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工学院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教师的综合能力直接反映了一所学校教育起点及办学水准。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学术型为主,主要着力点在课程教学,辅以科研指导,侧重于理论研究型的“精英教育”,其人才培养的定位、模式与应用教育、职业教育有着显著区别。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等教育教界逐渐涌现出一股新的浪潮,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起步较晚,近几年才陆续推广。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兴起,不单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市场化需求的有效结合,同时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引进,精准定位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办学目标及培养方向,有利于学校培养出专业知识过硬且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满足新时代产业升级后新兴产业对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双师型”教师起源于高职教育,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和要求,如何将专业技能与生产实践“无缝衔接”,是高职教育追求的首要目标,但“双师型”教师并不止于高职教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及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各类的相近专业甚至跨专业的技能整合,“双师型”教师理念的延伸及发展需求同样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教育模式的融合与探索。何为本科教育范畴的"双师型"教师?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科学解释。主要有三种提法占主流。一是“双证论”,既具备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证及及本专业对应的非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资格(或执业资格、职业资格)。二是“双能论”,该提法在界定教师资格能力的前提下(如具备教师资格证或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基础上),对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出要求(如实践教学课时数、一线企业锻炼经历、特定专业的实操技能等)。三是“双融合”,要求“双证”的基本条件下,通过培养或引导,逐步或分阶段实现一定程度的“双能”。笔者认为,无论哪种提法,首先须具备一定教学、科研能力的前提下,再对教师的知识构成、专业技能、实践锻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测及引导,强化其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能力及适用于企业一线的动手实操能力。
一、存在困难。我国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数量比较少,大多都是民办高校或独立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许多难题,笔者归纳如下:
(一)学校不够重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大环境下还是以学术型教育研究为主,虽然近几年也不断加大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力度,加大实践型人才培养投入,但大多只是在课程名称、学时、学分上有所体现,对实践应用教学的理解也仅停留在满足初次就业的基础上,未理解实践型(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甚至觉得实践教学本质上与理论教学相冲突,人为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师分割开来,加上每个学校认定标准不统一,常常出现认定依据不明确,管理不规范,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二)个人不够积极。目前高校的薪资体系,对于任课教师大多还是单纯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为主要依据发放待遇,对于“双师型”教师并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奖励、激励体制,对于“双师型”教师中尤为重视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推广,对于企业引进的教师“感知不强”,衔接起来难度不大,但对于从毕业后一直从事理论教学的这部分教师来说却是大大增加了时间成本和精力投入,在收入提升不明显的情况下,很难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社会不够认可。传统观念认为高校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取决于这所学校的综合实力,而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往往用重点学科数量、开设硕博点数量、特色专业数量、科研平台建设、获奖情况、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数甚至在校生数等易于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而对于新兴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教育教学资源的积累上与这些老牌高校天然存在着差距,因此业内对于应用型的教育模式,大多都给与“叫好不叫座”的评价,而且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行“双师型”教师本身需要一段相对长的时间积累,其理念及具体实施细则也需要经过市场的不断“试错”而调整,因此对于部分不熟悉高等教育的企业或个人看来,“双师型”教师只是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融合的过渡阶段,含金量有所不足。
二、主要措施。如何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办法:
(一)抓源头。
大楼为硬件,大师为软件,一所大学能否办好,须“软硬兼施”,作为新兴类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往往会面临师资队伍储备有限,教师结构单一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具备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行业,对生产技术工作实操环节及行业新工艺、新技术的认知有限,对整个行业需求认知不足。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工科类的院校,基于自身的培养定位及专业设置,在人才引进时应有选择性,按照一定比例通过直聘、“专兼结合”或“柔性制引进”的方式聘请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行业专家补充师资储备,此类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尽管在教育教学能力上还有所不足,但在学校的实践课程体系中及新型技术研究中可发挥相当重要作用。
促能力。
教师培养体制对于整合“双师”资源,提高“双能”效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大师培投入,综合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及实践动手能力。
1.做好“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笔者认为从确保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的角度考虑,“双师型”教师应该以“双融合”为标准进行认定,即具有高校教师系列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每学年须独立承担本专业一门以上主要课程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拓展条件。实践能力拓展条件可设定为取得国家承认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实际工作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职业(执业)资格;或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排名前五)2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校政企合作的科研课题或平台项目且有经费到校,其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等。通过设置此类“双融合”的标准,引导、指导教师主动与企业一线对接,了解学科前言动态及市场前景,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2.制定、落实青年导师制。通过配备一批师德优良、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且或具有行业经历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储备的“老教师”,通过言传身教、课堂示范、教学点评、科研扶持、实验实训指导等形式帮助年轻教师尽早适应学校环境,提高师德师风意识,熟悉课堂教学规律,掌握教学必备技能,提高实践认知能力,同时青年导师制对专业团队的建设也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这对于“新教师”来说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2.落实社会实践政策。学校应制定、实施社会实践锻炼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结合专业发展需求,分批次、分类型,投身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参与到企业生产项目中,通过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掌握生产环节的管理、操作具体流程,使其与前沿专业紧密结合,了解学科发展动向,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3.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不同于学术型的高校,简单说不限于“课堂”,教师自我实践能力的提升往往需要很多实操环节。学校在实验仪器设备的采购、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其中,并进行详细论证,保证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或管理体制向企业产品生产线靠齐,另外学校在组织教师尤其是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时,应有意识的加入体系化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将企业管理理念融入到教学理念中,做好 “产、学、能”无缝对接。
4.加大青年教师科研经费支持。鼓励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外研究机构、国内知名院校开展合作、研究,开展各类教学竞赛、网上评教、教学沙龙等活动,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5.建立薪酬福利激励体系。依据“多劳多得”的原则,对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投入精力多,贡献大的人员,特别是对具备“双证”或在校企合作、项目成果转化过程中有突出贡献者予以奖励,根据科发展需求适当增加“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福利收入,对于“双师型”教师应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进修、骨干教师选拔、评先评优以及续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和推荐,从而激励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双能”的方向靠拢、发展。
(三)深合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推动政府筹划、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校企合作,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由理论层面落到实处的重要平台。学校培养出的“双师型”教师的理论储备是否足够,实践能力能否运用到一线生产,往往决定了其培养出的学生总体质量。
做好校企合作,应根据专业要求,利用区域经济优势,成立相关的校企合作理事会,邀请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一同研讨、制定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学校及企业资源,加大横向项目经费投入,加强项目交流,对于部分新兴产业及专尖岗位以“产教学”为导向,探索“学徒制”、“作坊制”等多元培养模式,将教学环节高契合度的融合到校企合作的细节中,使得教师们掌握到企业生产一线技能,“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此外学校还应搭建科研成果与产品改良相结合、学生实践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公共资源转换平台,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校企双方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受益。
(四)建机制
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缓慢、收效甚微,一方面是具备优质“双师型”能力的教师备受企业青睐,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储备断层,另一方面大部分学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过于简单、粗暴,含金量不足,不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实际能力及业绩,且对“双师型”教师在待遇上没有额外的奖励及补助。为此,学校应根据实际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考核、评价体系,多渠道筹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资金,用于教师短期奖励、中期资助、长期培养,提高教师由主讲教师转化为“双师型”教师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增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往良性方面发展。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储备和积累,虽然其成效在短期内体现并不明显,而且真正实施“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学校相关较少,但站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从长远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探索的深入,依托地方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道路将会越走越宽,明天也将越来越好!