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农村 婚嫁文化礼仪传承与 演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8
/ 4

浅析中国农村 婚嫁文化礼仪传承与 演变

周春江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镇良古小学 537127

【内容摘要】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婚礼是儒教婚礼、印度教婚礼、基督教婚礼,即三大文明圈的婚礼。在大部分的地方通常会有不一样的婚嫁习俗。在我们这,有关婚嫁习俗的礼节有很多,从相亲到结婚的环节,其中的过程繁琐且复杂。据村里老人说,在很久以前就一直在经历这种习俗文化,祖辈父辈,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这些习俗对人们影响久远,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或增或减,但却不会消失。我们农村的婚嫁习俗有着地方色彩,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具有象征意义。婚嫁习俗的过程很重要,它对婚后的家庭关系、夫妻生活及香火延续产生影响。婚嫁习俗依据礼记中的六礼,随着变化又有其独特之处。可能有一些会被认为落后或封建,但它能够延续至今,都是有它存在的意义。当然,婚嫁习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一方水土,一方情怀。

【关键词】婚嫁习俗;过程繁琐;时代演变

结婚,是人生之大事,也是男女感情的升华。由于婚姻与家庭和睦、血脉承继、社会安定等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有关婚姻的仪礼、风俗也就特别繁多。婚姻仪礼不仅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风俗习惯,而且也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门学问,它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也同婚姻史和家族史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俗风情园中的奇葩,从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近年来,婚礼形式更趋于多样化,表现出中国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的进步。婚姻,是人生中的转折点,从爱情过渡到亲情的结果,影响着未来的生活。它关系着家庭的和美,家族的和睦与人生的完美。在我们村,从开始着手准备一场婚宴到真正的结为夫妻,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特色习俗和禁忌,都表达了人们向往幸福的生活和美满婚姻。尽管年轻人较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婚礼,但是在传统婚嫁中,还有很多被流传下来的婚嫁习俗,并且完好地保存下来,形成了特色的婚嫁习俗文化。人们世代相传的礼俗,根深蒂固的扎根在心里,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情感。

一、婚嫁习俗的概述

(一)婚嫁习俗的起源

婚嫁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域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各种婚嫁习俗。它是人们适应自然,社会的必然结果。由于一切在改变,婚嫁礼仪和习俗也会不断发生改变。为确保婚姻的稳定和有效,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由开始的乱婚逐步走向今天的一夫一妻制度。另外,还有一些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独身,同性恋等形式。

婚是结婚,嫁是嫁娶,顾名思义就是结婚,嫁娶的意思。婚嫁习俗就是结婚嫁娶过程当中的婚姻礼俗,人们习以为常,代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文化习俗。对于婚嫁习俗的起源和由来,在民间有很多种传说,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的古代,有人认为是女娲开始的,也有人认为是伏羲创始的,还有人说是月老发明的……等。其实都不是,那些都是跟小孩子讲故事的题材,至于精确的到什么时候也无从考证。根据书上的记载,从殷墟中发现的甲骨文、铸在清铜器上的金文以及其他文物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商朝,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已经确立,奴隶主贵族在一夫一妻制原则下,已经有了妻嫔妾妃的区别。[1]由此可知,在当时就已经开始有了婚姻制,通过两个青年男女结为夫妻,在此过程中,婚姻习俗也伴随着产生。古代结婚之时,除了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要经过礼记中的六道程序。在《仪礼·士婚礼》中有记载,包括以下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些都包含了婚嫁习俗的内容,纳采到亲迎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温馨的画面,两个陌生男女经过层层礼俗最后结为夫妻。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有记载,让后代子孙有了模板,就这么一直延续至今。

结婚,是我们人们维持关系的纽扣,更是我们恒之以久不变的亲情的桥梁。所以,婚嫁习俗生生不息,延绵不断。

(二)婚嫁习俗的内涵

我国是传统文化大国,对于婚嫁,人们都有一种传统思想,有点封建迷信。婚嫁习俗亦是如此,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习俗习惯,也是父母亲对孩子的一种爱。虽然过程有些繁琐,但无一不体现出父母想要孩子幸福的观点。结婚是人的终身大事,婚礼是青年男女步入家庭的第一步,也是必经之路。而好的婚姻礼俗会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同时也是对新人的美好祝愿,预祝家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婚嫁习俗也反映出一个家庭的状况,一般来说,大家族里的习俗会更多,需要注意到的细节只会比别人多而不会少。进而体现出一个家庭的生活状态,亲人之间是否和睦,是否有矛盾和冲突。古代的婚姻那就是全凭父母做主,青年男女是没有选择权的,如果家族庞大,那么不仅要听取父母的意见,也要注重门当户对,男才女貌,双方家庭的经济相当。现在的人们有自己的选择权,对于婚姻有个人想法,追求婚姻自由和恋爱自由。婚嫁习俗的纳采就体现了这些,如果双方家庭父母表现出不欢喜,那么第一步之后就无法执行,问名到亲迎更无需进行。婚嫁习俗表达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夫妻之间相守到白头的情感,也是一种见证他们爱情的结果。

