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敦化市秋梨沟镇医院 吉林省敦化市 133700
摘要:月经是成年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月经失调会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且其原因众多,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变,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应注意诊断和鉴别,并进行针对性防治。
关键词:月经失调;诊断;治疗;临床研究
月经失调是临床妇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月经周期和月经量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痛经、疲劳乏力、头昏脑涨、白带异常、妇科炎症、月经血块和贫血等症状,而月经又是女性成年后每月需要经历的生理过程,故月经失调对广大女性造成严重困扰,不仅影响其生活和工作,还容易滋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月经失调患者日益增多,已经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研究月经失调的诊断与治疗,对提高女性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1.临床诊断
1.1疾病诊断
月经失调是相对于正常月经而言的,通过月经异常表现很容易诊断,主要从月经周期和月经量两方面入手,其中月经周期方面需要明确月经来潮是否提前或延后,并确定是否存在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过长、不规则表现,如经期超过7d,月经淋漓不尽且持续时间长;月经量方面,包括多于或少于正常量、绝经后阴道出血和原发、继发性闭经等多种表现,因人而异。此外,月经失调合并妇科炎症时还常有白带量多且有异味等症状,血块和痛经也常伴随月经失调出现,可作为辅助诊断参考,进一步明确病情。
1.2鉴别诊断
从病理角度来看,月经失调主要包括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种类型,其中功能性月经失调仅存在内分泌紊乱、雌激素水平异常和卵巢排卵功能障碍或异常等功能性病变,子宫和宫颈等相关组织器官不存在病理改变;器质性月经失调则存在子宫内膜癌、宫颈息肉、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常伴有功能性病变[1]。因此,临床需要在确诊月经失调的基础上利用雌激素水平测定等实验室技术和阴道超声、CT、MRI等辅助检查手段明确病变类型,必要时通过病理检验确诊,以便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2.临床治疗
2.1原因分析
月经失调的原因很多,涉及饮食、情绪、运动、生活、环境、药物和疾病等多个方面,其中饮食方面,过度节食,引起营养不良,无法满足正常生理活动的需求;运动方面,过度疲劳,损耗能量过多,无法维持正常月经;情绪方面,受到某种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创伤、长期情绪波动较大和过度抑郁、愤怒,导致情绪失调,或性格多疑、易怒,造成精神状态不佳;生活方面,生活不规律,长期熬夜,造成人体代谢紊乱,影响月经,或长期吸烟酗酒,阻碍人体正常生理运转,干扰行经;环境方面,喝冷水、游泳和淋雨等外部因素对人体造成寒冷刺激,打破机体内部平衡状态,导致盆腔血管收缩,引起卵巢功能的紊乱;药物方面,滥用抗生素降低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容易引起妇科炎症,并发月经不调,或滥用避孕药造成人体雌激素代谢紊乱,干扰女性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导致月经不调;疾病方面,长期便秘导致直肠过度充盈,压迫子宫,导致子宫偏移、后倾,影响子宫生理功能,造成月经紊乱并常伴有腰部疼痛。此外,宫外孕、卵巢肿瘤、流产、生殖道感染、内分泌疾病和高血压等病变器官与月经密切相关的疾病间接影响月经周期和月经量。以上月经失调的原因大体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其中饮食、情绪、运动和生活等方面属于内因,环境、药物和疾病等方面属于外因。
2.2防治结合
鉴于月经失调临床表现的多变性及其原因的多样化,目前临床主要采取防治结合的方式。预防方面,主要针对月经失调的内外因,从饮食、运动、情绪、生活和卫生保健等方面入手,指导女性经期以清淡、营养、易消化饮食为主,增加鱼类和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的摄入量,忌辛辣、油腻、刺激、寒凉和伤胃食物,月经来潮前还要忌咸食;多吃海鲜、羊肉和鸡肉等滋补性食物,少喝碳酸饮料,注意补充铁质和维生素C;月经后期多吃奶、蛋、动物肝脏和肉类等富含蛋白质和镁、钙、钠、钾、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经期尽量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防寒保暖,规律作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强烈精神刺激,并戒烟禁酒;多喝开水,保持大便通畅;勤换内裤,保证外生殖器卫生清洁,避免经期性生活,预防炎症。治疗方面,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制定治疗方案,酌情刮宫止血或选用激素来辅助一般止血措施治疗月经失调致失血性贫血;用雌激素、孕激素单一或联合周期替代疗法纠正内分泌紊乱,刺激子宫内膜生长、脱落和出血,进而促进卵巢排卵,但要注意用法用量,尤其是诱发排卵过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促排卵药物改善卵巢功能,治疗月经失调致不孕[2]。
总之,月经失调作为妇科常见病之一,病理上有功能性和器质性之分,可由内外两方面原因引起,主要通过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临床应对因预防、对症治疗,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保证其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王燕.浅谈月经不调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5(09):15-16.
[2]郝晶杰.浅谈月经不调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