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刺火针配合闪罐、着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张燕茹,雷鸣,刘雪艳,高瑜 李志明△
摘要 目的:观察烙刺火针配合闪罐、着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共观察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系统治疗(抗病毒+营养神经),实验组在系统治疗基础上配合烙刺火针、闪罐、着罐。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止疱、结痂、疼痛等的变化指标。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76.67%,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水疱开始干涸时间和开始结痂时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月后随访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发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疗法(烙刺火针配合闪罐、着罐)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疗效肯定,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缩短止疱时间和开始结痂时间。
关键词:带状疱疹急性期;烙刺火针;拔罐;临床研究
Efficacy Observ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by Heat needle and Cupping Therapy
Zhang Yanru, Lei Ming, Liu Xueyan, GAO Yu, Li Zhiming△
(Yinchu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Yinchuan 7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icacy of heat needle and cupping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30) and control group (30).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ystem treatment (antiviral and trophic nerv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system treatment heat needle and cupping therapy; To observe and record the changes in blister dry time , scab over time and pain of the 2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00%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was 76.67%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VAS score in experimental group groups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0.05). The time of blister dry and scab over in experimental groups were obviously shor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rate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fter one month was 20.00%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was 33.33%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Heat needle and cupping therapy had good therapeutic efficacy for herpes zoster, could obviously relieve the pain, and reduce the time of blister dry and scab over.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虽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但其引起的神经痛持续困扰着医生和患者,神经痛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后,其在相应神经元中持久潜伏,在多种诱因的综合作用下被激活,从而侵犯相应神经节发生坏死而产生
[1]。临床症状是簇集性水疱、疼痛为主要特征,表现是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目前临床治疗HZ急性发作期的中、西药物较多,临床疗效也较被广大临床医生所认可,目前配合中医特色疗法的护理方案对于改善HZ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更加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采用中医传统护理疗法烙刺火针配合闪罐、着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临床效果可观,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在银川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患者,共观察60例。将患者按就诊顺序编码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疼痛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 例数(n) | 性别 | 年龄(岁)(X±S) | 病程(天)(X±S) | VAS(X±S) | |
男 | 女 | |||||
治疗组 | 30 | 18 | 12 | 51.50±4.76 | 4.10±0.80 | 7.40±1.00 |
对照组 | 30 | 16 | 14 | 51.67±5.33 | 4.20±0.71 | 7.13±0.94 |
2=0.271 | t=-0.128 | t=-0.510 | t=1.064 | |||
p | 0.795 | 0.899 | 0.612 | 0.292 |
1.2 诊断标准
参照《皮肤性病学》[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医外科学》[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定如下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皮损单侧排列呈带状分布,可见米粒至绿豆大小的水疱,簇状聚集,疱壁多数紧张,少数松驰,基底浸润色红,重者可见血性或脓性疱疹;自觉疼痛剧烈,影响日常工作及夜间睡眠;出疹前可有皮肤烧灼感,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周身不适感。
1.2.1中医肝经湿热证标准
皮疹色红,疱壁多数紧张,少数松驰,伴有烧灼刺痛之感,多有口苦咽干,易心烦易怒,便干溲赤,发疹部位以胸胁和头面为多,舌质红,苔黄亦或黄腻,脉弦数。
1.3纳入标准
1.3.1患者年龄均≥18岁;
1.3.2符合HZ的中西医诊断标准;
1.3.3病程≥5天。
1.4排除标准
1.4.1对试验药物过敏的患者;
1.4.2合并有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精神疾病患者,不宜选用试验药物者;
1.4.3妊娠、准备妊娠或是哺乳期的女性。
1.5 治疗方法及疗程
实验组:给以系统治疗(以更昔洛韦300mg静滴+维生素B12 0.5mg肌注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配合中医外治护理(烙刺火针配合闪罐、着罐)综合疗法。方法为:先行在皮疹和水疱处使用烙刺火针点刺2-5次,再使用火罐在皮疹处及周围进行闪罐和着罐,其中留罐时间不得超过5min。1次/日。
对照组::给以系统治疗(以更昔洛韦300mg静滴+维生素B12 0.5mg肌注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
治疗疗程:5天/1疗程,共两个疗程。
1.6观察指标
1.6.1临床症状观察指标
对治疗前后及过程中水疱开始干涸、开始结痂时间进行详细观察并记录;
1.6.2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对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1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详细观察并记录;
1.6.3不良反应观察
