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会得胃癌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2
/ 2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会得胃癌吗

孙鹏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省 内江市 641000

曾有报道称,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癌发生的主要因素,幽门螺杆菌不仅与消化道溃疡存在密切关系,且是胃癌发病的初始原因。此观点受到医学界与人民的广泛关注,也引起胃癌患者的惊讶与恐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引起胃癌仍是现今临床关注的常见问题。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病存在一定相关性。早期胃癌患者中感染幽门螺杆菌几率较高。相比于未感染幽门螺杆菌人群而言,感染幽门螺杆菌人群发生胃癌的风险明显升高4倍。但是,幽门螺杆菌的种株较多,患者仅在感染极强毒力、致癌的菌株种后方有几率诱发胃癌发生,而多数幽门螺杆菌的毒力轻、致癌性较低,不会诱发胃癌,因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无需恐慌,及时来院就诊进行早期诊断,可有效改善预后。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关系

胃癌诱发病因较多,早期慢性胃炎患者需要经历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等病情发展后,方可转变为胃癌,过程较为漫长。胃癌患者体内的多种致病因素在不同阶段可发挥单独或协同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并非胃癌的唯一致病因素。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仅在癌变初始阶段发挥主要作用,也为胃癌癌病提供病理基础。但是,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无法直接引起机体内细胞DNA突变与细胞表型转化,因此,感染幽门螺杆菌无法直接导致癌变发生,仅是癌变的助力而已。人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分泌的氨、磷脂酶等成分,可对胃黏膜保护机制发挥破坏作用,保护机制丧失后,多种致癌因子可直接作用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化学物质可直接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DNA突变机会大幅增加,进而使胃癌发病率升高。

临床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但是胃癌患病率却较低,除了上述因素以外,主要与患者自身抵抗力、幽门螺杆菌敏感性存在密切关系,也会使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出现不同感染结果。复杂病理与生理过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由于自身年龄、饮食因素、营养状况、身体状况、遗传与环境因素影响,导致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出现不同表现。因此,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无需感到害怕、恐慌,也不可能抱着无所谓的心态,确诊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出现胃痛、胃胀、口臭、嗳气等表现症状时,应进一步进行详细检查,若检出存在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疾病时,应了解胃黏膜炎症、浸润、上皮增生、肠上皮化生等表现,应及时就诊治疗,特别是存在胃癌家族史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并出现相关胃部症状时,应及时来院就诊。

2 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

胃癌作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典型性的消耗性疾病,患者易导致营养不良,引起免疫功能障碍。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胃癌现已成为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临床证实,胃癌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因此,消除幽门螺杆菌是胃癌预防的一级措施。由于机体遗传因素无法改变,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措施的良好开展,对胃癌发病率降低具有重要意义。亚太胃癌预防与治疗共识中确定,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预防中主要且可调控的危险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主要诱发病因,曾被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归属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归因分析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位于癌症感染因素之首。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相比于未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而言,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的胃癌发生风险明显升高。前瞻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患者出现胃癌的几率较低,其所引发的胃癌主要是弥漫性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先决条件,但非充分条件,感染幽门螺杆菌后需与宿主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方可引起胃癌发生。研究发现,与任何环境因素相比,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的影响效果明显更强。因此,相比于不法改变的宿主基因因素,影响较小的环境因素,因此,加强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是预防胃癌发生的重要可控因素。

根除幽门螺杆菌主要是可使胃癌发病风险降低,且根除治疗时患者胃黏膜萎缩程度及范围直接影响着胃癌预防效果。研究证实,在胃黏膜萎缩或肠化发生前,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胃癌发生率有效降低。通过年龄、基线组织学与是否根除等亚组进行调查分析可知,55岁及以上人群胃癌发生率与胃癌病死率均可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达到目的,基线伴肠化生、异型增生患者也可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达到降低胃癌发生率的目的。临床诸多研究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整个人群均可获得收益。幽门螺杆菌根除时间越早,患者的获益越大,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胃黏膜炎性反应有效消除,早期根除可有效组织癌前病变进展。患者未出现胃黏膜萎缩与肠化表现前,将幽门螺杆菌根除,对肠型胃癌发生具有完全预防作用。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胃黏膜炎症反应有效改善,对肠型胃癌演变过程具有阻断作用,可使未出现胃黏膜萎缩与肠化生患者的胃癌发生风险有效降低。

3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

幽门螺杆菌临床治疗多采用三联疗法,选用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与替硝唑联合应用,但是部分患者采用三联疗法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针对三联疗法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可选用替硝唑、雷尼替丁、阿莫西林与枸橼酸铋钾四联疗法治疗,连续用药1~2周为1个疗程。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中至少含有2种及以上的抗生素,治疗周期为10~14d,抗生素治疗后,短期内肠道菌群会发生改变,出现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组成变化可在2个月内恢复,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不可私下用药,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选择联合用药方案,以保证最佳的治疗效果。

胃癌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降低胃癌致死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临床早期胃癌治疗多以内镜下切除术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实施早期胃癌ESD切除术治疗患者,少部分可在胃其他部位引起新型胃癌,临床称之为异时性胃癌,主要是由于胃癌患者的胃黏膜处存在癌前病变,因此,将检出的胃癌病变切除后,其他部位存在的癌前病变也存在变成胃癌的可能。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异时性胃癌具有积极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有一定几率发生胃癌,与患者宿主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也存在一定关系,因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无需惊慌,但需及时上医院就诊检查,及时根除幽门螺感染,从而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率,避免胃癌发生对患者带来更大伤害,使患者获得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