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上海 200438
摘要: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与地理核心素养相联系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指引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学会行动,通过该教学模式有利于达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本文在PBL教学模式的指导下,以中图版《产业结构调整》一课为例进行了应用与实践,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并提高地理学习与应用的获得感。
关键词:高中地理;PBL教学模式;地理核心素养;产业结构调整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基于问题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教学模式。[1] 首先PBL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来源于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真实的问题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积极性;其次教师或者学生可以根据真实的核心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者有层次的小任务,并依据学习需要由教师或者学生提供相应的图片、文字、表格等材料;最后以材料为支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这个真实的核心问题,同时可以构建出解决此类真实问题的思维框架[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取向即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采取具体教学策略,通过整合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选择恰当的地理学习方式,注重学科方法,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学习过程,创造性地实施地理教学。[3]所以将PBL教学模式与地理核心素养相联系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指引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学会行动,通过该教学模式达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4]。
笔者以中图版拓展教材专题11“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新授课为例,在PBL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实践与思考。
一、PBL教学模式与地理核心素养相联系的教学实践
1.分析教材,提出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是区域开发的主要内容。从区域开发的原则来看,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区域开发的时间尺度来看,在区域开发初期阶段是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在中后期阶段会随之产生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关注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上海“智造”转型升级是上海市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关乎上海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从小生活在上海的同学们也对自己所在的城市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关注,同时作为高中生也有能力与有想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城市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所以本节课首先以视频《上海制造——全球之智,中国品质》为课前先导,以问题“说起上海制造大家可以想到哪些产品?”为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以纺织业为例引导学生感受到曾经上海纺织的盛景与现在上海纺织盛况的不同之处,凸显从上海制造到上海“智造”,激起学生探究这一转变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从上海制造转为上海“智造”?
2.立足问题,创设任务
在教师的支持下围绕并完成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转变所设置的三个具有思维梯度的任务。通过任务一:昨日辉煌的上海制造业,结合老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上海纺织业为何兴起而又衰落?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开发需要从哪些角度入手,明确区域开发思维框架搭建的第一步。依托任务二:今日上海制造向“智造”转型,通过分析问题“为什么能向上海“智造”转型?”,推动学生基于前面的分析角度搭建区域开发思维框架的第二步即明确区域发展方向。通过任务三:明日上海发展蓝图,结合前两个任务的讨论结果、自己所学以及教师提供的材料,运用产业机构优化原理,为上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明确落实区域开发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落实了思维框架搭建的下一步即研究区域发展对策。最后,将学生所提建议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的内容进行对照,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明信心,找差距,提升比较思维能力,树立“人地协调”素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完成一个任务,请学生代表与大家分享观点,老师帮助将其重要观点记录在黑板上,有疑问的地方与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3.依据材料,解决问题
在本节课中,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分解为三个具有梯度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完成,并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作为解决问题的支架,材料集中在上海传统纺织业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纺织业向“智造”转变的发展历程,这样案例式的材料一方面有利于将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完整的案例材料将教学目标与问题紧紧联系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较为科学、系统的学法,并最终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分析思路图。与任务一相对应的问题为:概括分析上海制造业兴起与转型的角度,与任务二相对应的问题为:探究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转型的条件;与任务三相对应的问题为:为上海经济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二、教学思考
1.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
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成员围绕问题进行阅读材料、探究问题、分析问题与总结方法,在提高小组成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达到主动与别人交流与分享,在交流与分享中提高表达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从而达到理解区域开发的原则与区域开发中经济、社会与生态三者的关系的学习目标,并构建与应用区域开发的思维框架,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从上海制造转为上海“智造”?”看似为一个脱离高中生能力范围的大问题,但根据探究需要通过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图片、文字、表格材料为支架,从身边熟悉的纺织产品和纺织业入手,引导学生按照传统制造业区位—现代制造业区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合理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建议的逐步攀升框架,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学生提出的建议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的内容进行对照,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与应用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张蓓蕾.PBL教学模式提升高中生地理课堂参与度的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9.
[2]翟云霞.高中地理“PBL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衔接应用——以区域地理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01):8-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陈胜庆.探索立德树人的途径 提升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J].地理教学,2017(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