不作为任由两校争辩,面对来势汹汹的西师,吴云芳以退为进,平和的表示如果西师愿意不顾当地人的看法,担上不仁不义的名声,执意抢夺地盘,那培华愿意搬出,在吴校长的据理力争之下,西师学生讪讪离开。
之后,培华发生两件大事。其一是学校成品销售处发生火灾,很多人趁火打劫,火灾和人祸的双重打击,导致学校损失严重。其二,1939年日寇轰炸西安,培华老校区的储藏室被炸,损失巨大。不仅如此,1942年通货膨胀,老师们的工资不够维持生活,作为私人学校,也没有教育厅的补助,因此吴校长不得不带领师生迁回西安。吴云芳长期在西乡管理学校,其先生诗人宋联奎甚是想念,寄情于诗——《夏日寄内》[14],希望早日能与夫人相聚,由此可见吴云芳在办校上的专注和用心。
在返回西安的途中路过城固县,当地士绅执意培华在城固开办,吴云芳为了帮助当地妇女就业学习,于是在城固建立分校。城固学校成立后,吴校长西安城固两地奔波,在机器修理、技术改进、机件配置等方面支持分校,直到城固不需要他们的帮助为止。后因规定职业学校不得设立分校,就将学校交由县政府主办。
1942年2月,培华回到西安后,仍有诸多困难,先是新校区被占,短时间收不回来,之后,政府停止给私立学校提供平价面粮,这些事情使吴校长异常焦虑,后经教育厅调解,新校址于1943年4月收回,学校才得以顺利发展。1945年,吴云芳作为陕西省代表前往重庆,参与全国妇女干部工作讨论会,推广女子职业教育,同年,学校改名为西安私立培华职业学校。1949年8月吴云芳辞去培华校长一职。
小结
吴云芳从北京女师毕业后,二十五年如一日,坚持为女子教育奔波。女子教育不比男子教育,办学尤为困难,但吴云芳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办学,只为女子能够走出家门、经济独立,她的用心没有荒废,办学以来深受学生爱戴,被学生称为良师益友、妇女楷模。建国后,吴云芳虽不再从事女子教育,但经过前期25年的经营,培华在陕西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培养了一大批受过技能教育的女子,杨虎城女儿杨拯英便出自该校,这些女性除留在西安就业外,一部分毕业后回到家乡,利用所学陆续创办纺织传习所、产销合作社以及各类工厂共50余所
[15],这使得女子职业教育在关中和陕南迅速发展,为女子教育和就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李悄然(1995-),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中国史
1[?] 杨家骆.民国名人图鉴(第二册)[M].辞典馆,1937,(8):86。
2[?] 刘安国.陕西之女子职业教育问题[N] .陕西教育月刊(西安1927),1935,(4):39。
3[?] 民国名人图鉴(第二册)[M]:86。
4[?] 董仲英,刘惠芳.记母校——省立第一女子师范[M].西安文史资料第21辑.西安:西安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8:247。
5[?]记母校——省立第一女子师范[M]:249。
6[?] 刘惠芳.怀念吴砚青老师[M].西安文史资料(第21辑).西安:西安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8:347。
7[?] 怀念吴砚青老师[M]:348。
8[?] 童肖予.十五年来的陕西女子职业教育[N] .妇女共鸣(第12卷),1943(7/8):17-18。
9[?] 十五年来的陕西女子职业教育[N] :18。
10[?] 庄泽宣. 陇蜀之游[M].上海中华书局,1937:117。
11[?] 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N] .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七周年刊.1935:21。
12[?] 陇蜀之游[M]:117。
13[?] 十五年来的陕西女子职业教育[N] :19。
14[?] 魏义有.宋联奎在汉中.石门——汉中文化遗产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235。
15[?] 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市志[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6: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