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缝合技术在急诊面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2
/ 3

皮内缝合技术在急诊面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李榕华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 364000

摘要:目的:探讨皮内缝合技术在急诊面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诊面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间断缝合,研究组患者行皮内缝合技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伤口恢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受伤后伤口长度、深度无明显差异,受伤方式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伤口愈合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内缝合技术创伤小、提升患者恢复速度,患者面部恢复情况更为理想,改善患者伤口愈合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皮内缝合技术;急诊;面部创伤;治疗;应用

面部作为面对面交流或认知的第一印象,是人们暴露在外部的重要部位,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于自己的外貌越来越在意。临床治疗中面部创伤患者的数量不断升高,人们对于外貌的要求增加了临床治疗困难[1]。而以往急诊创面治疗的重点工作时清创与消毒,往往忽视缝合及美观情况[2]。随着医学技术及人们的关注,传统缝合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是该技术主要是消灭面部死腔,仅满足医学治疗目的[3]。经过传统缝合技术治疗的患者愈合后往往会在创面位置留有伤疤,面部并不平整,无法满足患者的面部美观要求,患者需再次进行二次整形治疗方可满足面部美观的需求,需再次承受巨大的痛苦,采取何种新型面部创伤更缝合方案成为医学各界以及患者关注重点问题之一,内皮缝合术作为新型缝合技术,可进一步保护患者面部结缔组织,减少愈合瘢痕,因此我院特对急诊面部创伤患者进行皮内缝合技术研究,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诊面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纳入标准: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加入研究,签署知情文件;临床指证及临床诊断确诊为面部创伤,患者依从性强,无精神或沟通障碍,无麻醉药物过敏史。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严重性器质性病变,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发性疾病患者,存在药物过敏或者参与其他研究患者。对照组40例,男:女为19:21,年龄5~55岁,平均年龄(30.8±4.7)岁,伤口长度2~7.5cm,平均伤口长度(4.5±0.3)cm,平均手术进行时间(22.5±10.4)min,病程1~4个月,平均病程(1.6±0.4)个月,职业:在职人员10例,农民12例,学生8例,工人10例,其中机械损伤患者15例,交通事故15例,化学药物损伤10例,研究组40例,男:女为17:23,年龄5~56岁,平均年龄(30.2±4.4)岁,伤口长度2~7.0cm,平均伤口长度(4.6±0.4)cm,平均手术进行时间(22.2±10.8)min,病程1~5个月,平均病程(1.7±0.3)个月,职业:在职人员11例,农民11例,学生9例,工人9例,其中机械损伤患者14例,交通事故16例,化学药物损伤10例,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行间断缝合,面部麻醉后检查患者面部创伤情况,第一步清除患者伤口位置的凝血块、组织碎片以及粘杂的异物,切除失活组织后再次探查,直至全部清除干净方可停止,如果患者属于挫伤患者,需将受到严重挫伤的真皮组织一起切除掉,保证清理后的伤口边缘保持整齐,干净。常规消毒前需采用大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或者生理盐水对其进行冲洗,冲洗过程中需保护好面部血管、神经。另外需彻底止血,避免形成血肿,避免预后感染或缝合后因血肿机化造成瘢痕增生的发生几率。切割伤患者对其面部肌肉损伤进行缝合时需使用1号丝线行8字形缝合,浅筋膜以及患者皮肤下层则需使用3/0丝线或者5/0线进行皮下缝合处理,皮内及皮下交接处则需要使用5/0丝线或6/0线缝合,皮肤层使用6/0丝线或8/0无创线进行间断性缝合,两针之间的间距保持3~5mm,针孔与创口边缘之间的间距约为2~mm,缝合完成后在伤口处涂抹抗生素软膏,使用加压包扎法,手术后观察患者面部创口恢复情况。

1.2.2研究组患者行皮内缝合技术,常规伤口检查后明确伤口大小、面积、是否存在皮肤真皮损伤,创伤形态、创缘完整度、深度以及是否合并污染,是否具有深组织损伤。进行外科处理,清洁整齐的伤口常规消毒后直接性皮内缝合,伤口边缘入针后进行连续性皮内缝合,伤口边缘出针将两头丝线拉紧。如果合并额、唇肌肉断裂、神经损伤或者颌骨骨折等情况需联合耳鼻喉或者眼科联合处理,皮下缝合需使用0~6号的可吸收线进行内对内缝合,缓解减张,利于伤口复合。

