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脑干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2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脑干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高慧萍

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 黑龙江 黑河 164300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脑干梗死诊断使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的30例脑干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为患者提供头颅CT、MRI、BAEP检查,对三种检查方式的阳性率进行分析。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BAEP检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此次研究中,BAEP检测的阳性率为83.33%, MRI检测的阳性率为56.67%, CT检测的阳性率为46.67%,BAEP阳性率要比其他两项检测方式高,三组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Ⅲ波及Ⅴ波潜伏期(PL), Ⅰ~Ⅲ波及Ⅲ~Ⅴ波峰间潜伏期(IPL)延长同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能够应用于脑干梗死患者的检查,其敏感性高,为早期诊断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信息,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脑干梗死;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    脑干梗死的发生主要是椎基底动脉的炎症、栓塞等,让患者的循环受阻。该疾病的残疾率非常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存改善具有非常大的帮助[1-2]。此次我院就脑干梗死检测方法差异性进行了探讨分析,选取了30例脑梗梗死患者来分析研究,我们对患者的研究进行了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对30例脑干梗死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作为观察组,选取的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为患者提供了头颅MRI、DWI、CT等检查,均确诊。全部患者没有耳疾。共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最小42岁,最大76岁,平均(55.1±6.6)岁。我们在同期选取了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有男性和女性均15例,最小37岁,最大74岁,平均(53.6±6.4)岁。两组的一般性资料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能够进行比较分析。   1. 2 检查方法    1. 2. 1 BAEP检查 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尼高力公司)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BAEP检查,A1、A2作参考点, Cz作记录点, Fz接地, 电极与皮肤间阻抗<5 kQ, 先测主观听阈, >60 dB者不纳入本研究范围。双耳分别予以主观听阈加60 dB刺激, 平均叠加1024次。滤波后标出BAEP各波, 测量各波潜伏期(peak latency, PL)、峰间潜伏期(inter-peak latency, IPL)。将所得结果打印、存储。    1. 2. 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平扫及头颅MRI检查。    1. 3 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任意一条标准即为异常:①Ⅰ、Ⅲ、Ⅴ波PL及(或)Ⅰ~Ⅲ、Ⅲ~Ⅳ及Ⅰ~Ⅴ波各IPL值比正常值大 x-±2s;②Ⅲ~Ⅴ/Ⅰ~Ⅲ>1;③Ⅴ/Ⅰ<1>;④两侧IPL、PL>0.4 ms;⑤Ⅰ、Ⅲ、Ⅴ波的分化较差、未分化及重复性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此次研究中,BAEP检测的阳性率为83.33%, MRI检测的阳性率为56.67%, CT检测的阳性率为46.67%,BAEP阳性率要比其他两项检测方式高,三组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Ⅲ波及Ⅴ波潜伏期(PL), Ⅰ~Ⅲ波及Ⅲ~Ⅴ波峰间潜伏期(IPL)延长同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是通过七个波来对脑干的传导能力以及外周听觉敏感度进行分析[4]。Ⅰ、Ⅲ及Ⅴ波的出现时最稳定的,Ⅰ波是听神经动作电位,对患者神经颅外电活动情况给予反映,Ⅲ波则是对耳蜗核和上橄榄核的电活动情况给予反映,V波是对中脑下丘中央核电活动进行反映[3, 5]。我们分析患者的Ⅰ、Ⅲ及Ⅴ波PL与IPL就能够对脑干听觉通路功能情况进行了解[6-8]。     此次研究中,BAEP检测的阳性率为83.33%, MRI检测的阳性率为56.67%, CT检测的阳性率为46.67%,BAEP阳性率要比其他两项检测方式高,三组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Ⅲ波及Ⅴ波潜伏期(PL), Ⅰ~Ⅲ波及Ⅲ~Ⅴ波峰间潜伏期(IPL)延长同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是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中,患者的V、Ⅰ~Ⅴ波异常,该情况说明该疾病对患者的听觉通路影响是分散的。    总而言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可以应用于脑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脑干梗死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旭, 王放, 姜健慧.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2):427-428.    [2] 陆正齐, 李海燕, 张炳俊, 等.脑干梗死与糖尿病的相关性.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1, 19(8):568-570.    [3] 胥明, 黄国鹏, 梁建.听觉诱发电位在脑干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5):1065-1066.    [4] 班亮阶, 李雪斌. 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的对比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23):38-42.    [5] 王乐平, 高峰, 陈金关.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 ESRS结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探讨.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6):25-27.    [6] 刘勇.动态脑电图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15(6): 766-768.    [7] 庾建英, 刘继新, 朱沂, 等.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后循环脑干梗死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22(11):26-28.    [8] 周丽雅, 张毅, 韦佳.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视觉诱发电位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7):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