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测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6
/ 2

凝血功能检测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张再华

齐齐哈尔一厂医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研究其与肝硬化肝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4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46例来我院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T、TT、APTT以及FIB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肝功能分级的不断升高,凝血功能各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广泛性出血等并发症,监测其变化有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对判断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肝硬化;凝血功能;肝功能分级;乙型肝炎

肝脏作为机体重要的物质代谢器官,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其不但能够合成和灭活纤维蛋白的溶解物与抗纤溶物质,而且在调节机体凝血及抗凝系统动态平衡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肝脏疾病时,由于肝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损伤,其合成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能力也相应减弱,最终导致凝血和抗凝机制发生异常。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对于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评估、指导用药及患者术前准备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观察分析了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研究其与肝硬化肝损害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4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46例来我院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56.28±8.24)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6.13±7.59)岁。两组的基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及分析。

1.2检测方法及观察指标 观察组及对照组均要求空腹抽取静脉血 2 mL,利用美国贝克曼 ACL-100 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标本的同时测定室内质控。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得到的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即可以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如表1所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T、TT、APTT以及FIB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组别

例数

PT(s)

TT(s)

APTT(s)

FIB(g/mL)

观察组

46

19.44±2.53

24.59±3.66

53.76±5.73

3.29±0.69

对照组

46

12.65±1.46

16.89±2.75

37.43±3.64

1.79±0.48

2.2不同肝功能分级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如表2所示,随着肝功能分级的不断升高,凝血功能各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肝功能分级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组别

例数

PT(s)

TT(s)

APTT(s)

FIB(g/mL)

A级

15

17.59±2.61

22.84±3.41

49.14±5.26

3.22±0.53

B级

20

20.14±3.16

25.09±3.25

55.14±5.74

3.39±0.62

C级

11

23.22±4.16

29.64±3.84

60.12±6.08

3.84±0.79

3 讨论

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因其临床治疗效果较差,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其发病原因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寄生于肝细胞中,导致肝细胞损害,肝功能异常,进而引起肝硬化发生。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常见致死原因之一为上消化道出血,其还可表现为其他部位及以其他形式出现的出血倾向,如皮肤紫癜、牙龈及鼻出血、月经量增多等。乙型肝炎进展到肝硬化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肝硬化患者 PT、APTT 延长和 FIB 降低。肝硬化患者因其肝功能受损严重,导致凝血因子(FⅡ、FⅤ、FⅦ等)合成减少,加之部分肝硬化患者可继发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引起血小板减少,清除被激活的纤溶因子和凝血活酶的能力随即下降[2];另一方面肝硬化继发门脉高压,导致维生素 K 吸收障碍,从而使维生素 K 依赖性凝血因子(FⅡ、FⅦ、FⅨ、FⅩ)的前体不能转变为有效的凝血因子;同时患者血浆肝素含量升高是由于肝素酶的合成降低,使肝素灭活能力降低而导致。基于以上原因综合导致 PT、TT、APTT 延长和 FIB 降低,提示凝血功能下降。肝脏凝血功能下降时,患者出血几率增加。因此有必要定期监测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随着肝硬化病程的进展,其对肝脏的损伤逐渐加重,由此导致的机体凝血功能障碍也随之进一步加重[3]。因此可将凝血功能指标作为判断肝实质细胞损害程度的敏感指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T、TT、APTT以及FIB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肝功能分级的不断升高,凝血功能各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广泛性出血等并发症,监测其变化有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对判断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苏周,李凯旋,陈琳,等.凝血功能检测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7):10-11.

[2]农远志.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变化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10):1782-1784.

[3]刘同丽.乙肝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3):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