1.3观察指标

干预效果:患者伤口痊愈,瘢痕小时,未发生不良反应判定为显效;缝合后患者伤口无好转并有瘢痕遗留判定为有效,患者伤口愈合但是存在部分瘢痕伤口未愈合或发生感染等不良反应,判定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患者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22.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测,(%)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x±s)检验, P<0.05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伤口深度:骨膜外23例,皮下10例,肌7例,受伤方式:挫裂伤30例,割裂伤10例。伤口深度:骨膜外22例,皮下12例,肌6例,受伤方式:挫裂伤31例,割裂伤9例。两组患者受伤后伤口长度、深度无明显差异,受伤方式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40

26(65.0%)

10(25.0%)

4(10.0%)

36(90.0%)

研究组

40

33(82.5%)

5(12.5%)

2(5.0%)

38(95.0%)

X2

/

4.892

P

/

0.000

2.2两组患者创口愈合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伤口愈合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 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对比(分,x±s

组别

例数

色泽

厚度

柔软度

血管分布

总评分

对照组

40

1.36±0.21

1.32±0.64

1.25±0.46

0.46±0.36

3.59±0.76

研究组

40

1.14±0.21

0.53±0.2

0.37±0.59

0.23±038

2.58±0.63

T

/

1.782

8.782

10.892

6.582

6.892

P

/

0.045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面部是人体首位,是人体气质及容貌的直接体现,是人体传递情感信息的主要部位[4]。急诊面部创伤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伤类型,随着经济发现,人们对于面部美观要求,临床急诊面部创伤患者对缝合后的修复效果有更高的要求[5]。与机体其他部位的创伤对比发现,面部创伤患者内在承担的心理变化及所受伤害更大[6]。以往的缝合方式很可能出现瘢痕组织,面部出现器官组织障碍或者畸形,患者需再次进行整形手术方可恢复自信,但是二次整形手术对患者的身心均会造成严重伤害[7]

长期临床研究发现[8-9],一种较好的缝合手段不仅能够缓解患者所承担痛苦,还能确保创口恢复效果,尽量减少术后瘢痕组织。研究数据显示,两组患者受伤后伤口长度、深度无明显差异,受伤方式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伤口愈合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发现皮内缝合技术对面部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能够有效提升伤口愈合效果,降低瘢痕遗留,尽可能保护受伤的面部组织,使用6~0吸收线能够进一步拉近创口之间的距离,保证创口之间的贴合度,确保切口恢复效果,减少瘢痕组织生成面积,更容易被患者接受[10]

综上所述,皮内缝合技术创伤小、提升患者恢复速度,患者面部恢复情况更为理想,改善患者伤口愈合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兆冬. 皮内缝合技术在急诊面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 西藏医药, 2019,17(3):178-179.

[2]李天津, 邱玉真. 整形美容缝合技术在急诊面部创伤中的应用[J]. 福建医药杂志, 2018, 40(06):74-76.

[3]罗振强, 颜向东, 钱光泽. 整形外科技术治疗面部软组织创伤效果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16(17):180-181.

[4]陈晓娟, 张琼, 李小峰. 急诊面部创伤患者美容缝合的应用分析[J]. 西南国防医药, 2018, 28(04):85-87.

[5]李天宇. 整形美容缝合技术在急诊面部外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医学美学美容, 2019, 028(005):64-65.

[6]Juseok Y , Hyung K K , Jung S Y , et al. Cosmetic outcomes of cesarean section scar; subcuticular suture versus intradermal buried suture[J]. Obstetrics & Gynecology Science, 2018, 61(1):79-.

[7]付荣刚, 陈博, 殷秀清,等. 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在急诊面部美容缝合术后的应用[J]. 中国美容医学, 2018, 27 (05):46-49.

[8]冯明. 整形外科缝合技术在修复颌面部急诊外伤中的体会[J]. 医学美学美容, 2019, 028(010):170,184.

[9]张琦. 微创美容技术修复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效果分析[J]. 中国基层医药, 2020, 27(03):309-312.

[10] Guang-Qiang Y , Dan H , Zi-Xi Z , et al.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Facial Trauma Cosmetic Suture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car after Oper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 2019,18(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