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育教育与幼儿园心理健康养成的直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5
/ 2

幼儿园体育教育与幼儿园心理健康养成的直观

二打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302

摘要:幼儿体育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养成具有直接意义和重要促进意义:直接意义体现在能够直接带来幼儿心理的健康、快速养成;重要促进意义指的是能够促进幼儿的心理、智力、情商、意志、体格等多个维度的养成,通常表现为立体性养成。无论是直接意义抑或是重要促进意义,都需要通过幼儿具体的外在表现而被我们所察觉。为此,本文就针对幼儿园体育教育与幼儿园心理健康养成的直观展开探析。

关键词:幼儿体育教育;心理健康;养成措施

导言:

幼儿作为“花蕾”,从年龄角度,其具有典型性的生理和心理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要在培养过程中加以注意和重视,更应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和利用,通过掌握其特殊性本质,有针对性地加以施教,才能从根本上催生幼儿心理的健康养成。在进行幼儿体育活动中,掌握好尺度是促使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安全线,通过设置好尺度,让幼儿在合乎规范性的前提下开展体育活动,是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1 幼儿体育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养成的尺度

1.1 形式和内容多样性的设置尺度

教育工作者应确保体育教育活动设置的多样性,以多样性内容、丰富的形式来带动幼儿的积极性,维护好其注意力的集中度,在热情性和积极性之间寻求可持续性。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不仅是为了增强幼儿的兴趣,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丰富幼儿对体育活动感性认知的积累,为能力的养成夯实基础。另外,幼儿教育机构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设置特色教学项目,拓展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规避体育活动形式、体育内容设置的单一性风险。

1.2 符合趣味性的设置尺度

设置兴趣幼儿体育项目,应注重兴趣培养而不是技能培养。换个角度,兴趣幼儿体育应当成为兴趣过程体育,可理解为幼儿所从事的趣味性体育,以实现幼儿感性认知为原则、以培养幼儿体育基础性经验为原则。兴趣幼儿体育从价值角度来讲,是为了追求幼儿体格的健康、智力的健康,兴趣体育或者说趣味性体育,本身就是个性和特征,只有循着个性和特征的施教,同时关注部分幼儿对体育不感兴趣的现象以及体质较弱幼儿的行为,方能让趣味延伸、让课程设置的价值得以实现。

1.3 符合适度教育引导的设置尺度

幼儿从事体育活动是自发的,在没有足够的经验支撑下,其无序的活动状态具有个性和特点,所以幼教在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密切关注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实时加以引导。幼儿所呈现的无序化,本质是进行感性认知的表象,是积累感性素材的过程,加之幼儿体育并不过分追求竞技和方法,所以幼儿教师的引导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切忌过分干扰,强行灌输,让幼儿自行认知“这是什么,为什么是”的最佳状态。

2 幼儿体育教育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直接作用分析

2.1 体现在心理健康中的意志力、责任感和规则感意识的增强

在计划生育大背景下,当前我国的家庭普遍只有一个孩子,在如此家庭环境下,孩子从出生就备受重视,随之而来就是可能被重视过度后的所谓家庭无序性溺爱。然而,通过加入幼儿体育教育,以上直观的些许问题得以解决,通过体育的竞技难度,让他们有了参与体育后培养的意志力;通过意志来克服困难,来实现体育活动的目标;通过协同性行为,和其他的幼儿一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团队责任感;通过遵守体育活动规则,让他们初尝规则约束下,实现目标的成就感。

2.2 体现在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

体育的精神实质就是竞技,竞技本身通过胜负来展现价值,因此体育活动的危险性也是与生俱来的。幼儿通过不断地接触和实践体育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中、挫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习得了如何保护自身的感性认识,在过后的活动中,使感性认识不断得以升华,让其终生得益。这种保护意识或者说自我防护意识是后天习得,也是人最为宝贵的自我防护能力,自我防护能力从另外一个侧面展示了幼儿心智的成熟,是心理健康养成的一个重要指标。

