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附县第二小学 新疆 8441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关乎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感悟能力的提升,最终的教学质量。纵观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过于的机械式,忽略了学生情感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无法领悟到知识以及真正的内涵,这也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以及语文教学的质量。思维导图是一种心智导图,这类教学方式比较灵活,也更能够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本文就思维导图进行概述,阐述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提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阅读;现状;策略
引言:思维导图顾名思义即是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直观的展现各级存在的关系,将一些抽象性的知识转变为具体化的思维模式。而将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便可以帮助小学生将直观的思维逐步转变为抽象概念,更好的理解阅读文章中的语句和真正的内涵,这符合了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构建知识体系。由此可见,加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
思维导图的基本概述
思维导图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这类工具和人脑突触之间存在的联系类似,通过挖掘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使得不同知识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只有触及到网络中的某一点知识,那么其他知识点也会被带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降低记忆的难度,提高知识的利用率。由于每个个体存在的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差别,最终所绘制出来的图像也不同,而人脑中对图像的记忆又高于文字,因此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应用图片代替文字的方式,帮助学生去理解和记忆。例如,一个主干代表某一个主题,一个分支连接关键点,整个知识结构呈现放射状,符合人类记忆的思维[1]。同时,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的效果[1]。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语文课程中,教师并不注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更重视学生对这篇阅读文章的理解程度,所以在教学环节几乎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整体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老师领读或者是由学生群体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并不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会降低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因此在新课改逐步深入之后,必须要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效果。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课前预习融入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堂在开始之前,教师会对阅读文本的基本生字词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进行预习或者是阅读,这种方式使得课堂的大多数时间被占用,学生缺乏了自主讨论和深入研究课本的时间。因此新课改提出之后,要求教师确立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更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留于课前。这就需要教师布置好学生课前的预习任务,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也应该构建文章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的状态下去阅读整个文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曹冲称象》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熟读生字词和文章,并让学生通过阅读将整个曹冲称象的过程用图片的形式画出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曹操称象的整体流程图,让学生将脑海中的流程图画在纸面上,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顺序去排序,提高小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一种检测。
精读训练中融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
小学生通过阅读之后,对文章的大概脉络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课堂上仍然需要根据课文进行精读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度。在精读训练中融入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整个文章写作的过程,同时还可以深入文章内在的情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度,为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就需要在精读的过程中融入思维导图,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呢?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通过疑问式的引导让学生精读整篇文章,并在脑海中建立思维导图,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不仅遇到了很多的小动物,同时小蝌蚪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长长的尾巴——长出两条后腿——又长出两条前腿——尾巴逐步变短——尾巴消失不见,这是小蝌蚪找妈妈时发生的变化,也是小蝌蚪成长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建立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了解小蝌蚪背后的独立的精神,在遇到鲤鱼、乌龟时,小蝌蚪都没有放弃找妈妈的决心,最后找到妈妈并和妈妈一起天天捉害虫。体现了小蝌蚪的坚毅,也是小学生们在阅读中需要体会的品格[2]。
在课后复习中融入思维导图,提高学习的质量
通常阅读部分是不需要进行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的,但是语文阅读和学习的质量又是息息相关的。例如通过语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文章的脉络,具体的知识点以及情感,便于学生更好的记忆。因此在传统的语文课前教师都会对上一节课程的内容进行回顾,此时建立思维导图便可以更好的巩固学生之前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
例如《我是什么》这篇文章,学生通过学习在脑海中已经建立了基本的思维框架,水经过太阳会逐步变成汽,在升入到天空之后又会形成小点,随后变成白云。为了便于学生们记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构建一个水转变成各种形态的思维导图,如水——汽——无数个小点等,让学生将转变的方式连接起来,比如水是如何变成气的,通过之前的阅读和记忆,学生逐步回想起被太阳一晒就变成了汽,以此类推,学生在脑海中就建立了阅读文章的思维框架。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还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结语:思维导图主要是根据人大脑记忆的一种特定方式所创设出的教学的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应用不仅符合了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含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在应用思维导图时,可以融入小学语文阅读的预习环节,课堂精读训练环节以及课后巩固的环节,深入分析并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导图,最终提高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及教学的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丽所.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刍议[J].名师在线,2020(06):12.
[2]王雪.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05):42.
作者简介:胡燕 女 汉族 山东莱西人 1984年生 本科 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从事小学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