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中心医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中的效果。方法:研究资料共90例,均为本院于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早期康复护理,评价两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改善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运动能力及神经功能均较差,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运动能力及神经功能改善且优于对照组,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促使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获得良好康复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急性脑血栓形成;运动功能;神经功能
临床对急性脑血栓患者康复护理非常重视,注重饮食、用药等教育,而传统护理中认为患者需病情完全稳定后再开展康复训练,避免出现意外事故,但此时患者长时间卧床影响肢体功能恢复,不利于获得良好康复效果[1]。而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可依据患者病情进行被动、主动、循序渐进指导,避免肢体长期制动,且利于神经功能恢复。为此,本次研究对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中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共90例,均为本院于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组各45例,均经颅脑CT检查确诊[2]。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2岁至70岁,平均年龄(46.98±3.03)岁,发病时间0.5h至24h,平均时间(6.08±0.41)h;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0岁至69岁,平均年龄(46.58±3.08)岁,发病时间0.5h至24h,平均时间(6.15±0.43)h;排除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疾病等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开展病情监测、健康教育、饮食管理、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如下:①体位护理,协助患者取正确舒适体位,一般为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更换,间隔2h协助更换1次,避免局部皮肤长时间压迫,且需利用软枕保护压迫位置,并确保各个关节保持伸展[3]。②功能锻炼,患者卧床期间以被动训练为主,护理人员给予肌肉按摩、关节被动活动等为主,关节活动从小幅度逐渐增强,利于肢体向外延伸及旋转;恢复自主活动时可在指导下进行自主关节活动,移动及翻身等;病情稳定且运动能力恢复后,可进行下床活动,需注意缓慢站起、床旁移动,避免过度运动,并加强监护,逐渐延长运动距离及时间。③认知锻炼,患者多伴随理解障碍、语言障碍等,需借助听、说、看、读、写等方式进行指导,引导患者自主表达,通过阅读报纸、图片引导等鼓励患者说话,准确发音。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价,分数越高,运动能力越强;评价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依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价,分数越低,神经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述,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表1可知,护理前两组运动能力及神经功能均较差,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运动能力及神经功能改善且优于对照组,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Fugl-Meyer、NIHSS评价(分,X±S)
组别 | 例数 | Fugl-Meyer | NIHSS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45 | 23.62±3.62 | 6.95±2.03 | 52.42±6.36 | 75.95±8.12 |
对照组 | 45 | 23.27±3.56 | 12.62±3.11 | 51.98±6.82 | 67.74±7.29 |
t | -- | 0.47 | 10.46 | 0.32 | 5.15 |
P | -- | >0.05 | <0.05 | >0.05 | <0.05 |
3 讨论
急性脑血栓形成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特征,且急救处理后仍可能伴随偏瘫、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生存质量。为促进患者运动及神经功能良好改善,可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尽早评估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及病情恢复情况,注重调节患者心理状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加强对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指导,从床上被动运动到下床自主活动循序渐进过度,避免患者长时间卧床影响肢体功能[4]。早期康复训练还重视患者认知功能锻炼,利于尽早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运动能力及神经功能均较差,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运动能力及神经功能改善且优于对照组,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均伴随明显运动及神经功能障碍,而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对改善运动及神经功能有积极作用,获得良好疗效,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在急性脑血栓形成中可促使患者运动能力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护理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刘萍.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作用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01):161-162.
[2]李姗姗.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9):262-263.
[3]邹晓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致残率的干预作用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11):25-26.
[4]许飞.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2):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