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市居正学校
【学情分析】
1、明确中考制度的改革,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变化,复习的范围更大,内容更多。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中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明确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教学设计】
1、本复习课以学法指导和能力训练为重点,帮助学生归纳系统的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并指导其应用。
2、在学生掌握了翻译目标和“翻译六字诀”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易于掌握,便于利用,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以温故提问的方式导入)
先来练习一组习题。
例1:
原文: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大雪纷纷飘落像什么。
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这种叫直译,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做到句句有着落,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再来练习第二组习题
原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这种叫意译,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可以改变原文的词数、词序,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二、学习文言句子翻译的步骤:
第一步:断词,就是对文句以词为单位进行划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当中的单位词与现代汉语并不完全等同。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而现代汉语多音节占绝大多数;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就可能是多个词,在断词时应该按文言单位词来划分。 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中间”,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解释为“里面、中心”等;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读成“中间(jiàn)”,解释为“其中夹杂着”。 古代汉语中多音节词多见于专用名词(如姓名、官名、地名、物品名等)、感叹词及领起全句或全段的虚词(如若夫、至若、且夫)等,断词时不可拆开。 例如:若夫/淫雨霏霏
第二步:释义,顾名思义,即对文言词语逐个用现代汉语注释。在注释过程当中则会涉及古汉语当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释义时须力求周备。
例如: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中需要分析的词有“水”“深”“龙”“则”“灵”。这里面前半句不用翻译,跟现代汉语一样,后半句“龙”即“蛟龙、神龙”,“则”是“就”的意思,“灵”是名词用作动词“灵异”。
第三步:串句,经第二步后,文句各词义得到逐个落实,这一步就是在符合原文内容的情况下,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选择恰当的词义并使之串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如第二步所举的例子,串联起来就是“水不在于它有多深,有龙就灵异了”。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当数这一步最为重要,失分大多也在这里。
尤其要注意的是,串句确定词语义项时必须关照前后文,甚至是全文。此外,串句会涉及“补省”(补充句中省略的成分)、“调序”(调整变式句语序)、“留语气”[固定格式、两种文言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等方面。 总之,文言文翻译必须要求在把握全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理解确定句意,并力求以直译为主,只对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句子,才酌情采用意译。这样,实现译文“信”“达”“雅”也就完全可能。
三、掌握文言文句子翻译六技巧: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官名、器具等不翻译。例:
原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译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元丰”是年号,“十月”是月份,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2、对:就是一对一的把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词译成双(多)音词。例:
原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句: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这句话翻译时就采用了一对一的方法,把单音词译成双(多)音词。注意,这句话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即“天山共色”采用了互文的修辞,在翻译时要注意。
3、换:有两种情况。
①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就是用现代的同义词去替换相应的文言词。如:
原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句:小恩小惠不能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未”换成“不能”,“弗”换成“不会”。
②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成现代汉语,使译文通达明快。例:
原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句:临别时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这句中“不足”要换成“不值得”。
4、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例: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译句:村中的人看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他从哪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
根据现代汉语,补上主语。
再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句:(渔人)乘船沿着小溪划行,竟忘了路走了多远。
这句省略了主语“渔人”,翻译时就要补出来。
5、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例:
原句:怅恨久之。
译句: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这里的 “之”为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删去。
6、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词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例:
原句:还自扬州。
译句:从扬州回家。
此句为状语后置,翻译时应把状语“自扬州”调到“还”前面。
四、翻译中涉及到的常见的特殊句式及不译之词
1、常见句式
(1)判断句: “......者,......也”,“......,......也”,“……也。”
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倒装句:
宾语前置:孔子云:何陋之有。
状语后置:屠惧,投以骨。
(3)被动句:“为……所……”“……于……”
例: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省略句:(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桃花源记》)
(5)固定格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得无......乎(该不会,莫非)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译之词:
(1)发语词:指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如:“夫”,“夫战,勇气也”。
(2)判断词:指表判断的词,如:“者、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特殊助词:如“之”,补充音节,“久之,目似瞑”;舒缓语气,“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五、教师归纳总结:
读全文,领文意;扣词语,字落实。
勿漏译,准第一;单词语,双换替。
国官地,留不译;遇省略,补完整。
调词序,删无义;辞用典,辅意译。
推词义,前后联;字词句,连一气。
回原文,查仔细;达完美,译完毕。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教学任务,我想起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文言文翻译教学也应“授人以鱼”,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能彻底摆脱文言文翻译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