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50008
【摘要】在诸多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冰山上的来客》堪称经典之作。电影是对社会生活的再创造,民俗文化则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对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合理展示不仅让人看到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少数民族风情画,更能让人透过影片中民俗文化的展示发掘其内涵及其多样的表现形态。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 民俗元素 物质文化形态 精神文化生活
在诸多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冰山上的来客》堪称经典之作。目前,学者对影片的研究主要包括:从民俗学角度切入的,如陈立华的《<冰山上的来客>影片中的塔吉克族传统体育项目叼羊赏析》[1]和乌尔沁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倾向》[2]。前者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叼羊习俗对塔吉克族的重要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后者试图从电影化的文艺民俗学角度剖析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内涵及其规律性。从文学角度切入的,陈刚的《从反特新片所想到的》以影片《跟踪追击》和《冰山上的来客》为例,在充分肯定其思想和艺术成就的同时,揭示了该影片在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教育意义;邹赞的《少数民族题材反特影片的文化分析——以“十七年”时期影片为例》从整体上分析了反特影片的政治意义和文化内涵;[3]袁智忠的《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电影》从题材范围、人物塑造、主题嬗变三方面对当代少数民族电影做了初步探讨,试图勾勒其发展轨迹和基本轮廓。[4]本文试图从民俗学角度探讨影片的民俗文化魅力。
民俗和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著名人类学、民俗学家弗雷泽认为:“民俗包括传承而来的古老习俗风情, 同时包括现代生活环境中新近形成的民俗。”[5]民俗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一定的准则和生活方式将某一特定人群聚集起来,形成特定组织或人群的团体,从而形成民俗文化。电影是对社会生活的再创造,民俗文化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电影中民俗文化的合理展示不仅是对少数民族风情的展现,还有更深层次民俗文化内涵。
一、衣、食、住、行: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的物质文化形态
影片有几个场景表现了哈萨克族与塔吉克族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与风貌。日常接待客人时,新疆人民喜欢端上一些瓜子、点心,就连长期驻扎在那里的解放军杨排长在日常接待客人时也入乡随俗。虽没有特写镜头,但我们也能浮光掠影地看到端茶倒水嗑瓜子的场面,特别是那朵冰山上独有的雪莲花更是含义颇深,从细节处让我们看到了雪域高原的民俗特色。杨排长参加婚礼时还会带一些礼品,既是对新婚男女的美好祝愿,也是对当地民风民俗的尊重。当地民族客人来到哨卡的边防站时,杨排长也会按照当地的风俗和礼节在果盘里放些干果和葡萄干热情地招待客人。这样的画面处理使影片产生很好的视听效果,勾勒出一幅有特色的民俗风情画。
二、喜庆节日: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的精神文化生活
塔吉克族以游牧为生,草原生活造就了他们热情勇敢、天性豪爽、坚忍不拔的性格。“叼羊”是塔吉克族人喜爱的马上竞技游戏之一,一般由青壮年男子参加,需要骑手和骏马默契配合。“叼羊”多在喜庆节日进行,塔吉克人有“无叼羊则无婚礼”的说法。婚礼中的“叼羊”最富情趣,男方的迎亲人和女方的宾客骑马进行叼羊比赛。人们会大声喊叫惊吓坐骑,给选手制造困难。叼羊进行中奏起本民族曲调“托木拜克”烘托气氛,双方争斗十分激烈的时候,乐曲更加激越。叼到的羊扔到谁的毡房前,就表示给他家送来了幸福。吃了这只羊的肉就能除病去灾,会交好运。影片让亿万观众体验了独特的异域风情,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塔吉克族人民的智勇双全、无所畏惧、拼搏向上。
三、载歌载舞:中国少数民族欢愉情绪的外在表达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文化现象对影片情节的步步深入及民俗特色的渲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婚礼场面时采用了富有新疆特色的音乐和舞蹈,杨排长带领战士阿米尔到主人家祝贺,也参与到了舞蹈中,表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鱼水情深,为后来民族团结,共同揭发、擒拿特务头目做了铺垫。该片最大的成功是在展现政治斗争的同时表现了美好的爱情,因此歌舞场面的合理运用也为阿米尔和女友的重逢进行了渲染。作曲家雷振邦将塔吉克族婚礼上的舞曲改编成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巧妙地把舞曲的速度和节奏放慢了,优美的旋律和浓重的抒情韵味迅速征服观众。阿米尔与古兰丹姆美好的回忆在歌曲中徐徐展现,为后来的成功相认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影片中其它插曲也都取材于少数民族民间音乐。《高原之歌》使用了塔什古尔干郊区一位老牧羊人唱的辽阔的山歌,《怀念战友》在任何时候听着都荡气回肠。主题曲的合理运用有效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出塔吉克族乐器特有的魅力。
整部影片以少数民族地域为背景诠释爱情与政治的关系,爱情与政治纠结在一起成为敌我双方生死较量武器。政治冲突难解难分时,爱情便成了推动叙事的主导力量。影片充分证明爱情是不容任何诡计玷污的,真正高尚和人道的政治必须懂得尊重爱情。艺术家巧妙地将爱情的主题注入天山泉水般清澈婉转的歌曲中,让它在极富异域风情的雪山草原、晴天白云间静静流淌。于是,塔吉克民歌质朴的曲风、琴弦上悠扬的旋律便随着银幕上跃动的光影,被深深地镌刻进人们记忆的年轮。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 我国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习俗等日常生活细节都与其它民族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些特性与滋生和养育了自身民族的山山水水融成一体。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艺术创造正是从自然中挖掘和营造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当中最本质的生命源流。总之,民俗元素与影片的完美融合造就了这部经久不衰的旷世佳作。
参考文献
[1] 陈立华.《冰山上的来客》影片中的塔吉克族传统体育项目叼羊赏析[J].《大家》,2012.
[2] 乌尔沁.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倾向[J].百色学院学报,2009(5):38-47.
[3] 邹赞.少数民族题材反特影片的文化分析——以“十七年”时期影片为例[J].艺术评论,2010(9):15-18.
[4] 袁智忠.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电影[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96(1):73-77.
[5] (英)弗雷泽.金枝[M]. 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姜新宇,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黑龙江密山市,出生年月:19870416,文化程度:硕士,现有职称:中级,就业单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