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0
/ 2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李美芬

江西省玉山县瑾山小学 江西玉山 334700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要善于开动脑筋,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打造高效地数学课堂,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现状;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落后导致教学方法单一

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一直采用讲授法,虽然有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知识的结构或体系的优势,但也会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思维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受到抑制。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失去活力,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师忽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灵中充溢着探索求知的欲望,而好奇心正是探索学习的推动力。但是有的课堂中永远是教师讲、学生听,甚至可能出现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认为与课堂无关而直接忽略的情况。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对数学课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进而制约了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

(三)教师缺乏创新素质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缺乏创新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敬业精神不高、知识结构老化和创新能力缺乏。传统课堂教学唯“分数论英雄”的观念顽固,片面强调应试教育、教学管理僵化、教师培训不到位、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发展。

(四)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对今后初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起着奠基作用。但目前存在部分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这将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面对以上现状,我们要明白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课堂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怎样可以让课堂“活”起来呢?关键在于教学方法。教师要打开思维,多角度多层次为课堂注入新的血液。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并不是随意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形,综合考虑学生认知特点、教师能力水平、教材特征及教学环境硬件设施等各个方面,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激发兴趣,为课堂注入不竭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经常从事某种活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愉悦的体验,这时候需要就可能转化成为兴趣。概括来说兴趣的三个特征是“经常性”、 “愉悦性” 、“转化而来”。比如,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了一个诱人的教学导语,可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但是不能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学生最近两天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开始乐于做数学题目了,这也不能说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持之以恒地爱上数学这门学科,才能说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然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小学数学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

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通过教师讲述“朝三暮四”的故事,学生认识到不管是3+4,还是4+3,结果(总数)不变。让学生不仅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更是把数源于数的数学思想贯穿其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氛围轻松起来。

(二)引发思考,促使学生渐入佳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渐入佳境。

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行程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呢?富有教学艺术修养的教师会采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步,设置生活情景,让学生明白S=vt。第二步,通过两个人同时相向而行,然后相遇,在提示速度和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路程的解题方法是求和。第三步,让学生先求出一个单位时间里两个人的速度和,然后再求出若干个单位时间里的路程总和。第四步,引导学生思考不是同时出发的行程问题又如何求解。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第一步是打基础的阶段;第二步是建立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稍作提高;第三步是对第二步的变形,本质没有变化;第四步可以转化成前面几个步骤的形式来求得。引导讲究的是巧妙地设计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要不留痕迹,逐步提高,不可跳跃,杂乱无章,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学习的广阔天地。

(三)培养科学思维,让学生终身受益

科学思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学习。小学数学对学生的启蒙,最根本的就是思维方式的启蒙。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利用科学思维,且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入手。

教学设计可以分为六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创新。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在观察、思考中提出问题,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在猜想假设阶段,学生要围绕发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或做假设性解释。在制定方案阶段,要引导学生围绕刚才的假设,提出活动的大致思路,为接下来的科学验证做好准备。在动手动脑的探究阶段,要围绕目的、方法步骤、分工、注意事项、时间五个方面展开,处理好“放”和“收”的关系。在展示交流阶段,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进行客观评价,注重多次交流。在拓展创新的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周的知识时,给学生分发一些圆形纸片,然后让学生提出关于圆周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就会思考“圆周和圆直径有什么关系?”或提出某种假设“圆周和直径应该有一定的联系,要不然为什么圆的直径越大圆周就越长呢?它们之间会不会存在某个比例关系呢?”接下来,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可以围绕绳绕法或者滚动法制定。接着进行实验和探究,把不同圆的周长和半径分别记录在表格上,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圆周和直径的比值。

三、结语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入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李艳.小组讨论教学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J].中国教师.2010.(122):38-40.

[2]徐武汉.新课程理念下的讨论式教学与主体参与[J].中国教育学刊.2004.(1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