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再创造课堂”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8
/ 2

小学数学“再创造课堂”初探

班玉荣

广西省百色市田林县乐里镇风洞小学 广西 百色 533000

   摘 要:“再创造课堂”指的是任课教师不应将数学看作是现成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主要是适当启发与引导反思的作用,这样一来,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学生的创造活动就会逐步演变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师通过合理创设情境,加强实践探索,重视对话交流,使学生通过反思得以提升,最终达到“再创造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再创造课堂;探索

  “再创造课堂”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注重实践性,应在现实中对数学产生新的认知,注重数学实践,提升对数学的感受,进而实现在做中创造。第二,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再创造课堂”让学生亲自进行探究,进而达到认知与建构数学的作用。

   一、合理创设情境,注意引入问题的巧妙性

   数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认知状况,还要有和新知内容关系密切的数学信息,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加以呈现,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提出数学问题,为实现新知的再创造奠定基础。

   要创设教学情境,需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搭建新知学习的桥梁,科学利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矛盾性,进而巧妙地引出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针对一些现实生活的事实与信息引出问题;还可以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问题设置在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地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其探究欲望。比如,在教学“简单的周期”时,教师可以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合理创设情境:小飞鹿体育节即将来临,学校想要在校园内插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彩旗。现在想请大家帮忙进行插旗方案的设计,并利用平板电脑将彩旗进行拖、拉、排设计。在完成探索工作后,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这时新的问题便会产生:在众多设计中,哪些设计比较美?它们都有什么共同之处?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后,就会发现,存在排列规律的设计都存在美感,这时就可以引出美的设计排列規律:一组几面彩旗如果重复出现相同的排列,那么这种现象就是周期现象。学生在观察各种设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从中探索发现规律,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带有周期规律的数学模型。

   二、加强实践探索,达成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去“做”。当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时,教师应营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气氛。另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鼓励,让他们敢于质疑问难,分析思维受阻成因,学会另辟蹊径,找寻难题的解决办法,注重学生潜能的挖掘,使学生既是主动学习的探究者,也是知识的建构者。

   如讲“简单的周期”,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探究“第11面和第21面旗的颜色”,与小组成员交流,然后让组长在不同的方法中做出选择,并让组员通过平板进行拍照上传。在该环节,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恰当的反复,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热情,还能够有效展示各组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够从个性化角度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三、注重对话交流,深化创造

   实践探索结束,学生所进行的展示汇报,不仅是分享初步学习成果,还伴随着师生和生生间的对话和交流,也是对再创造的一次深入探讨。如果能够做到合理使用,既能够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内在本质,提升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走向高潮。

   如教学“加法运算律”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28+17=17+28和17+23=23+17算式,对比这两个等式两边的异同,继而让学生进行模仿举例,写出同类等式在同桌间进行交流。在学生进行汇报后,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并和学生一同计算验证,然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除了可以采取计算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了很多方法,如某些小的数字计算,可以用圆片进行摆一摆,如果数目较大,也可以通过线段图进行辅助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圆片图和线段图,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如果两个加数不变,那么它们合起来的整体也不会变。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深化。

   四、再创拓展,反思提升

   数学创造的关键在于反思性的思维。教师应当注重激发学生反思性思维,关注教材资源和知识内涵的挖掘及新旧知识的链接,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练习,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依托对比和观察,并在讨论交流中进行思辨,从而达到知识的转化和能力的提升。

   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学生掌握了数对表示平面位置的方法,然后尝试着使用数对知识来表示本班同学位置。教师设问:现在我们已经学习过如何使用数对表示平面位置,那有谁可以创造一个数对,然后让教师报出,看能够站出来几个人。在经过多重辩论和对话后可以发现:如果a=1,即表示数对(1,1);a=2,即表示(2,2)……这样学生就能理解(a,a)表示班级某一斜行的同学。在这种理解下,就能获得全班同学位置的数对(a,b)。

   数学“再创造课堂”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课堂学习形式,内容上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能够探索和创造广阔的空间,课业负担较轻,学生的学习意愿很强,学习积极性也很足。

  参考文献:

  [1]丁杨华.在“再创造”中培育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J].江苏教育研究,2018(28).

  [2]王锡梅.数学课堂——学生创新能力成长的摇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