二、婚嫁习俗的形式

(一)婚前习俗

1.相亲(相体)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青年男女到了一定的阶段和年龄,就会有人来说媒,最后由媒人促合,男女双方家长见面,互相了解,以此达到相亲的目的。根据宋代吴自牧《梦梁录》的记载:“然后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2]古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婚姻大事要听取父母的安排,最后由媒人上门去说亲。父母掌握着子女的婚姻主动权,子女没有选择的权利,一切全凭父母做主。现在有些地方仍然存在这些父母掌权的现象,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已经不普遍了。

根据村中老人所说,婚嫁习俗之相亲,其实我们那边的话不叫相亲,叫相体。虽然叫法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据书上记载,媒妁,《辞源》释为“婚姻介绍人”。《说文解字》上说:“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3]往往这些相亲(体),都是由一些特定人士来进行的。我们村里有一种人叫媒代婆(女性),也有媒代公(男性),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媒婆。他们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为青年男女介绍对象。如果村里有人到了婚嫁的年龄而没有对象,那么你的父母就会找上媒婆,然后让她们帮忙物色一些适合的对象。媒婆就会根据男方或女方所提供的条件来寻找,一般情况下都会先排除掉寡妇和残疾人,除非特殊情况。同姓也不能成亲,近亲也不能结婚。

首先由媒婆去女方或男方家里说明来意,如果双方有此意向,那么媒婆就会介绍双方家庭的状况,把对方想知道的都会一一回答。媒婆传达完两边意思,就会牵头让男女双方见面,通过第一次见面让她们互相了解,加深印象。此次见面之后,如果双方没有好感或更深一步的话,那么整个相亲到此结束,没有下文。这时,不管成败,男方都要给一个红包媒婆,作为答谢。如果男女双方有好感,那么媒婆就会再次约定时间,带女方带男方的家里去,看看对方的父母和家庭情况。这个见面其实是双方家庭进一步了解,男方看儿媳,女方看女婿,如果此次双方都觉得符合条件,这个婚事基本算是有眉目了,剩下就步入正轨,可以谈婚论嫁。当然也不能少了媒婆的好处,男女双方除了给红包还会给吃的东西,作为答谢。

2.提亲

经过一系列的相亲之后,男女双方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此时一般都是落花有情,流水有意,所谓郎有情妾有意。媒婆就会带男方到女方家里去提亲,男方不能两手空空如也,要买鸡鸭鱼肉等蔬菜,还要有各种应季的水果。因为要跟女方的亲人吃一顿饭,是由男方买的菜,根据女方的家庭情况所决定,一般只会多,不会少。太少的话,女方那边的人会觉得你小气,吝啬,怎么敢放心把女儿嫁过去;多的话,效果就会相反,她们会认为男方比较大气,富有,给女方留下好的印象,自然就不会阻碍婚事。当然,其中还要发挥媒婆伶牙俐齿的作用,在双方中调节,不会让气氛僵硬,尽心尽力为男方说好话(有时候会夸大其词),极力促进此次婚姻。由媒婆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以用于日后的算卦。女方会把生成八字写在一张红纸正面,交给男方,然后由男方请算命先生占卦,配八字是否相冲。

3.择日子

择有挑选,选择的意思,择日子顾名思义就是要挑选一个好的良时吉日。古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分,办大事讲究的东西很多,顾虑的也广泛。据汉代班固的《白虎通议》卷四《嫁娶篇》记载:“嫁娶必以婚者,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古人认为,男为阳,女为阴,男女婚配意味着阴阳结合。春天是天地交泰,万物始生的时节,也是男女婚嫁的好时期,所以仲春二月结婚被认为是顺应天时的吉利之事。[4]

