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群众艺术馆 503000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坚持物质帮扶和文化帮扶两手抓、两手硬是重要一招。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赴云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而文化扶贫正是扶智富脑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扶贫;现实困境;路径与对策
前 言:
从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再到“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一系列方针政策都将文化扶贫、文化建设作为激发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时下,距离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使命在前,目标催征,更需从精神文化领域寻找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
文化扶贫的基本概述
(一)扶贫的系统性
近年来,各地立足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采取文化下乡、教育投入、农技推广等多种举措,努力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但正如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文化扶贫也应该具有多样形态。既要输送文化,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本领,也要挖掘文化,通过文化遗产利用、文化产业发展等手段对当地文化进行合理保护开发;既要通过“科技惠农”“送戏下乡”等活动送上“立等可取”的文化大餐,也要通过数字资源共享,避免贫困地区成为“文化孤岛”,为早日脱贫致富提供良好氛围[1]。
(二)扶贫的民生性
文化扶贫是一项人心工程,文化扶贫既要立足于传播文化知识,也要注重思想观念引导。从文艺演出到宣传展板,从节庆活动到乡村夜校,利用各种平台和载体宣传扶贫政策,树立脱贫信心,弘扬自强精神,破除不良习气,才能为文化扶贫注入灵魂,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让“弱鸟先飞”的梦想成为现实[2]。
(三)扶贫的实时性
文化扶贫是一项实事工程。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必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脱贫动力,不能止步于“乱花渐欲迷人眼”“敲锣打鼓闹一阵”。服务均等化不等于同质化,政府、企业买单不等于群众买账。让文化扶贫、文化服务来一场“供给侧改革”,避免搞形式、走过场,问需于民、精准施策,方能让文化投入切实转化为脱贫产出。
二、文化扶贫当前的现存困境
受贫困文化固化的影响
随着对于贫困现象研究的逐层深入以及在扶贫中遇到的实际难题,人们发现,无论政府进行怎么样的努力,无论进行多少物质、经济或技术的投入,并不能使人们迅速彻底摆脱贫困。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学者开始思考导致贫困的成因来自于哪些方面的影响。这样的文化极易产生贫困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模式。在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行为和心理进行细致深刻的调查之后,不难发现贫困文化实际上是对贫困本身的一种“适应症”。这种适应症让贫困经济与贫困文化紧密联系,更在一定条件下两者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基于此,农村贫困群众由于长期生活在经济贫困之中,就会形成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贫困本身便得以在这种文化的“保护”下持续和衍生。经实地调查与深入访谈发现,这种“贫困文化”使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困难群众维持现状、听天由命,致使无法真正实现稳定脱贫[3]。
(二)文化与精神的结合度不高
文化与精神的给养程度直接关系到贫困人口作为贫困主体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提升,解决贫困问题绝不能囿于经济与物质的单项目标,更应注重文化与精神的发展。 其次,价值取向失范导致文化盲区扩大蔓延。 由于贫困文化的多维度性,在此基础之上,对贫困群众的行为和心理以及价值观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 于此,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农村的贫困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具体的认识。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农民靠政府、政府靠中央”诸如此类的思想仍在贫困群众队伍中时有存在且不占少数,这就是思想贫乏的表现,且由于思想贫乏,因此封建迷信活动在贫困地区的吸引力多年来仍居高不减。 正所谓“半月建成一座庙,半年难修一所校”正是这种问题的例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得到了有效的强化,但由于内生动力不足, 也导致了一些新问题的出现。部分贫困群众不但没有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转变思想,反而“争当”贫困户,出现了贫困户“求、粘、懒”的升级版,凡事都寻求扶贫干部的帮扶,甚至“言必称贫、以贫为荣”。 这种“穷根 ”思想深刻危害着农村社会安定与和谐发展。
三、新时代文化扶贫的路径对策
(一)扎实推进文化扶贫工作
扎实推进文化扶贫工作,关键在于补齐文化“短板 ”,既要聚焦供给侧问题的持续改进 , 更要在需求侧精准发力。 要进一步明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文化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把丰富贫困群体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加丰富、精准扶贫、有效的文化食粮,不断满足贫困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增强依靠文化摆脱贫困的现实能力
[4]。
(二)以思想作为文化扶贫的引领
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科学的文化脱贫指标体系,优化文化扶贫的顶层设计。随着脱贫攻坚战进入深水期,文化脱贫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应建立完备的文化脱贫指标考核体系。文化脱贫的考核指标应细化到具体的文化软件、文化硬件等几个方面:文化软件即文化制度,包括贯彻国家义务教育的普及情况,各贫困村传播相关文化政策的完善度等;文化硬件即文化资源指的就是文化站、图书馆、书屋以及互联网普及等硬件设施。
同时,还要确立贫困群体在贫困治理中的主体性地位,完善文化扶贫考核相关机制,以减少和杜绝精准扶贫中的短期主义,做到真脱贫、脱真贫。文化扶贫,不仅要解决扶贫主体精神之贫,也要指出扶贫干部精神之困。文化扶贫也需要扶贫干部转变思想意识,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势头,才能攻坚克难,乘势奋进。还应注意的是,文化指标的建设要灵活变通,确保其在实践上能够切实有效地为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服务,在机制上行之有效地预防形式主义的产生。走出考核指标多元化的困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加大文化扶贫的投入力度
坚持“人民首位”的文化工作导向,适应贫困群体的期待和需求。“人民首位”的工作要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务必把发挥文化资源的价值功能作为落脚点。从“送文化”向“受文化”转变,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有效对接。要把文化扶贫的视角首先框定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立足本土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充分开发贫困地区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寓于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文化元素,灵活运用各种文化展示表达形式,使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结合,变“软资源”为“硬实力”。把适合贫困群众理解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渗入生产生活之中、浸入产业发展之中。
结束语:
开展文化扶贫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灌溉工程”,是更加细腻、更高水准的扶贫开发工程。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继续打通文化服务的地理瓶颈和空间障碍,争取早日实现了数字文化横向到边、纵向到角的全覆盖格局。
参考文献:
[1]时文雯.提升文化扶贫实效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J].人文天下,2019(21):59-63.
[2]蒋君玉. 略论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地位作用[N]. 芜湖日报,2019-11-01(003).
[3]张发果.在文化扶贫背景下杂技团体社会服务与发展定位探析[J].杂技与魔术,2019(05):62-63.
[4]黄琛. 文化扶贫的辩证思考[N]. 贵州政协报,2019-10-17(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