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风暴下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7
/ 2

疫情风暴下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

丁宇虹

安庆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安徽安庆 246000

摘要

        思辨能力即思考与辨析的能力。历史学科思辨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学生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人格形成,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怎样客观的看待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发,是培养学生历史科学思维和思辨能力的一个良好的契机。

关键词

   中国病毒   新课改三维目标培养   全球疫情风暴  历史学科思辨能力    

正文

         历史学科思辨能力,是指思考、分析、辨别以及说服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既包括历史学科所独具的思维能力,也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三维目标为广大师生所熟知。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三维目标当中,有很多表述与培养历史学科的思辨能力息息相关。知识与技能目标当中,提及的学科基本知识的获取,基本能力的培养一一收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倡导的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往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这些说明新三维目标更侧重于对学生学科思维的建构,思辨能力的培养。学习历史,其目的便是帮助学生从浩瀚的历史当中,去明辨是非,审时度势,以古鉴今,使学生能够从纷繁芜杂的社会生活当中,明智清心,有个体视角,成一家之言,发展自身的心智化,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同进步。

         2020年元月份,由武汉开始蔓延全国,进而在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让我们这一代中国学生见证了历史的黯淡时刻。大型传染病在全球的流行引发了社会恐慌、压力事件,舆论鼎沸。新冠肺炎疫情被定义为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危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危险,二是机遇。从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角度来说,应该谨记时代的这一烙痕,发展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识别、判断能力和辩证思维,从社会大课堂去体验历史的创伤、感受历史的脉动、发现历史的生机。从危险当中发展机遇,提高和完善我们中学生的学科思维和思辩能力。

     新冠疫情在国内的突然爆发伊始,社交媒体出现了很多批评性的文章,内容涉及几个方面:

  1. 国外媒体指责中国应对不利,拖延了病情,把这次新型冠状肺炎流行病毒称为武汉病毒或者中国病毒。指责中国人首先感染病毒并将病毒传播到世界各国,引发全球性疫情危机,是导致本次疫情泛滥的罪魁祸首。

  2. 疫情在中国爆发之初,有人说这是中美之战权力争夺,是由美国人制造的病毒,特意针对中国人的体质。这种说法,一开始很多人跟风,转发点赞。

  3. 在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发病、传播途径、病理、治疗效果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很多人盲目的认为双黄连、艾滋病疫苗,可以抗击此次病毒的传播,一度造成药品抢购。道听途说高温可以消杀病毒,大家都在洗热水澡。

  4. 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之后,很多国家也采取了种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去对抗病毒。比如韩国人参加大型的宗教聚会,认为虔诚祈祷可以预防病毒感染;印度人认为泡牛粪浴、喝牛尿可以对抗病毒。在中国政府抗击病毒的方案已经卓有成效的情形之下,这些荒谬的说法仍然在各国民众当中广为流传,以讹传讹,在当今文明社会、教育普及的情况下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这些流言蜚语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民众脑海中缺少了一根弦,而这根重要的弦,就是历史思辨能力。

      网络云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有一些人含沙射影,为了提高关注度,为吸引眼球而编排一些哗众取宠之言,偏离事实,不经思考。这些不负责任、不经考证的與论对于大众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青少年受众当中,因为缺乏成熟的思辨能力,更容易被这些光鲜亮丽的观点和词汇所吸引诱导,引起观念的混乱。何为方?何为正?大教育家先圣孔子,在《论语》中早有著述:“学而不思则罔”,古语又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疫情风暴的裹挟当中,青少年学生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是非观,提高自己的历史思考辨别能力。但这种学科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故以为可以参考中学历史教材的三维培养目标,去引导和帮助学生日积月累。

     对于中学生而言,全国统一推行的历史学科教材是我们获取历史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而我们所熟知的史学巨作,作为我们可以获取的书本知识,是历经考验和实证,才呈现在我们青少年学生的面前,其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科学性毋庸置疑。但是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当下,我们对于这一段历史的了解,却是源自于我们的亲身感受、亲友的口耳相传和媒体平台的推介文。疫情种种不是作为已经被考证的历史被载入了史册,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现实,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身在迷雾中,所经历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因为消息得来的渠道不同,个人理解角度不同,辨别感受能力不同,对于这一段历史的认识,也必然具有个体的差异。

      那么怎样引导青少年学生擦亮双眼,客观的去看待这段历史呢?

  1. 对消息的来源,加以辨别。

     首先我们要尽量的收集和掌握更多的客观可靠的有关于疫情发布的科学数据。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来源,主要来自于我们国家公共平台的实时报道,选择公信力高的央视报道、地方媒体报道,而非微信、微博等App上的自媒体平台。避免被新奇的说法、伪科学所蛊惑,或人云亦云,没有判断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众多的媒体中选择甄别事实和谣言 ,是对青少年思辩能力的大考验。比起书本教材上记录的史事,了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从哪些渠道去收集资料,怎样评估和证实资料的可信度、全面性,更考验我们青少年学生有效获取信息、形成判断和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2.持续关注消息的有效度。

     目前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全球疫情日趋严重。各国新冠病毒感染者数据证实,已经明确病毒的来源并非是中国。之前坊间盛传的有效预防和对抗病毒的各式偏方,都是伪科学,或者是有人刻意博人眼球而炒作的文化衍生物,已经为事实所证明是不可靠的、无效的。学生从中可以学到的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件的发展,以人之矛攻人之盾,用事实说话,以史证论。

    3.全面地看待疫情的发生机制和蔓延因素

    对于疫情事件,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形成还有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因素。在见证历史的同时,我们往往会执着于自己个人的立场去理解和解读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急速发展的特殊阶段,迫切渴望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生理方面青少年学生处在人生的第二个断乳期,精神断乳,独立人格形成发展。一方面,原生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其认知形成了深刻的烙印,另一方面青少年又想冲破原生家庭和现有学校教育的限制,发展出更多维的、更独立的认知能力,所以他们很容易会被不同于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的观点所吸引。青少年学生自身知识积累的不足和经验的缺乏,容易误信他人,尤其社交媒体的种种不实宣传。新冠疫情的发生、人传人的病理机制、传播蔓延的社会学分析、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的纠结制衡,已经远远超出尚年少且所知有限的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寄望于青少年学生能够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全面判断,不信谣不传谣,是有难度的。迎难而上,在历史学科教学当中,应该更多的去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去思考疫情种种,给现阶段的中国民众世界民众、社会和国家所带来的影响,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科学的全面的认识:疫情下怎么应对,利是什么弊是什么?怎么应对增利减弊?怎么把坏事变好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引导青少年学生有意识地把自己从当下的历史危机事件当中拔出来,以旁观者的角色去看待疫情,站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高度去思考当下。站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