据老人说,农村对于婚嫁一直都很看重,特别是在选择日子的时候,一定要经过算命先生占卜才可以安心。所以当男方拿到女方的生辰八字(姓名、生日、年龄、住址),就会由父母去找较年老的算命先生占卜,家中父老比较相信算命先生的说辞。算卦先生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拿在一起占卜,选择良辰和吉日,从命格和面相,推算的结果也要与男女双方的八字,属相相合。男方会依据算命先生的占卜,如果算出两人八字相冲,八字不合,那么婚事就不会再继续了。如果算命先生占卜出命格相合,男方会根据给出的信息,选择黄道吉日。在选择婚期的时候,不但要看占卜的结果,还要结合男女双方家庭的情况。如果有一方在一年中,有亲人结婚或者白事,那么婚期就要延期,因为村中的习俗规定,一家人一年内不能有两次婚事。男方会告诉女方选定的日期,如果对方没有意见,那么婚期确定,可以开始准备婚姻要事了。

(二)结婚习俗

结婚是古代所说的“亲迎”,也是六礼中的最后一道程序。在中国农村,结婚这一天是最隆重,最繁琐的,因为婚嫁习俗的要求,需要注意的东西很多。但是又因为男女有别,同一条村,甚至一个家庭,男女之间的婚嫁习俗也是不一样的。下面先说村里的男方。如果是男方的话,需要在家中准备好一切形式,需要招待好客人,做好迎接新娘的准备,不能错过良辰吉日。新郎去接新娘时,身边有伴郎陪着,一般是3~5个人,与新娘的伴娘人数要一致。相加起来是整数,代表好事成双,单数不吉利,形单影只。村中习俗要求,新郎在接新娘进家门的时候,要跨火盆,代表烧掉一切的不吉利和晦气,方才进门。在这过程中,新郎的伯伯不能看见新娘,需要回避,直到新娘进了门才可以。说是为了避免日后跟新娘产生矛盾,减少争吵和矛盾冲突的发生,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生活。新娘到了新郎家之后,要换下新娘裙,穿上旗袍,才去招呼客人。吃过饭后,新郎跟新娘要给家中的父辈和已经结婚的亲人敬茶,每个长辈一杯茶。同时,长辈要给一个红包或者现金,放在托盘上,这时新郎和新娘就会拿一条毛巾递给她们,是红色带有喜字图案的毛巾。这是代表长辈对于新人的祝福,希望她们好好的;同时也是新人对长辈的尊敬和敬爱。

村中女孩结婚的习俗也有很多,特别是出嫁这一天,穿上婚纱的女人是最美丽的,所以服装也很重要。婚嫁习俗规定新娘在结婚的头天晚上,要用木叶水(成分:艾草,桂叶,柏芝,香草,石榴叶混合在一起)洗澡,洗了木叶水后新娘不能出门,没有洗木叶水前可以随意走动。代表洗去一身晦气和霉运,干干净净,等待明天成为新娘,今晚也不能跟新郎见面。在正式结婚这一天,新娘由兄弟姐妹的陪伴下早早的出发去化妆,要在客人的到来前回到家中闺房,等待新郎的迎亲。这期间,新娘也是不能出门,客人可以到房间看新娘和聊天。新娘在出门前要在娘家吃一餐饭,家人会端饭到房间,并且要跟弟弟一起吃。但是不能吃完一碗饭,要留下一半放进米缸,还要放一点在床头床尾,代表弟弟未来的日子里有余有剩,不会吃光花光,姐姐回来不会没有饭吃。新娘在出门的时候,父母要回避,不能看见新娘,代表着大家会舍不得。而且新娘要穿着哥哥或弟弟的托鞋出门,走到看不见家的地方才换下,再让人拿回去。表示亲人相送,以后还会回来。这时婶婶会向新娘泼水,从雨伞上泼下,表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新娘会拿手绢掩面哭泣,家人会陪着落泪,代表喜极而泣,舍不得女儿,新娘代表念家,舍不得亲人,贤妻良母的表现。由一个陪嫁娘帮忙拿裙摆,弟弟撑伞,直到上了新郎车。表示新娘结婚这一天是最大的,不能见天。