2.3 体现在协同能力的增强

幼儿体育排除单一的练习性活动,大部分需要幼儿之间的合作。通过与其他幼儿的协同行为,在缺乏经验的无序状态下,为达成目标,如何实现人生第一次合作成果,过程是未知的、艰难的,这种未知过程,锻炼了幼儿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意志力,丰富了他们为数不多的人际交往经验,对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品质有建设性作用。此外,通过协同行为还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对自我的认同感和肯定性评价,这是一系列深藏的心理暗示,意义重大。

3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了幼儿体育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养成的尺度与养成直接作用,下面笔者提出几点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 善用情境法,强化心理体验

幼儿形象思维比较发达,通常对感性事物的兴趣更浓厚。幼儿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法”,通过创设体育活动情境,调动幼儿积极的心理情绪,消除体育活动的枯燥乏味,使幼儿在情境作用下获得丰富的心理体验。如传统活动“老鹰捉小鸡”中,在实施活动前,教师可引导幼儿在家长的配合下,根据自己参与的角色亲自动手制作活动道具,选择活动背景音乐。在活动中,幼儿佩戴自己制作的道具,听着自主选择的音乐,不仅兴趣浓厚,也为幼儿的活动创设了情境,使幼儿以积极的情绪投入活动,积极参与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学会合作,动手实践,克服心理上存在的种种不适感与心理障碍,从而在体育活动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2 借用演练法,培养意志品质

幼儿园教师要借用演练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演练,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但单纯的演练缺乏趣味性,枯燥单一,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故事、视频、示范、比赛等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演练的积极性,使单调的演练操作变得有趣起来,促进幼儿意志品质的发展。如“两人三足”体育游戏,该游戏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下肢力量发展,提升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要达到此目的,需要反复的演练。在师生进行体育活动时,我们可采用游戏的形式,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体育活动也可设定为“闯关”的形式,变单调的训练为有趣的闯关:第一关,小伙伴自由分成两组,看哪组走得快;第二关,加大难度,从低到高放置平衡凳,让幼儿一只脚在上、一只脚在下走过平衡凳;第三关,全部放置轮胎,每组投放八个轮胎,一只脚在轮胎里面,一只脚在轮胎外面走过去;第四关,要求幼儿协商好,一只脚在轮胎里面,一只脚在轮胎外面,一起跳过轮胎。由于采用闯关的演练方法,幼儿的积极性与集体荣誉感被激发出来,能够克服闯关演练中的种种心理障碍,释放潜能,全面促进幼儿心理品质的发展,于无痕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3 巧用设难法,锤炼心理品质

幼儿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经历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只有经过反复的失败与成功体验,才能有效增强幼儿的心理品质,不断趋向成熟,变得坚强起来,学会自我调适、自我矫正,具有抗挫折能力。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在体育游戏中有意识地“制造苦难”,巧用设难法,对幼儿心理进行有效锤炼。如“走大鞋”活动,不少幼儿对成人的生活比较感兴趣,也有穿爸爸妈妈的大鞋踢踏踢踏的经历,为此教师可设计此体育活动,发展幼儿平衡能力及互相协作的精神。为了增强体育活动难度,教师还可优化此活动,故意设难,让幼儿尝试两人、三人合作平移走“大鞋”,不断提升体育活动的难度,交流活动感受,从而使幼儿的心理品质得到较好的锤炼,磨炼意志品质,促进幼儿协作意识的发展。

4 结论

总之,幼儿园教师要基于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视角,加强实践探索,合理运用情境法、演练法、设难法等,同时幼儿所处的特殊生理、心理阶段,客观充分地看待体育教育对幼儿心理成长的有利作用。从幼儿教育实效性分析来看,幼儿体育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符合性培养具有重要手段价值,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他们打造一片晴空,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龙素华.幼儿园大班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J].2018;

[2]冯晓丽.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2016;

[3]游丹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探析[J].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