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凤鸣中学 山西晋城 048000
摘要:问题式教学主要是指借助问题进行知识内容的呈现,并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进行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问题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探索中,以此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本文将详细阐述应该如何将问题式教学策略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式教学;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直接将现成的知识结论呈现给学生。同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是被动进行的,难以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毋庸置疑,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容易受到一定的压抑,这会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教师可以尝试将问题式教学策略合理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并且要不断对具体的教学手段进行改进与优化,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为了使问题式教学中设计的引导问题发挥出其积极作用,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利用恰当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此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索活动中。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可以尝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并借助情境引发学生的初步思考。这样一来,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教学内容中,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利用一则故事材料进行了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印度一位国王为了奖励一种棋类游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答应给他一些小麦作为奖励,并将这些小麦摆放在棋盘中,而摆列的顺序为:第一个格子放1粒,第二个格子放2粒,第三个格子放4粒……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听说过这个故事,并且知道国王根本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而根据高中阶段的数列知识,学生发现这种摆列方式可以构成一个等比数列。根据故事中的数据列出算式之后,很多学生都产生了疑问,从第一项加到最后一项,数字之和会是多少呢?根据学生的知识疑问,我顺势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十分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出了良好的铺垫。由此可见,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是十分必要的。
2.引导自学,促进知识理解
在问题式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探索活动中,并且应该在探索活动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同时,由于问题是学生展开深入探究的重要线索,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通过问题的点拨,可以给学生提供比较准确的学习思路,从而使学习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此外,在这种自主性的知识探索中,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加契合新课标的要求。
以《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为例,教学“直线的斜率”的相关内容时,我利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自主性的知识探究活动:(1)斜率和直线有怎样的关系?怎样对斜率进行定义?斜率可以用什么表示?(2)是否任意一条直线都有斜率?(3)直线L过坐标系上两点A(x1,y1)、B(x2,y2),x1≠x2,直线L的斜率公式是多少?直线L的倾斜角是0°时,斜率公式是否还成立?直线的斜率和A、B两点在直线上的顺序有关系吗?(4)在计算斜率时,为什么要保证x1≠x2?(5)直线斜率和倾斜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然后,学生结合这些问题进行了自主性的知识探索,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了更为准确的知识理解。
3.巧用反例,引导知识巩固
在问题教学中,除了要通过问题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之外,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一些反向引导。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中的易错点,利用一些反例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点拨。这样一来,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修正错误,深化认知。
比如在教学“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为了引导学生改进遗漏条件的问题,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例题:在方程x2+(k-3)x+k=0中,两个根均比-2小,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出现了三种比较典型的错误。利用反例指出了学生存在的错误之后,我引导学生明确了处理这类问题的三个要点,即判别式、端点与对称轴。最终,通过对错误原因的指导与正确思路的点拨,使学生从反例中提炼出了正确的问题解决要领,从而逐步完善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式教学逐渐成为一种十分契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组织策略。因此,教师应该更加熟练地掌握这种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方式。同时,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对教学手段进行调整,以此来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健.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中外交流,2018,(31):37.
[2]俞凤才.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3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