(三)婚后习俗

按婚嫁习俗规定,在新娘出嫁三天后要回娘家,称为回门。这是代表新娘不忘家,不忘本,挂念亲人。新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回去的,一般是在中午前回去,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否则不吉利。这时不能两手空空回去,要带礼品,一般是带发糕,礼饼,手头果,粽子,还有水果,饼干瓜子,鸡鸭鱼肉蔬菜等。新郎要给新娘的父母姐妹买衣服,讨她们的欢心,给丈母娘留一个好的印象,方便日后的来往和交流。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新郎还要给红包娘家人,红包的大小根据关系亲疏,年老辈分而现应减少或增加。在此期间还要去左邻右舍走关系,送上水果饼干等,并且聊聊婚后的生活和婆家的关系。新娘新郎不能在娘家住下,一般都是上午来,下午回婆家。不然婆家人会觉得你嫌弃家里,三天就住不下去,不利于婆媳关系。新娘回婆家时,娘家会把带来的东西拿走一半,留下一半,代表有余有剩。把一整只煮熟的鸡带回去,用来祭拜祖宗,并且会给两只活鸡仔带回去,一公一母。到了婆家不能杀掉,要好好养着,用来繁殖,象征以后子孙后代繁荣富强,代代相传。

三、婚嫁习俗的时代演变

(一)礼品演变

婚嫁的礼品不仅仅是一种物品,更是一个身份地位的象征。礼品的高贵和多少,是随着家庭经济条件所决定,评估一个人嫁的好不好,看看礼品就知道。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实力的提升,婚嫁习俗也跟随着潮流发生了变化。首先发生改变的是礼品,追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七十年代,聘礼或嫁妆只有老三样,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如果有这些东西则被称为体面,有钱人,一般家庭是没有的。八十年代,又有了一些进步,婚嫁的聘礼或嫁妆进化到了电视机,摩托车,挂钟。九十年代,婚嫁的聘礼或嫁妆变化更快,更大,直接是冰箱,液晶,洗衣机。二十一世纪,人们的追求越来越高,聘礼或嫁妆从老三样变成新三样,房子,汽车,金钱。这些变化无一不证明着时代在进步,人们有了新的追求。婚嫁习俗的嫁妆和聘礼的变化是必然的,随着潮流的发展,不可阻挡。从另一方面,也表示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二)择偶方式演变

据老人说,以前村里的人结婚是没有自由的,不管男女。他们没有过多的选择,全凭父母作主,直到完婚。当时村里也是讲究“门当户对”的,老一辈的人认为,只有家境相仿,才懂得自家辛苦,所谓农村的男娃不娶城市的姑娘。个儿高,体型大的女子成为众人眼中的香勃勃,较熟悉或交好的父母会在怀孕期间直接定下亲事,指腹为婚。由最初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如今的婚姻自由。人们受外界的影响,不断认识新事物,接受新思想。人们对于婚嫁习俗也有了新的见解和认识,现在的年轻人择偶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再局限一格。在村里,以前都是通过朋友的介绍来认识,或者由媒婆介绍相亲来认识,不会有第三种渠道,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合礼仪的。时代在改变,现在的人除了以上两种方式,还会通过网络和一些交际场所来认识,甚至参加电视节目“非诚勿扰”等。现在的青年男女有新的婚姻观,他们倡导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礼,追求刺激的生活。

结语

人生之大事,礼仪之俗规,婚嫁习俗有多重意义,代表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家庭的和睦,子孙后代的延续,同时结婚也是组成家庭关系的第一步。中国大多地方的婚嫁习俗通过相亲、提亲、择日子、结婚、回门等环节体现出来的,以结婚为主,这个过程要求甚多,进而变得繁琐复杂。随着婚姻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旧时的婚嫁习俗受到冲击和挑战,有一些婚俗会被改变,可能增加,可能减少,但却不会消失。婚嫁习俗的存在,是人们对家庭的责任感,是对祖先的敬仰,对未来的期盼,对生活的向往。由于现在的青年男女有新的婚姻观,他们倡导自由恋爱,反对父母包办婚礼,追求婚姻自由。父母也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不再约束子女的自由,在婚姻上让她们自主选择,遵从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婚嫁习俗随着时代在演化,不管是礼品还是择偶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每个地方的民俗,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每个地方的婚嫁习俗有着当地的特色,它反映了其生活方式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婚嫁习俗礼仪不断变化和更新,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时代的进步。

[注释]

[1] 王俊.《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36.

[2] 编著丛书编委会编撰.《中国婚俗文化》.外文出版社第,2014:66.

[3] 王俊.《中国古代婚姻》.商业出版社,2015:148.

[4] 丛书编委会编撰.《中国婚俗文化》.外文出版社,2014:76.

[参考文献]

[1] 王俊.《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2] 张延兴等.《中华民俗一本全》.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

[3] 王辉.《中国古代民俗》.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4] 编著丛书编委会编撰.《中国婚俗文化》.外文出版社,2014.

[5] 徐仁、杨增强.《中华传统文化习俗婚嫁手册》.金盾出版社,2016.

[6] 鸿宇.《中国民俗文化婚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