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症状、时间进行详细观察并记录。
1.7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进行评定,见表2。
表2 疗效评定标准细则
疗效 | 标准(疼痛程度) | 指数 |
临床疮愈 | 基本消失或消失 | ≥95% |
显效 | 明显改善 | ≥70% |
有效 | 好转 | ≥30%,<70% |
无效 | 无明显改善 | <30% |
其中:疗效指数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与治疗前积分的比值;总有效率为(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与总例数的比值。
1.8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资料和数据输入数据库,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检验结果以 ±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 例数 | 疗效 | 总有效率(%) |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
实验组 | 30 | 4 | 14 | 9 | 3 | 90.00 |
对照组 | 30 | 0 | 11 | 12 | 7 | 76.67 |
χ2 | 6.133 | |||||
p | 0.013 |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组别 | 例数(n) | VAS评分 | t | p | |
实验组 | 治疗前 | 30 | 7.40±1.00 | 12.035 | 0.000 |
治疗后 | 2.60±1.94 | ||||
对照组 | 治疗前 | 30 | 7.13±0.94 | 10.440 | 0.000 |
治疗后 | 3.27±1.80 |
注: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比较,t=-1.380,p=0.173>0.05,无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水疱开始干涸时间、开始结痂时间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水疱开始干涸、开始结痂所需时间比较
组别 | 例数(n) | 水疱开始干涸所需时间(天) | 开始结痂所需时间(天) |
治疗组 | 30 | 1.97±0.67 | 2.97±0.67 |
对照组 | 30 | 3.93±0.74 | 5.13±0.68 |
t | -10.803 | -12.430 | |
p | 0.000 | 0.000 |
2.4两组患者1月后随访发展为后遗神经痛比较,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发率的比较
组别 | 例数 | 随访结果 | 病发率(%) | |||
痊愈 | 后遗神经痛 | |||||
实验组 | 30 | 24 | 6 | 20.00 | ||
对照组 | 30 | 20 | 10 | 33.33 | ||
χ2 | 4.157 | |||||
P | 0.030 |
3.讨论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皮肤科的常见病,相当于中医学的蛇串疮、缠腰火丹等。HZ急性期疼痛较明显,自愈时间约为2-4周左右。若是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是延误病情,可发生较严重的后遗神经痛,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据统计约有50%会发生后遗神经痛[6]。西医对于HZ急性期的治疗原则为抗病毒、营养神经、缓解疼痛、防止后遗神经痛为主,而中医学则认为本病多为因肝气郁滞,日久郁而化火,可致使肝火旺盛,脾虚湿阻,外发于肌肤,“不通”或“不荣”则出现疼痛,治疗上以疏肝解郁、行气化瘀为治则[4]。病人遭受疼痛的折磨苦不堪言,可导致情绪低落,且生活质量随之降低,如何在带状疱疹急性期有效地控制病情、缓解患者疼痛、防止后遗神经痛是医护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
我科多采用烙刺火针配合闪罐、着罐综合外治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烙刺火针主要是以针灸针灼烙浅表病变部位为要点,古代称为“燔针”,而HZ急性期多以肝胆湿热为主,故烙刺火针取气得热则行,湿得热则散,郁得火乃发之义。因烙火针性热,善于温而通行,不仅可针刺组织以使经络之气得以激发,同时可放血散瘀,针后进行闪罐、着罐,是按照《内经》“宛陈则除之”的思想。火罐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烙刺火针散热散瘀之效,且在皮疹之上以及周围先行闪罐,后行着罐,可有效排除瘀阻于经络、肌腠的湿热瘀之邪,较单使用烙刺火针或单使用火罐后排邪更为彻底,二者结合起到了祛瘀生新之功效,使血脉畅通而疼痛自止。烙火针与拔罐二法共同使用相得益彰,起到了协同作用。据临床研究报道[7-8],烙刺火针点刺能使局部组织水肿、充血迅速消除或改善,从而使受损部位的组织和神经得以重新修复。烙刺火针以高温的特点直达病灶,将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内组织灼至炭化,组织的粘连得到有效的疏通和松解。闪罐在皮损之上和周围的肌肤迅速闪过,可使肌肤表面适应罐力,后着罐使用热力排除罐内的空气。温热的作用能使血管扩张,增强新陈代谢,使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得以改善,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以增强局部抵抗力[9-10]。烙刺火针配合闪罐、着罐, 起到了机械性刺激和温热两重治疗作用,一者可消除皮下之瘀血,二者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三者血液循环可加修复病损组织和吸收多种病理代谢产物。两种疗法相辅相成,更有利于皮损的康复。
本研究显示: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76.67%,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配合中医特色护理疗法(烙刺火针配合闪罐、着罐)治疗HZ急性期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疗程较短,虽在疼痛程度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水疱开始干涸时间和开始结痂时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组在水疱干涸和开始结痂的时效性趋势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患者1月后随访PHN的病发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组PHN病发率低于对照组。
本研究采用的中医特色护理疗法方法简便易行,患者的依从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由于时间有限和样本偏少,可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样本量和增加疗程,对研究资料的收集更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江苏:江苏科技出版社,2010,302.
[2]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5-6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8-9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Z].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第三版),150-152.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9-302.
[6] 赵辨,张振楷,倪容之,等.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第3版:1186-1189.
[7] 陈寿元,段建红.火针加拔罐法联合伐昔洛韦片治疗急性带状疱疹116例临床观察[J].社区中医药,2017,33 (33) :103-104.
[8] 陈敏.局部药物注射联合放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31 (11) :1126-1127.
[9] 张九菊,邓乃哲.梅花针叩刺配合拔罐在带状疱疹护理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00) :291-292.
[10] 吴峻,沈蓉蓉.烙火针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 1): 31.
通讯作者简介:李志明( 1969.05)男,汉族,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主任医师 专业:中医内科 现任银川市中医医院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